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向來是我國所不懈追求的和諧局面,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高度發展的當代中國,民族團結將成為我國繼續發展壯大、實現偉大復興的前提條件與重要基礎。實現民族團結不光要在各民族人民之間廣泛傳播民族團結意識,還應該以肩負歷史使命的高校大學生為重點教育對象,以培養積極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接班人為目標,加強高校民族團結教育。而以民族團結為典型的昭君精神則成為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
一、“昭君精神”新解讀
昭君精神的形成源于“昭君出塞”。對王昭君的史料記載少之又少,后漢書對之只有短短150字,記錄了其姓名及出身,以及先進事跡等。后漢宮宮女,王嬙,字昭君,為求漢匈和平,主動出塞和親,遠嫁他鄉,開拓創新,帶領邊境人民勞動耕作,過上富足生活,維持漢匈和平達半個世紀之久,這便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由來。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傳千古,昭君形象被后人所懷念祭奠,證明了其符合社會發展,符合時代潮流,代表了中華民族先進的和合思想,成為了人民心中的楷模。一個人之所以美,不僅來源于其柔美的外表,更來源一個人的內心與靈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靈美,而一個人的心靈美則表現為人的品質、道德情操、性格、理想追求以及精神境界等。這些共同構成了完美人格所必須的要素。2000多年前的王昭君,憑借這些品質,傳千古而不失色,逾百代而保真,在今天,已經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昭君精神可以概括為四種精神,首先是奉獻精神。面對漢元帝的和親政策,王昭君主動請求出塞,用自己的犧牲換取民族的交好,面對艱苦的生活條件,諸如語言不通、風俗迥異、生活習慣和自然條件等艱難困苦,她沒有猶豫,毅然挺身而起,克服一切。遂得到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的崇高評價。其次,顧全大局的節操讓人欽佩。昭君自愿請行和親,在呼韓邪單于去世后,她完成使命請求歸漢,但由于漢成帝令她“從胡俗”的情況下,便又繼續留下。由此可見,在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上,更加注重國家利益,犧牲自我,顧全國家大局,這種崇高的精神能夠千百年來在廣大人民心中廣為傳頌。再次,昭君還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習俗。自古匈奴便有“父死妻其后母”的習俗,作為一個漢族的良家子并不能很好的習慣此習俗,但是,昭君卻能夠入鄉隨俗,表現出對匈奴風俗的充分尊重。最后,昭君出塞是對中國“和合”理論的親自踐行,由此形成的“昭君文化”正是以昭君出塞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的“和合”理論是昭君文化的哲學基礎,和親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和諧、和睦、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等思想。昭君出塞是歷史典故,在新的時代,昭君精神依然具有新的價值,在當代,對民族團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民族團結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由此可見,民族團結對于我國的發展與繁榮,復興與富強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民族團結作為我國的優秀傳統,一直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步伐,不斷向前邁進。一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是鐵,團結是鋼......”正是對我國各民族團結奮斗的真實生活寫照。我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錯雜居”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的形成,使得我國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由此,民族團結和諧的局面得以形成并且發展。民族關系也進一步加強,所形成的民族力量日益強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我國民族事業的重中之重,民族團結進步關系到我黨以及各族人民的生活與發展水平,我國各族人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必須以民族團結為基本前提,離開民族團結,人民生存與生活環境將受到威脅,有可能受到外來勢力的干擾與挑撥,致使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之心、民族團結之行受到嚴重阻礙。建國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完善,改革發展使得全國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這取得的一切成果離不開黨的領導以及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人心一向,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靠的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友愛,這種團結所形成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所帶來的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建國以來,中華民族攜手并進,和睦相處,共同建設著美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那是我們共同的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據地,它如空氣、如水源一樣,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條件。民族團結,是我們各族人民在追求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所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民族的自強不息,對外來勢力所帶來的挑戰與壓力都能夠克服與擊破,這都離不開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的基本前提。沒有民族團結,不可能有我國現在所形成的多民族統一國家,不僅外國勢力借機入侵,國家內部也一團矛盾,更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民族不團結,社會將一片混亂,只有實現了民族團結,社會才能穩定,人民才能有安居樂業的保障,國家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設;民族團結是其他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民族團結,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才能穩定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改善;由此看來,民族團結的意義不可小覷。
三、“昭君精神”在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中的價值
民族團結是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那么,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鞏固當前民族團結的和諧局面,是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陣地,普遍涵蓋了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與教師,尤其是來自于民族院校的學生與教師,少數民族更是聚集,由此,在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黨和國家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根據地。有了有利的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基地,必須要有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優秀內容及有效方法。海秋丹指出,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應包括系統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教育,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民族觀教育,宗教觀教育和日常性的民族團結教育[2]。中華優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昭君文化便是典型,昭君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伸與創新,由此形成的昭君精神更是開展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寶貴內容。
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兼具的工作,由此,必須要形成完整的體系與策略,比如,在高校,首先要有民族團結教育的配套教材,而現在的現狀是教材不夠完善,教材內容也不夠新穎與靈活,使學生不能夠學以致用,僅僅停留在理論表面,很難去身體力行的實踐。因此,在教材的編寫與選擇上,更應該注重鮮活案例的示范教育素材的選擇,使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其中的先進事跡與崇高精神所帶來的感動與震撼,并且能夠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與執行力,從自身做起,努力踐行。
正如傳承前年的“昭君精神”,以其不朽的獨特魅力,始終散發光芒。甘于奉獻的精神是現代社會以及高校所面臨欠缺的可貴財富,面對日益物化的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學生對自己的利益得失關注度日益增加,而對他人的奉獻變得少之又少,能夠上升到對民族團結事業的行動力更加稀薄,由此,高校民族團結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昭君的奉獻精神,為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了素材的支持,并且能夠感染與激勵大學生樹立起奉獻意識,更符合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昭君顧全大局的節操更是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優秀品質,顧全大局,顧名思義,以大局為重,是我國從古至今的優秀氣概,舍幾成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古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今有科學院士毅然回國,顧全大局的愛國情懷更是當代大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情愫,愛國家,就是愛自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以及燦爛文化,昭君精神的啟迪是不可磨滅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所帶來的。再次,昭君出塞后,充分尊重其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也是我們現在大學生所應學習的重要內容,在高校,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同學都有可能生活在同一個宿舍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要想和諧相處,互相尊重是基本前提,尊重對方的人格、習俗、生活習慣以及處事方式等,只有民族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平等,才能夠真正實現民族團結。最后,昭君出塞是對中國“和合”哲學理念的親自踐行,中國自古崇尚“善、和、禮、義”等中庸大國思想,諸如“上善若水”、“以和為貴”、“先禮后兵”、“重義輕利”等優秀傳統,這些優秀傳統被稱之為美,這種大美便是昭君精神所帶來的民族團結教育的寶貴財富,為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也為大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提供了精神借鑒,更為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推進增加了動力支持。昭君精神對于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具有重大價值,積極學習與踐行昭君精神,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簡介:梁燕,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學2017年研究生創新項目:昭君文化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時代價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