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紅霞 岳其順
摘 要:河南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而今,以特色優勢呈現端倪的河南陶瓷行業正由陶瓷大省向陶瓷強省蛻變。河南省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快構建我省現代產業體系,將新舊產業轉換作為為中心任務,并強化傳統文化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的雙輪驅動,來做強工業,推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我先進制造業大省,如何使我們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傳統民族文化、挖掘傳統陶瓷藝術精髓,將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融為一體,加快陶藝制作與電腦藝術設計的結合、進行陶瓷藝術產品的研發生產,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確保河南陶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范基地建設與保護落到實處,成為必經之路。
關鍵詞:陶瓷;文化;遺產;創新;發展
一、發展中的河南陶瓷文化遺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河南,地處黃河流域,礦藏資源豐富,不僅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歷史上的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其中鈞窯、汝窯和北宋官窯三個均在我們河南境內,無數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這些寶貴的遺產鑄就了我國燦爛的陶瓷藝術傳統文化,是我們開發河南,振興河南,引以為豪的生命贊歌。
(一)千年傳奇的鈞瓷文化
神垕鈞瓷,五大名瓷之首。始創燒于唐,興盛于宋,復燒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制,歷經千年而盛燒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瓷燒制體系。素有“雅堂無鈞瓷,不可自夸富”的美譽。以首創銅紅釉、自然窯變,釉具五色、鈞瓷無雙的驚世絕美享譽世界。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唐鈞”是宋代鈞瓷的先聲。宋“靖康之變”后,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受挫。到金、元時代,鈞瓷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爭相仿制,鈞窯播火全國。元末明初,戰亂和災荒迫使鈞窯生產漸衰。明、清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基本停燒。清晚期鈞瓷復蘇。到光緒三十年神垕鎮燒制鈞瓷者已有10余家。民國年間,因戰亂、災荒頻繁,鈞瓷生產更是舉步維艱。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亂,藝人外流,鈞瓷生產趨于停產狀態。
1955年,鈞瓷在周恩來同志的指示下恢復燒制,根據省工業部署,在一代鈞瓷宗師任堅、劉保平等的帶領下,集中全省古陶瓷匠師:盧廣東、盧廣文、王鳳喜、丁慶祥等藝人成立“鈞瓷窯變試驗組”,抱著振興民族的滿腔熱血,肩負起恢復鈞瓷藝術事業的歷史重任,改革鈞窯窯爐,研發釉料配方,為鈞瓷事業的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郟縣神垕創辦的河南省第一全民制陶瓷企業——人民工廠,便拉開了神垕陶瓷事業發展的序幕。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陶瓷業得到了空前的恢復和快速發展,而鈞瓷不僅被國家領袖做為國禮,贈送友人,更引人注目的是這沉淀了許久、賦予代表的河南陶瓷文化,發揮自身優勢,涌現了不同風格和特色的鈞窯窯口,以鈞瓷文化為代表品牌,以神垕古鎮為載體,以鈞瓷產業為集群,以旅游開發為帶動,打造成為獨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和知名的旅游景區成為現實。
(二)溫婉如玉的汝瓷文化
列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汝瓷,因產自汝州而得名,其創燒、形成與發展幾起幾落,歷時數百年,博采眾家之長,以瑪瑙為釉,在特定的光線下七彩紛呈,燦若星辰薈萃陶藝精華,在我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宋代為宮廷用品,當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館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件”之說,1953年6月,周恩來同志親自指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1957年汝瓷“豆綠釉”、1983年汝瓷“天藍釉”、1988年“汝官瓷”天青釉接連燒制成功。2010年6月,汝瓷燒制技藝成功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眼下,在美麗的蟒川河畔,一座占地12平方公里的汝瓷小鎮正拔地而起。
