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分析針對腦出血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措施及其治療方案。方法:回顧分析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間收治的126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3例患者。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流程,并不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而觀察組針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干預治療。對比兩組患者在術后靜脈血流速度,以及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幾率,評價臨床療效。結果:對照組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15例,發病率為23.81%;觀察組術后深靜脈血栓3例,發病率為4.76%,組間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干預前靜脈血流速度較為相近,(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7d后觀察組患者靜脈血流速度平均值與峰值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結論:針對腦出血患者實施相應的預防措施能夠降低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幾率,有效控制靜脈血流速度的平穩性,具備較高的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腦出血;深靜脈血栓;預防措施;治療方案
一、資料與方法
(一)資料選取
回顧分析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間收治的126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3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30例男性,33例女性,患者年齡區間為46至68歲,年齡中位平均值為(55.32±6.75)歲?;颊卟±?9例為基底節區出血,15例為腦室出血,12例為腦橋出血,9例為小腦出血,8例為腦葉出血。觀察組患者中31例男性,32例女性,患者年齡區間為47至69歲,年齡中位平均值為(54.98±7.03)歲。患者病例中20例為基底節區出血,16例為腦室出血,12例為腦橋出血,8例為小腦出血,7例為腦葉出血。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癥、腦出血部位等一般資料較為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二)預防措施與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手術治療方案,并未采取針對性較高的預防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圍術期分別采取了術前預防、術中處理、以及術后控制等針對性預防措施與治療方案。
首先,在術前預防措施中,主要以嚴密檢查患者身體指征的各項指標為主要措施,并針對患者肢體部位采取協助活動,維系最為基本的活動量,盡量避免藥物性滲透對深靜脈組織的破壞。其次,在術中預防處理措施中,主要采取避免深靜脈部位穿刺的治療方案,尤其針對一側肢體偏癱的患者需要避免穿刺部位的傷害。同時在手術操作流程中避免對內膜組織的損傷,最大限度的保護患者深靜脈組織。最后,在術后護理干預時,盡量輔助患者肢體活動,諸如每日三次以上的輕度屈髖、屈膝、屈肘等活動。叮囑患者家屬為患者采取相應的輔助性按摩,待患者蘇醒后采取早期活動支持身體機制快速恢復,以及血液循環的快速流動。必要時采用醫用彈力襪加速深靜脈血流速度,在加壓泵間歇充氣的治療流程中保持每日兩次,且每次60min以上。除此之外,可以采取以中藥輔助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案,其配方為:黃芪、白芍、紅花、桃仁、丹參、及雞血藤等藥材以水煎服,每日兩次輔助治療。
(三)統計學方法
將兩組患者在康復期間的相關資料錄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統計。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15例,發病率為23.81%;觀察組術后深靜脈血栓3例,發病率為4.76%,組間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
(二)兩組患者術后血流速度對比
兩組患者干預前靜脈血流速度較為相近,(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7d后觀察組患者靜脈血流速度平均值與峰值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三、討論
深靜脈血栓特指血液成分在深靜脈血系統內所形成的血凝塊,當腦出血患者處于深度昏迷狀態時由于身體活動量降低容易形成肢體功能障礙,尤其肺栓塞形成后更加容易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相關研究表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為三個方向,分別為:血液高凝狀態、深靜脈壁損傷、以及血液滯緩。本研究針對觀察組患者所采取的術前預防措施能夠加速患者肢體血液循環,從避免血液滯緩現象。而針對患者術中處理措施也是降低深靜脈壁損傷的主要方法,最后通過術后護理與治療措施能夠避免血液高凝狀態的形成,進而降低患者靜脈血栓的形成幾率。同時采用中藥配合治療,能夠以活血化瘀的輔助治療措施加速肢體血液循環,以便治療深靜脈血栓,其臨床療效較為突出。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對照組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15例,發病率為23.81%;觀察組術后深靜脈血栓3例,發病率為4.76%,組間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干預前靜脈血流速度較為相近,(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7d后觀察組患者靜脈血流速度平均值與峰值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針對腦出血患者實施相應的預防措施能夠降低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幾率,有效控制靜脈血流速度的平穩性,具備較高的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莉莉.高齡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及護理策略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01):1-3.
[2]張海濤,李魯,劉增強.D-二聚體在腦出血術后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7,16(06):553-554.
[3]宋安秀,李學莉.早期活動對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J].血栓與止血學,2017,23(05):873-874.
作者簡介:裘實,女,漢族,河南淮濱人,河南省淮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