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了青少年人才培養的質量。河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已經是中小學課程教育的一個部分,但是還普遍存在領導重視不夠、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心理教師專業水平亟待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制度性保障等問題。因此,需要從提高重視程度、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完善相關保障制度、引導家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等方面發展和完善我省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分析;發展建議
任何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在對自己的生活及世界的認識和探索的過程中,都會不斷產生疑問、想法、情緒、情感等心理問題,在他們還沒有學會或未完全掌握如何正確認識和控制自己的想法、情感、情緒時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加之中小學生在激烈的考試競爭環境中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尤其在中小學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叛逆期的心理問題若不能及時疏導,甚至會給孩子一生的教育留下可怕的陰影。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河南省近年來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步,但不可否認做為人口大省和高考大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筆者在走訪了河南省許昌市、鄭州市、洛陽市等部分中小學后,發現我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需要加大力度發展完善。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筆者認為這一定義比較科學、準確地反映了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同時,還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的關系,以免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誤區。
“心理咨詢”是針對少數已經出現心理適應方面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中小學生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是一種“事后補救”的行為。“心理輔導”是按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各種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培養、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質的心理輔導形式。側重于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心理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自我完善,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提高今后的生活質量。以及幫助學生及時發展自己在學習、生活、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學會矯治和調節心理偏差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和積極健康的情緒,是對面全體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中小學生正確認識和解決在成長、生活、學習以及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確認識自己、學會自我的情緒管理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養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河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認識和重視不足
河南省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每年高考的考生占全國考生的四分之一,而河南省僅有一所211高校,無985高校,其他重點大學在河南省的錄取比例也普遍偏低,造成河南考生考上重點大學的難度比其他省高出好幾倍,甚至幾十倍,高考第一大省的現實壓力使得河南省的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周測、月測、期中考、期末考的輪番轟炸下完全被卷入十二年漫長的知識灌輸型的應試教育體制中。學校、家長和老師一切以“考試成績”“升學率”為指揮棒也在所難免。對于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展規律、心理特征、心理需求及心理疏導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等往往漠然處之,沒有深刻地了解和認識,或者根本沒時間沒精力顧及于此。
在我省,中小學一個班級有七八十個學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一名任課教師至少帶兩個班級的課,加上早晚自習,其教學任務和教學壓力可想而知,還要照顧自己的家庭,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顧及班上大多數學生的情緒變化、對情緒不良的學生進行疏導和幫助。在學校管理層面,更是看重成績和升學率,建幾個心理咨詢室、做幾個中小學心理健康方面的課題,上幾堂公開課,有能應付上級檢查的平臺即可。
(二)中小學心理教師專業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教師是具有很強專業性的職業,只有教師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疏導、教育的技能,才能發現和識別學生的情緒變化,才能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有效地積極引導學生。然而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的心理教師資格認定的標準。雖然人力資源與和勞動保障部推出的心理咨詢師證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獨特的規律和特征。而該證書并不能反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性。由于無法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認證,進而導致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地位就無法得到認可。所以河南省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師主要以兼職為主,專職為輔。而兼職教師又以班主任、各學科教師、團隊干部為主,這類人員絕大多數沒有心理學教育的背景,有些甚至沒有受過中小學心理教育的培訓,做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以的,但遠遠無法勝任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即使省市組織過為數不多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但這些培訓的組織和內容,大多缺乏系統性,多為不定期培訓,培訓形式單一、培訓內容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對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幫助并不大。而這類教師則表示對于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專業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絕大多數的教師,既要教語文、數學等科目,又要做班主任,又要在課余輔導學生、批改作業等,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在是顧不上。因此,我省這樣一支以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主的隊伍,專業水平亟待提高。
(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在政策層面,無論是國家出臺還是河南省出臺的相關文件,都比較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并且沒有明確的評價和考核標準,各地區、各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程度不一,城區的中小學相對重視一些,縣區和農村的中小學基本流于形式主義。另外,專職心理教師的編制、職稱和待遇,兼職教師的工作量、工作業績考核等問題,目前都沒有可供執行的標準,導致專兼職心理教師的待遇偏低,工作積極性不高。
