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篇文章通過對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茶文化和飲茶習慣的研究,對比相應時期的茶具設計,分析中國各個時期茶具的造型設計和茶文化之間的的關系,得出未來茶文化的發展方向和茶具的設計方向。
關鍵詞:茶文化;茶具;茶具設計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具設計也伴隨著飲茶習慣和烹茶工藝的發展而發展。
一、各個歷史時期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現象,是有關整個茶葉發展過程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最早記載茶的是《神農百草經》一書,書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有解毒、醒酒、提神、消食的功效,是比較珍貴的飲料。茶在飲品的發展中還經歷了食用的過程,把茶作為輔料加入粥或湯中,飲食兼具。說明茶最早是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
到了唐代,茶的產量大大提高,制茶技術也有了很高水平,為茶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便利,飲茶文化深入民間,煎茶法盛行。人們對品茶有了獨到的見解,喝茶不僅僅為了解渴,更要從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在唐代,盛行用茶來宴請賓客,喝茶成了走親訪友的接待方式,形成一種風尚。詩人和文人一起品茶,更是一邊飲茶一邊作詩,其樂無窮。
到了宋代,制茶方法得到了改良,茶的制作愈精,更興茶宴,還大興斗茶。斗茶的形式是三兩人聚集一起,各帶珍藏茗茶,沏茶斗茶的次第,主要是斗色和斗湯,根據茶色和湯花來決出茶的優劣,以茶白湯花多為優,反之則為劣。斗茶體現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最求,是一種高雅的風尚。
元代條形散茶在全國范圍逐漸興起,制茶方法由煎茶法和點茶法逐漸轉為直接用沸水沖泡的方法,變得簡捷。
明清時期,人們喝茶時更注重茶的味道和喝茶時的韻味,在品字上下功夫。茶的種類已經形成完善的六大類,沿用了沖泡法。民間茶館盛行,茶館遍地大街小巷。在茶館,大家一起喝茶,不分身份地位,一起談論國事家事,茶館成了人們休閑娛樂問詢議事的地方,形成了一個濃縮的“小社會”。有些茶館中還設有評書,藝曲等,供人們欣賞,茶館飲茶成為當時流行的消遣方式。
二、各個歷史時期的茶具
新石器時期陶器的產生是茶具興起的基礎,在東漢及三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較多的瓷器酒器都是茶具和酒具兼用的。隋朝時期飲茶并沒有高度普及,茶從藥用逐漸轉為日常飲用,其次茶具的發展還受到生活水平和制造瓷器的工藝水平的制約,因此飲茶器和酒具、食具是共用的。其特點是材質以青銅器和瓷器為主,其中瓷質的盞一般造型簡潔,質地相對粗糙,以青灰釉深灰胎為主,主要是滿足人們的功能需求。
到了唐代,由于飲茶的需求增大,茶具開始從酒器中分離出來,形成茶盞。大唐盛世給茶文化和茶具的發展打下了經濟基礎。瓷器的制造工藝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給茶具設計提供了技術的支持。當時的越州、鼎州、壽州、洪州、邢州等都燒制茶碗,越窯青瓷碗的特點是釉面光潔,釉色溫潤色澤青翠,輕盈別致;唐三彩碗色彩斑斕,十分耀眼;邢窯白瓷小巧,秀美,潔白;洪州褐色瓷碗和壽州黃色瓷碗也獨具特色。
唐代最受歡迎的茶盞是越窯青瓷,這與唐代的制茶方法和茶的種類有很大關系,唐代的制茶方法是煎茶法,茶湯為白紅色,青瓷與白紅色的茶水相配,更能襯托茶色。唐代的喝茶方法是煎茶法,把茶餅碾碎,煮出茶汁,應運而生了新的茶具——茶碾和茶羅,它們的作用分別是把茶餅碾碎和把茶粉和沒有碾碎的茶塊分開。瓷器的制造工藝的發展,茶盞可以制作的更加輕薄,為了防止燙手,唐代工匠還為茶碗燒制了精美的茶托,形態各異,滿足人們對茶具造型的審美需求。
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藝進一步提高,能做出精美的圖案裝飾,種類也變得更為豐富,定窯的白瓷碗,汝窯的青瓷碗,景德鎮的青白瓷碗,鈞窯的窯變瓷碗,建窯吉州窯燒制的黑釉茶碗等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汝窯的青瓷碗碗身渾圓,圈足矮小,碗口裝飾棕色碗邊,與天青的釉色相配,顯得格外豪華尊貴,景德鎮青白瓷碗釉面晶瑩光潤,碗口外撇,西高的圈足造型端莊秀美,宋鈞窯的窯變紅碗,碗通體布滿了窯變形成的紅藍雙色,好似落日前的余暉,自然美麗,宋耀州窯青釉印花碗,口沿微微外撇,矮圈足,小巧秀美,碗周身施橄欖綠釉,內壁印纏枝牡丹紋和大朵牡丹花,淡雅清秀。
