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轉型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教材建設與質量保障工作均面臨新的困境及挑戰,通過分析目前教材質量建設和與地方師范院校轉型目標之間的矛盾,闡明教材質量對地方師范院校轉型的重要作用,并探討在地方師范院校轉型背景下如何對其進行保障。
關鍵詞:地方師范院校;轉型;教材質量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提出:“研究制訂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實施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全國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總數的50%。在轉型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
教材建設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地方師范院校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與更新,以及教學上廣泛應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外文原版教材的引進,都對教材質量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材的質量對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產生著重要、直接的影響。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同步進行,才能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進而對教學改革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因此研究地方師范院校轉型背景下教材質量保障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材質量建設的現狀與地方師范院校轉型之間的矛盾
(一)高校對教材質量建設在地方師范院校轉型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各高校對教材建設方面的研究也是不勝枚舉。然而自地方師范院?!稗D型發展”概念提出以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師教育改革這等方面進行研究,鮮見針對地方師范院校轉型背景下教材建設的研究。由此可見,教材建設在“地方師范院校轉型”中的重要作用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這就造成了教材質量建設在地方師范院校轉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現實中的重視程度不足之間的矛盾。
(二)教材形式單一、內容滯后,難以適應轉型需求
地方師范學院轉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造就一大批面向教育界、面向未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因此地方師范學院在轉型過程中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進行了大量改革,如開設慕課、微課等。但是與之對應選擇使用的教材形式單一、絕大多數都僅僅是紙質的教科書,缺乏現代的立體化教材,已經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教材內容的陳舊,更新速度慢,不能及時注入當前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有些內容甚至不符合當前新規范、新標準的要求,使學生不能了解到學科國內外的發展前沿趨勢,難以面向世界,更不足以面向未來,與轉型背景人才培養的目標不相適應,造成了教材內容更新速度緩慢與轉型發展要求的代表新知識,新理論,新標準的行業發展最新成果之間的矛盾。
(三)實踐性課程的教材建設較為缺乏,理論與實踐脫節
在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師范學院在堅持“師范性”的同時,開始立足“地方性”,瞄準“應用型”,著手為當地培養大量技能型、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實踐能力在人才培養目標中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但絕大部分教材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特色,嚴重脫離生產實踐,缺乏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案例的有機結合,忽視了如何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養成。進一步削弱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了教材建設中實踐能力培養相關內容的匱乏與培養高質量各類型應用型人才目標之間的矛盾。
(四)教材編寫激勵機制不完善,精品教材欠缺
地方師范學院對教材質量建設意識不強,重視不夠,教材質量保障工作主動性不夠,缺乏活力,教材經費投人相對不足,缺乏相應激勵機制,導致部分高水平老師編寫教材熱情不高,精力投人不足,教材建設難見起色。加上高校教材的選擇和使用缺乏評價機制,慣性或惰性較大,過度依賴一個版本的通用教材。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造成了地方師范院校教育資源的高投入與教學效果的低產出,造成了轉型發展中高水平師資與低質量教材之間的矛盾。
二、適應地方師范院校轉型發展的教材質量保障及實現路徑
(一)提高認識,強化教材質量建設的組織保障
教材建設在地方師范院校轉型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扭轉其在“地方師范院校轉型”中的重要地位與現實中的重視程度不相適應的現狀,需要建立政府支持、學校重視的機制。
首先,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強化對地方師范院校教材建設的宏觀指導與管理,加強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將教材建設水平作為評估高校辦學水平和在高校間分配資源的依據,特別是在政策和財力上有意識地向地方師范院校傾斜,加大建設資助經費投人,積極引導地方師范院校的教材建設。
