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教學是中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實現中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目標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其興趣和人文關懷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生命關懷和人文素養的正確引導意義深遠。
關鍵詞:地理;課堂教學;人文關懷;中學生
地理知識與人類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其整體觀、動態發展觀和系統觀的思維模式將積極引導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終身受益。加之現代教育已從傳統的知識傳輸轉換為理論教育、情感培養、價值觀的引導等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相互統一的有機統一體。因而中學地理教育成為了中學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在德育教育,全面素質教育等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
一、地理教學中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一)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一種群體活動,在這種活動過程中營造良好的氛圍至關重要。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地位,思維往往受到抑制,思想疆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自然、和諧、平等、開放的寬松、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在這種教學氛圍中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交流,而是允許學生提出問題、提出異議,允許學生相互討論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這種教學氛圍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資源
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解決問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使他們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和發揮。地理科學從學科性質來講即涉及到文科知識又涉及到理科知識,因此其是文理兼顧的綜合性學科之一。其內容飽覽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其綜合性和時代性更能激起學生探究、質疑、想象和創新的欲望,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大有文章可做[1]。
(三)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
創新能力是根據以前已知信息,產出某種新穎、獨特和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產品的能力,是創新素質的集中體現。中學時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最佳時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地位,營造自由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欲望,打破陳規。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將相對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和直觀化,不斷豐富學生視覺、聽覺和語言方面的形象。此外,要正確善待學生提出的問題,耐心作答,鼓勵學生探索新事物,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質疑和解疑。積極創設一個能激發學生創新興趣的環境,把創新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對學生進行創新訓練,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地理教學中的生命關懷人文素養的提升
生命關懷是新課程改造中的一個基本理念之一,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觀。珍愛生命在當代人文精神中當屬第一層次,教師在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將其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中,因為生命是最可貴的,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有了生命,才會有追求、才會有實現,所以說生命在人文精神中處于基礎層次。
(一)注重尊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中學生正處于美麗的花季,正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滋潤。因此教師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課程實踐和課程評價等內容穿插生命教育的人文關懷具有重要意義[2]。地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將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作為教學目標制定的重點內容之一,根據學生的個人經驗、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生命的體驗,珍愛生命,尊重自然。
(二)適度引導學生轉變學習的方式
人文精神的培養主要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其受到科學精神的支撐,因此在人文精神培養和科學精神培養中應將人文精神培養作為主要的內容。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其漫長的歷史中不斷總結、提煉、培育和發展的,它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凝聚力、影響力、輻射力。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堅持科學素質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就是在價值取向上,不應單獨提升科學精神或人文精神,厚此薄彼,而要將兩者協調發展[3]。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熏陶集中表現在地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中。深刻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能夠使得學生體會到地理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感受到地理學的美。注意給學生創造更多機會,體會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和經歷,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使地理課程能起到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發展的作用,健全學生個性和人格發展。
通過明確培養人文目標和實施開放教學結構,充分認識地理教育的人文性,生命性和復雜性,體現人文關懷,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之一[4]。充分利用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遼闊的領土、廣闊的大陸架、豐富的資源、眾多的物產、多彩的名勝古跡、雄偉的名山大川等優勢,在進行地理知識傳授的同時,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偉大,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三、結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在了解學生學習心理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地理科學以其廣泛性、豐富性和系統性,從獨特的視角,向學生展示了自然、社會、人文、技術等綜合完整的大千世界。因此教師在地理課程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對其進行人文關懷和正確的精神引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真正做到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周秀鴿.淺析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12(8).
[2]石穎,王艷鳳.例談地理教學中的生命關懷[J].教學交流,2010(31).
[3]李振全.地理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6(4).
[4]馮會芳.淺談地理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
作者簡介:趙明瓊(1986—),女,云南巧家人,本科,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