摘 要:當前應試教育的普及為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隨著教育擴招,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抑制了青少年思維創新能力的發展。本文從應試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應試教育的利弊影響,并提出一些改進意見。
關鍵詞:青少年;應試教育;利弊;改進意見
當前大中小學在校人數比起改革開放前大幅增加,大多數學生能夠享受到義務教育的權益。應試教育的普及也為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隨著升學考試,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這種沉重的教育制度,抑制了青少年思維創新能力的發展,同時,偏智育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一、應試教育的概念
應試教育是一種以應對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為,以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水平、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水平,是一種注重人力素質培養的教育模式。
二、應試教育的利弊分析
(一)應試教育的優點
(1)應試教育可以讓學生高效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通過老師的直接傳授,而非像西方一樣讓學生自己求知探索,能夠節約時間,避免學生走彎路,提高學習的效率。
(2)應試教育符合中國的國情。中國是個人口大國,用于教育事業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不夠充足,無法為追求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提供足夠物質保證。應試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潛力,對各類精英的選拔和培養起到決定性作用,為各個領域輸入各類人才。
(3)應試教育在中國是目前最為公平的一項政策,統一考試按分數線錄取。其中幾乎不摻雜任何人情事故原則,也不包含權利入侵,可謂公平公正。應試教育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而且有益于社會公平,更促進人才的培養,也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應試教育的弊端
“應試教育”雖然對我國的教育事業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它把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標,是一種相對狹隘的教育模式,這種片面的教育模式使我國基礎教育停滯不前,弊端顯而易見。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應試教育目標狹隘化
應試教育雖然把智育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標卻是片面的、狹隘的。智育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教育,其中發展學生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標。但是,應試教育只是從應試這一角度出發,過分強調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大多采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把學習只局限在課本范圍內,致使學生沒有經歷參與課堂以外的、對發展智力較有利的活動,從而出現知識面狹窄,高分低能的不堪局面。
2.應試教育重人力素質輕人本素質
從當前教育現狀看,人力素質相比人本素質更被教育者看重。因此,對關系人本素質方面的價值、人格、權益、思想覺悟、社會貢獻等意識方面的教育注意的不夠。如果學生教育把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視為自私和個人主義,并對此采取虛無主義,甚至以社會整個需要的名義來規范限制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價值形成,后果只會導致真正的個人主義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自私行為。
3.阻礙教學方法的改革,影響教育素質的提高
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學校整個工作圍繞著高考和各種統考、會考進行,教學管理目標相對普遍地具有急功近利傾向。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是分數、升學率,全部教育就是為了提高分數,教育的科學性、創新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內涵。教育研究轉變成應考研究,教師忙于知識傳授和強化技能訓練,對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動力。應試教育嚴重局限著教師知識面擴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4.應試教育阻礙個性發展,缺乏創造力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教育目標局限,教育手段單一。學校素質教育逐漸演變成改造人的“教育機器”。人的個性發展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傳統的應試教育容易助長學校教育中的管理動機傾向和權利主義傾向,對培養和豐富學生的創新能力十分不利。
三、應試教育的改進意見
(1)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應逐步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最終達到教育資金投入占GDP總值的4%以上。國家應該更加重視教育的改善、改革這一過程,對教育資金的投入上要做好細致、明確的規劃,并向社會大眾公布每年的教育資金投入明細表,通過社會大眾對國家教育資金投入進行監督。教育機構和學校可以制定詳細的資金募集計劃,確保真實有效,一部分教育資金可以通過向社會募集獲得,進而減緩教育資金緊張等問題。在教育資金投入的比例中,應加大教師系統資金的投入,注重培養教師隊伍的高素質、高水平、創新性。加大教師隊伍福利,保證教師基本權益。
(2)教學資源分配中,可以實行適配性分配,各地區、各高校按資源的不同需求量,按需分配;同時,教師資源的分配一定要明確有效,根據各地區的教育水平和教師需求,實現教師資源的合理分配,達到逐步縮小地區教育兩極分化的目標。
(3)學生應當尋求自我的發展,學校要做好與家長的交流工作。老師和家長應該全力支持學生正確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個人能力和興趣的發展,幫助學生找到合適自己的發展道路。學生之間也可以加強交流互動,“取長補短”,開放思維,自我創新。國家教育系統也應當為學生創造平臺,多開設一些國家性的學生交流活動,并對其進行指導。
(4)在中小學中增加實踐技能課,培養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大中小學都應當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國家應當逐步減輕高考的文化分比重,在學校教育中增加綜合素質測評,高考不再以文化分作為唯一的評定標準,加入綜合測評考核,兩者同時作為學生入學的評定標準和大學錄取的標準。
(5)學校應當開設心理健康課,確保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學校教學模式要避免死板傳授知識,注重靈活的教學模式,達到授學以用;增加課外知識的傳授,學校可開設“讀書周”,“交流角”這類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一個良好的教師、學生平臺,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老師要無差別的對待學生,并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減小學生兩極分化。
參考文獻:
[1]金佟.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重要性[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03).
作者簡介:王曉慧(1994—),女,漢族,遼寧大連人,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