(三)嚴謹的官窯文化
“官窯”,是在宋代是由皇家經辦、只為宮廷服務、產品不得流入民間的窯廠。此后“官窯”一辭成為定名,歷代官辦窯廠和官造瓷器均沿用這一說法,稱作“某某朝官窯”。官窯又稱汴京官窯。北宋年間,政府于大觀、政和年間在首都汴京開設官窯,后毀于宋金戰火,持續時間不足20年。汴京官窯開啟了中國皇室用瓷制度的新篇章。迄今為止,僅僅在傳世品中發現過汴京官窯出產的青瓷,造型古雅,釉色瑩潤,為世間所珍,列入宋代五大名窯。窯址據據推測位于今天河南省開封市,尚未發現具體遺址,傳統上有“汝官不分”的說法。專家在參考汝窯殘片標本,劃定汝瓷范圍之后,排列出官窯瓷器的特點:所用瓷土粉碎、淘澄嚴謹,顆粒比汝窯和鈞窯要細膩,燒成的素胎很薄,釉面是五大名窯中最薄的,不僅不如日后的南宋官窯,也比不上汝窯,因此呈現“紫口鐵足”的特征。器物內外包括足部全部掛釉,在底部用支釘支燒,與汝窯相類,惟獨支釘痕跡不是芝麻形狀,而是接近橢圓形。
(四)富具裝飾意味的“瓷上水墨”扒村窯及河南其它窯口文化
扒村窯曾因在河南禹縣扒村,故名。創燒于唐,終于元,屬磁州窯系,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其產品特征是:胎色深灰或米黃,白釉呈乳黃色;白地黑花與磁州窯風格相似,不同處是紋飾筆調粗放凝煉,黑彩濃厚,也有在白釉上畫紅、綠、黃等彩色花卉的;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盤、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內用黑彩繪蓮花、荷葉、水波等紋飾,紋飾布局層次繁多,為扒村窯裝飾一大典型特色。現已恢復生產。“瓷上水墨”已經深入人心。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是保護、傳承學習的必然。
扒村窯采用的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技法,是中國人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的體現,物串聯起來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盡管陶瓷工匠們生活在山間鄉野,生長于普通民眾之中,他們以畫筆寫出、繪出心之所想,目之所見,產品上所畫的內容自然帶有中下層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宋代河南禹州境內的民俗、民風、民間情趣。
此外還有相類似磁州窯系的新密西關窯與登封曲河窯等,1961年3月發現,代表作要算珍珠地劃花裝飾,但珍珠地劃花當創始于新密西關窯,曲河窯對它有了改進與發展。值得高興的是現在均已恢復生產。鞏義窯創燒的唐青花瓷器,是外銷產品,這也是中國陶瓷界的共識。至少在元代之前,國人喜歡黑色與黑白分明,不愛青色與青白不分。蒙古人尚青,改變了國人的色彩欣賞習慣,明、清繼之。生產白地黑花瓷器的北方磁州窯系代表窯口,全都“死”在元代,明、清成為遺址。這,也許是“黑花”凋零,轉為“青花”的一種見證。現在新密、禹州、登封等地均已恢復生產。
二、河南陶瓷文化當前呈現的問題分析
當以特色優勢呈現端倪的時刻,這些經典的河南陶瓷文化,呈現濃郁地方特色的陶瓷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的材料的加工方法、造型藝術、陶藝文化、手拉坯技藝、窯爐建造與燒制技術、釉料配制等富具地域特色、窯變藝術等項目成為世人效仿和關注的焦點,而這些遺產基地的保護與技藝的傳承更是重中之重。在考察期間,雖然有些手工制作項目工作效率低的,但,它是一種歷史文化,提起苗錫錦、任堅,劉寶平等老一代鈞瓷藝術奠基人,我們河南省陶瓷文化不無感的幸福,是不可缺失重要部分的部分,需要保護,無論是技藝,技術,圖像,文字,或是數字媒體,需要被后人所記住的。當基地的發展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一)再次興起的河南陶瓷制造行業
再次興起的河南陶瓷制造行業缺乏系統的科技體系,從業者缺乏系統的陶瓷科技知識,藝術性、成品率低,很難與世界陶藝水平接軌。2016年12月10日,首屆中國河南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的開幕顯示:世界陶瓷藝術也得到了令人矚目的快速發展,原因在于他們總結了世界陶瓷技術的經驗之后,形成了科學的陶瓷技術體系,從造型到釉色,從技術到藝術,從市場到營銷,均需開辟了一條國際科技通道,而我國曾在晚清及近代中國陶瓷業受到嚴重破壞,陶瓷藝術、技術的傳承與發展幾乎停滯。