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材《道德與法治》剛剛適用,基礎教育階段關于提升法治素養實踐的研究較少。本文從開展學生法治素養教育的教學原則入手,對開展法治素養教育的方法、如何開展課題研究、教學中應把握的重點以及創新等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新教材;法制;素養
法治素養,其實是一種實踐能力,一種崇尚法治的精神。它要求公民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法律制度和法律技能,能夠認識到法律是與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存在,能夠了解并掌握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程序,能主動運用法律知識和技能來處理實際問題,真正做到自覺學法、尊法、守法、信法、用法、護法。
在省內外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存在較多的是關于法制意識的培養、法制教育對中學生素質培養的影響等課題的研究,基礎教育階段關于提升法治素養實踐的研究仍是空白。尤其新教材《道德與法治》剛剛適用。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
一、開展學生法治素養教育的教學原則
(一)依法治國的需要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法律的權威來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要堅持把全面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使法治精神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二)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健康成長、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但受生理發育、心理發展的影響,初中生的法治觀念淡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誘惑,甚至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近些年青少年違法犯罪率居高不下,侵犯初中生合法權益的事件也頻頻發生,這些足以說明初中生法治素養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新教材培養學生崇尚法治精神的需要
伴隨著新教材《道德與法治》開始進入教學實踐,課堂就從創新課堂的視角來實現育人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引導學生自覺尊崇法律,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踐行法治理念,學會依法辦事,使初中生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自覺遵守者、忠實崇尚者、堅定捍衛者。
二、開展法治素養教育的方法
(1)加強學科課程建設,構建學生法治理論與觀念培養的框架;
(2)把理論課與實踐活動充分結合,促進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升法治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和法治信仰;
(3)豐富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構建立法治素養培養的評價和學科教學模式。
三、教學中開展課題研究
(1)法治素養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能的理論性研究;
(3)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與踐行良好行為方式教育的實踐性研究;
(3)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的應用性研究;
(4)與培養法治精神相關的評價方式、學科教學模式的應用性研究。這些將從法治理論、法治行為、法治能力、法治精神四板塊提升學生法治素養,使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方法得到拓展;課程資源將進一步得到開發;使學生真正成為尊法、知法、守法、護法、崇法的好公民。
四、教學中應把握的重點
(1)課例研究,開拓豐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法治理論水平和法治意識;
(2)案例研究,以案例分析帶動理論內容的實踐,推進學生法治意識和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崇尚法律;
(3)活動實踐研究,理論聯系實際,深入體驗,提高辨別是非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
(4)構建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研究,在教學方式方法創新的基礎上形成適合學科法治教學推廣的教學模式,構建適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和發展方向的評級機制。
五、教學中要融入創新
(一)創新課堂教學和體驗活動的方式方法
針對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課堂專注時間有限,所以在課堂中或課后可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開展活動實踐,搭建豐富多彩的活動平臺如:情景案例體驗、“我是小法官”、“模擬法庭”、“法治窗”、“法典箱”、“手抄報”、“誦讀臺”、“觀察哨”、“實踐園”、“加油站”、“小論壇”、觀看《今日說法》《說法周刊》《法律講堂》《庭審現場》等節目視頻、舉辦法治宣傳小報、收集編寫案例故事、參觀戒毒所等活動,促進學生在自覺規范行為的基礎上,能理論聯系實際,探究分析,深入體驗,提高辨別是非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學生由過去“靜態的聽”轉變為“動態的學”,把德育和法治目標,化繁為簡,通俗化生活化,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情景案例體驗情景案例體驗,為學生提供了更開闊的思維和行動空間。
(二)構建學科法治素養教育完整的實施
在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以課例課題研究為抓手,以課文為基礎資源,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創造性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案例分析研究,依托省內外鮮明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案例及開展情景案例體驗,分析案件主要特點,分析犯罪原因,歸類理論范疇,總結內在因素,以案例分析帶動理論內容的實踐,推進學生法治意識和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崇尚法律。
(三)建立學科法治素養教育的評價機制,把崇尚法治精神作為終極目標
教師在實施教學前,注意3各方面:
首先,要查閱學習相關資料,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內容,評估出初中生的法治素養的現狀;
其次,全面梳理教材,進行收集、查閱、整理省內外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和整合,確立研究內容為法治理論、法治行為、法治能力、法治精神四大模塊,確立法治素養理論技能研究、課堂教學和活動實踐研究、教學模式和策略研究、法治素養教育評價機制研究等研究途徑,從而確立教育的預期目標、方法和步驟。
最后,教師以課堂教學課例為個案素材,具體分析驗證實施研究的效果,不斷探索完善,理性分析研究中發現的問題,反思操作步驟,逐漸修正研究過程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構建學科教學法治培養特有的教學模式,形成理論性材料。
青少年的發展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國家的未來、家庭的期望。青少年法治意識的養成,法治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作為政治教師一定要堅定不移、常抓不懈地推進青少年的法治素養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高敬.法制與修養.紅旗出版社.2015年3月.
作者簡介:鄭艷(1974—),女,遼寧丹東人,主要研究方向: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