因為宋代盛行斗茶,白色茶湯用淺顏色的茶碗盛茶很難表現,于是就有了茶色白宜黑盞的說法。黒釉與白茶不僅黑白分明,裝飾在碗里的花紋透過白色的湯若隱若現,為斗茶增添了趣味。
建窯吉州窯燒制的黑釉茶碗,深受宋代人喜愛,建窯吉州窯燒制的黑釉茶碗的主圖案有:剪紙貼花裝飾,有鳳凰、龍、魚、花卉、吉祥文字等,中間穿插小鳥花朵等,具有吉祥美滿的寓意,為茶碗增添藝術魅力;木葉紋裝飾,乍一看碗內仿佛貼著一片樹葉,表面光滑,樹葉已經被燒制在瓷釉里,工匠利用樹葉做裝飾產生奇特效果;窯變產生的奇特斑紋,內壁布滿窯變花紋;油滴紋,仿佛茶碗占滿油脂,油脂正順著完璧向下滴淌;兔毫紋茶碗,碗內壁不滿細小的兔毛紋,又叫金線紋,也是窯變產生的造型上野很有特點。茶具的整體形狀為大口小底,碗身淺。用這種茶碗沖茶,拋物線形的落水可以使茶湯形成,更多的白色湯花,與宋代的斗茶文化相符,最具時代有象征性。
宋代的茶托樣式更加豐富,定窯白瓷茶托,呈四瓣形,托邊向上傾斜,邊沿染成褐色,宛如一度盛開的花朵,中心薄胎出沿,用于放置茶碗。
元明清時期,沖泡法制茶省去了很多復雜的步驟和茶具,類似近代的喝茶習慣。不僅注重茶具的實用價值,更講究茶具的質地和裝飾。由于沖泡法制茶要求沸水沖泡,對水的溫度要求很高,也需要出具有保溫效果,所以在清代時期流行用蓋碗泡茶,給茶碗加蓋,既保溫又能使泡茶的效果更好,茶具向成組配套的方向發展。茶講究品,飲茶方式成小口喝茶,體會茶里的韻味,茶具也從大茶碗變向小巧精致,許多茶碗口徑變小,碗身變細,成了茶杯。在裝飾上,彩繪茶瓷器成為主流,品種更加豐富。有青花,五彩,斗彩,琺瑯彩,粉彩等色彩繽紛,圖文裝飾包羅萬象,有英雄人物,神話人物,山水景色,動物花卉,還有以諧音、暗喻、象征等藝術手法,寓意吉祥美好,幾乎達到了有圖必有寓意,寓意必是吉祥境界。
三、當代的茶文化和茶具設計
現代人社會壓力越來越大,飲茶是成為緩解壓力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茶道是一種慢生活的生活藝術,是以茶為媒介的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陶冶情操,增進友誼,是一種形式美。能靜心精神,去除雜念,這也是現代茶文化的精神。
除了這種傳統的茶道,還有一些快節奏的飲茶方式的形成,比如茶粉,灌裝茶飲等等,滿足了沒有時間泡茶喝的人群。還有一些美容養顏茶,各種水果茶適合女性青年飲。
當今飲茶文化群體年輕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品茶,在茶具的設計上利用新材料新技術,如熱感材料在茶具中的應用,在沖茶受熱的時候茶具會變色等等,使飲茶增加了許多趣味性,從品茶逐漸轉向“玩”茶。
現在市場上的茶具品種繁多,風格也各異,出現了許多新材料和新工藝。主要材料還瓷、紫砂、木、竹子、金屬、玻璃等等。風格主要劃分為自然古樸的田園風格、華貴的歐式風格、簡潔的現代主義風格、可愛化趣味化風格等等。
總之,茶的種類越來越多,飲茶的人群也越來越廣,新時代的飲茶文化發生的變化也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目前市場上現有的茶具還是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缺乏設計感,茶具設計并沒有把茶文化的底蘊精髓融入其中,對于茶的新用戶群體——年輕化用戶群體還沒有系統的茶具設計品牌。在以后的茶具設計中,要注重茶具的使用人群使用環境和使用情景進行細分,關注不同層次、不同消費對象、不同種類的茶引發的不同需求,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
四、結論
通過這次對茶具的調研,我發現茶具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的演變,而這種演變根飲茶的方式和制茶工藝有著很大的關系,例如包括茶碗的形狀,宋代黑釉敞口茶碗為斗茶而生,更能突出白茶的茶色,而發展到明清時期的蓋碗是因為制茶工藝的演變。這對現代茶具的設計由很大啟發,茶具設計不單單只是造型的變化,而是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人們的飲茶習慣和需求而設計。現代茶文化多元化,茶的品種也多種多樣,茶具的材質也是多種多樣,飲茶人群也有著變化,茶不僅僅是中老年飲品,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親睞,那么在茶具設計中,我們就可以考慮到這些因素,更全面的考慮茶具設計。
參考文獻:
[1]李彬彬.設計心理學(第1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3.
[2]于川.談茶說藝[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5.
[3]林治.中國茶道[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魯曉卓(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