雖然近年來,隨著文化、藝術傳承的回歸,河南陶瓷產業又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神垕、內黃、鶴壁、汝陽、新密、洛陽、三門峽等地又成為陶瓷企業家“淘金夢”的起點,但距離世界陶瓷業完善系統的科技體系還有一定的距離,調查發現,很多窯口自成體系,家族式經營造成技術交流的局限性,造成陶瓷從業者技術單一,存在對陶瓷材料的性能、技術、藝術、燒成原理的整體理解還很欠缺的情況下,制作陶藝,難免在制作商存在整體技術、藝術的偏頗,如何讓我們的陶瓷藝術再次大踏步的走出國門,打造河南陶瓷經典文化,挖掘遺產保護與傳承,政府通過相關部門建立相應的政策,建立培育機構,建立系統的陶瓷科技體系,一流的陶瓷科技學院、研發機構是當今河南作為陶藝科技工作者普及陶瓷科技知識與技術的前提,也是每一位進入陶瓷行業工作者需要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改變傳統意識,實施科技創新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其造型古樸、工藝精湛、配釉復雜、窯變神奇。任星航,任繼偉兄弟二人,出身鈞瓷世家,為任氏鈞瓷第七代傳人,他們成功復原了宋代雙火膛結構鈞瓷窯爐,恢復了鈞瓷的柴燒工藝。鈞瓷燒制技藝已申請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星航鈞窯之外,還有其他鈞窯窯口,任氏瓷業、孔家鈞窯、楊志鈞窯、大宋官窯、苗家鈞窯等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柴燒效果好,但是,由于當今燃料資源匱乏,從環保角度講,推廣應用會有些吃力,建立窯爐博物館就是最好的傳承與保護,如在禹州和郟縣支持建立任堅窯爐博物館,這項傳統的技藝成可以為我們參觀學習非遺文化的重要題材,但是,氣窯、電窯只要合理控制燒制溫度和氣氛,實施科技創新,余熱通過管道循環通到制坯間烘干坯體,節約熱能源的同時,也能燒制出經典之作,而不是盲目追求是否柴燒、煤燒的過程,改變對傳統觀念的認識,研發新的燒制手段,去傳播燒制文化,是我們科技創新的方向。
三、河南陶瓷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首先,申報:按照河南陶瓷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傳承項目要求,按時完成申報項目任務,結合傳承任務緊緊圍繞項目申報表的規劃,扎實完成年申報項目度任務指標,按照規范、規定實施,按階段、按環節實施立項,并接受檢查、中期驗收、結項驗收的各項工作。到目前為止,據河南有關文物專家稱,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禹州鈞臺鈞窯遺址、鞏義黃冶唐三彩窯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瓷窯遺址,是中國古瓷文化中不或缺的重要一環,申請世界非遺保護已成定局。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必將更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配備:結合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將建立好的陶瓷文化遺產對應的傳承與示范基地,結合自身特色,加大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合作力度,融合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按照傳承基地的等級標準,建廠選址、選拔技術人員,配備流動資金的支持,合理的交通位置的選擇等等,建立對應的技術力量的傳承與示范基地建設,而非盲目建設,造成資源的浪費。還要在基地加大行業、企業與科研單位、學校的合作力度,按年度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技術推廣、技術咨詢服務,在滿足學生實習、實訓實習的基礎上,制定示范基地年度年度發展計劃,以基地為平臺為依托,與科研單位合作,與陶瓷學院合作,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技術推廣、技術交流活動等措施,為傳承基地的陶藝企業不斷輸入新鮮血液,提升示范基地的技術含量和管理水平,基地留住人才,服務企業產品高質量運營,提高基地產品的設計創新與技術開發能力。
第三,按年度開發展示服務項目,擴大科技創新的影響力。開發展示服務項目,做好設計比賽、傳播,傳承,推廣,擴大科技創新知名度,影響力,利用陶瓷大師工作室和專業優質智力資源,積極開展藝術品陶瓷、裝飾用瓷和陶瓷飾品的展覽、開發推廣活動,服務陶瓷中小企業產品創新,技術推廣提供智力支撐。今年的鈞瓷文化藝術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促進了河南陶瓷行業的科技競爭力。
最后,搭建平臺,開發“文化創意產業園”、“禹州鈞瓷文化節交流活動”、“禹州鈞瓷文化產業園”等項目,并在產業園區,設立陶瓷藝術設計工作室,將設計大師、技能大師、能工巧匠等融入本地陶瓷文化的交流于合作,融入創新、發展、技術開發項目中,融入產品中,并從技術創新產品的生產階段過渡到市場營銷推廣階段。提供相應便利條件促成項目開發合作交流與成果轉化,為打造我省一流陶瓷文化產業奠定一流的示范基地奠定穩妥的基礎。
作者簡介:錢紅霞(1971—),女,河南鄭州人,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裝飾設計,陶藝設計與制作,工程預決。
岳其順,男,河南鄭州人,教授,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