其次,學校要加強統籌規劃,建立教材質量建設的整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從專業、課程和對象三個維度整體規劃國家級、市級和校級三級精品教材體系,不斷完善教材建設的保障機制。同時,校院兩級的教學指導委員會要對教材建設加強督導,認真審核教材的編制大綱,對教材編寫質量嚴格把關,從教材選用、教材編制方面提出指導性建議和意見。
(二)教材形式要多樣化,教材內容要具有時代性
地方師范院校要培養造就一大批面向教育界、面向未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作為教學載體的教材形式要多樣化,教材內容要具有時代性。
首先,結合時代特點,為教材注入更多的“電子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元素,將數字化資源信息融入紙質教材,建立紙質教材和網絡資源的橋梁,增加很多網絡化的多媒體呈現內容,比如不同視角下的拓展知識、案例分析、討論與問題解答、課程ppt、電子圖表等網絡教材資源,推動電子化、案例式、實踐化等教材形式的多樣化。
其次,教材內容要體現本行業的發展前景、發展趨勢,集中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應用成果。地方師范院校要整合優化教材內容,增加研究式、啟發式、探討式等具有創新特色的內容,打造可擴展的教材資源,引進優秀的外文原版教材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
(三)建立實踐特色教材,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材應該滿足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一培養目標,使學生成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在轉型背景下倡導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形勢下,教材也應加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進度,從實踐教學的教材建設可以在內容媒介和教材編排結構兩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使教材內容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書本知識與應用案例結合,教材應該增加與當前行業實際相關的問題、案例、項目和實驗,著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教材內容的編排應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認知規律,為學生的發展循序漸進地提供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從而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和社會需求去思考問題,通過對實踐教材內容的優化安排,教給學生對工程知識學習掌握、強化實踐和拓展應用的方法,使之成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四)完善教材建設激勵機制,建設精品教材
由于部分學校對教材建設的力度不夠,就直接導致了教材編寫教師的缺少。所以,高校應該加強對教材的建設力度,完善教材建設激勵機制。要盡力為教材編寫人員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從經費上、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是推動教材建設與改革的首要條件。
首先,加大經費支持額度,建立獎勵機制,建立教材評優體系,彌補教師的短期效益缺陷。
其次,將對編寫成果的評價納入到教師評比的標準中,教材改革等視同于其他教學改革項目,在教師的聘崗、職稱評定條件中加以體現,鼓勵那些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方法先進的一線教師編寫凸顯本?;驅W科自身優勢和特色的優秀教材。
(五)健全教材質量評價體系,加強教材質量監控
在教材質量建設中,教材質量評價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目前地方師范院校對教材質量的評價只是處于其表面,結果的真實性也有待考量。地方師范院校應該健全教材質量評價體系,加強教材質量監控。
首先改善教材評價機制,如加強對選用教材的內容、構件等的符合性評價;對選用教材與相應課程教學水平的保障性評價等;其次確定教材評價的制度,第一,組織專門的教材部門對教材評價進行管理;第二,建立重審制度;第三,建立教材分層評價體制,規范教材評價程序;第四,建立評價體系專家庫,最后要規范評價程序,包括前期準備,具體實施,評價分析三個程序,從而建立適應地方師范院校轉型發展的教材質量評價體系。
三、結束語
在地方師范院校中,教材質量建設不僅直接影響著高校教育的轉型發展,還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高校的教材質量建設,此外,還要建立和完善教材的質量評價體系,促進地方師范院校的教材建設從而提高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蓋江南,姜廣峰,任新鋼.精品課程建設轉型下教材建設對策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5(1).
[2]何建.應用技術型高校校本教材建設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12).
[3]胡格.試論新形勢下高校教材建設與管理工作創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2(5).
[4]于飛.高等院校教材建設與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
[5]張麗芳.健全和完善教材建設管理體制,加強地方高校教材建設[J].大學教育,2013(12).
[6]周旭.適應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材質量評價與保障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3(5).
作者簡介:鄒利民(1985—),女,漢族,湖南衡陽人,碩士,助教,科長。
注:本文系校教改項目地方師范院校轉型背景下教材建設和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YKT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