從課程設置來看,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是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在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在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我省中小學中比較普遍,但是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三、高三年級開設較少,其他年級也時常被語文、數學、外語等主課擠占。在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種形式,主要是在班會、隊會、團會等活動中展開,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從教學內容來看,全省并沒有統一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絕大多數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課沒有教材、教案,授課內容缺乏系統性,教學形式也主要是傳統的知識講授式,教學效果也很難保障。因此,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設置、內容安排都缺乏長效穩定的保障。
三、河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和重視程度
認識是行動的源泉和動力,只有教育管理者、教師、家長都認識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到對學生個人及其家庭的影響,大到對國家民族發展的影響,才能各方合力克服困難不斷提高完善。
既考慮到小學中、低、高年級、初中、高中、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又考慮到孩子身心發展的連續性,系統地規劃不同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與途徑、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各學段之間的銜接、在不同學科中的滲透等等問題。才能不斷提高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即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品格,發展和完善孩子的人格和情感機能,矯正孩子的不良心理問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
(二)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
中小學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觸的是各門學科的老師,為了及早發現和預防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中進行,而是應該滲透于學校的各種活動之中。為了不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入僅限于事后補救的“心理咨詢”誤區,那么,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靠幾位專職心理輔導老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強化每一位老師關心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輔導技巧。只有這樣,老師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即使認可老師解決不了,可以反映給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或者學生家長。所以對教師的培訓,不僅限于專職的心理教師,還應包括全體教師。
同時,針對專職心理教師、兼職心理教師和各學科老師的不同類型,設計安排不同的培訓內容、課程設置、培訓頻率,但各自有相對穩定的培訓體系。只有教師掌握了有關中小學心理發展的科學知識,輔之以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才能真正促進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逐步完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制度
首先,建議全省逐步建立獨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體系,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和考核標準,并建立相應的獎懲辦法,突出其在中小學日常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指引全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制度的前面展開。
其次,明確心理學科在中小學的獨立地位,制訂課程標準。盡早制訂中小學心理教師職業資格標準,出臺認定辦法。明確專職心理教師的編制、職稱和待遇以及兼職教師的工作量、工作業績考核等問題,提高專兼職心理教師的待遇,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再次,盡快組織專業人員編寫系統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規范教學大綱和授課內容以及教學效果的考評等規范。
(四)引導家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父母的情緒、行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響兒童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因此,不僅學校的老師要引導家長,全社會尤其是新聞媒體也要大力宣傳和呼吁家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
不同年級的老師可以該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知識為主,讓家長了解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客觀認識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和要求,既不能超越該年齡的心理水平,也不能無原則地溺愛孩子。
具體的操作可以由老師不定期推薦一些心理健康的書目,由家長自行閱讀,通過家長會或者家長交流群進行交流學習。也可聘請相關專家講座、邀請家長參與學生心理課程活動或者訪談等多種形式看展、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
(五)科學定位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適度的情緒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抗挫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等,是滲透在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的。不是用考試逼著學生拼命抄講義背講義、把“心理咨詢室”當“思想品德教育室”、上幾節觀摩課、搞幾個課題、應付一下上級檢查就可以達到并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目前,不少學校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素質教育、課程教育、心理咨詢相混淆,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深刻認識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與其他課程的不同、其發揮的作用,也就是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清。為了避免上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必須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合理定位。
參考文獻:
[1]王予東,賀紅梅,王增珍.河南省區縣高中生心理及行為問題調查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
[2]王海英,成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5(6).
[3]解秀新.日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日本問題研究,2013(10).
[4]王定華,陳虹.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現狀[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董瀟麗(1979—),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法學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知識產權法。
注:本文是2016年河南省教育廳教師教育課程研究項目《河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項目號:2016-JSJYYB-114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