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嬌 劉燕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在城市新一輪的更新演替進程中,基于物質空間和社會空間的多種復雜性,從發展、空間、時間等多個維度去探討城市的修復、改造和建設等措施及手法,并在重慶的既有城市的改造中去實踐,希望對城市更新提出更為多元的解讀內涵。
關鍵詞:城市更新;城市針灸;要素混合
回溯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城市都會歷經“建設—發展—衰退—更新”這一過程。老城區域作為城市發展中遺留下來的活化石,保護好其原有肌理和脈絡是在舊城更新工作中的基本任務。但是,在當前城市要素更為復雜的背景下,老城區的功能衰退形成了區域性的城市病癥,亟待診治。我們究竟該如何把握住城市脈絡,如何在持續的過程中給予城市體良性刺激,如何促使城市體恢復自身協調能力并保有活力,這是一個急需面對的難題。在此,我們提供了城市空間更新的兩種思路,同時結合設計實踐,共同來探討城市修補的多重可能性。
一、城市針灸
城市有自身的有機秩序,當這種秩序被打破時,城市就會出現“病癥”。這是“病癥”作為城市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伴生產物,因為癥因不同,形式亦多種多樣。其中,城市棚戶區就是其中一種不可回避的現象,同時,這也是一部分人在城市生存中的過渡狀態。
應對棚戶區問題,我們希望找到一種既能保存片區城市記憶與肌理,同時,又不進行過度修建改動的方法,為此我們提出了“城市針灸”這一措施。所謂城市針灸,就是通過借鑒中醫針灸學的理論及方法,并結合既有城市設計手段,對已具有一定規模和形態的城市局部空間給予一定的刺激,并通過刺激的傳導,使城市整體得到改進,從而達到從改善局部到優化整體的目的。作為一種實現城市小規模、新進式更新的新概念,在眾多的實踐中已收到較顯著成效,體現出其可行性和優越性。
如何進行城市修補,關鍵是要找準“穴位”即灸點。這些穴位作為城市區域的關鍵部位,是能夠實現從局部引發整體的關鍵位置。針對這些穴位,需分析其壓力的成因,利用灸點策略進行良性刺激,最終釋放其壓力,并催化整個區塊的再生發展和正向成長。
在重慶市南岸區黃桷埡棚戶區的改造中,黃桷埡正街作為延續重慶至貴州古道而形成的一條老街,建筑風格陳舊混亂、居住人員混雜且老齡化嚴重,整個區域呈現出落后蕭條的景象,與周圍的現代城市風貌格格不入。
針對這片區域的改造,我們利用了城市針灸的策略,將老街中的公房作為“穴位”。設計中,利用相關法規和政策,通過對公房節點進行的良性刺激,推進了整個公房體系的有機更新,最終利用公房系統的變化帶動私房更新,從而實現整個舊區的更新。
(資料來源:重慶市黃耘景觀設計工作室)
與此同時,在對公房的改造過程中,設計如何在保持其原有肌理和風格的基礎下,去改善建筑的封閉和陳舊呢?我們利用了屋頂平臺的方式,在延續巴渝傳統大屋頂美感的同時,在房頂上形成新的開放空間(圖1)。設計甚至創造出空中連廊形態,讓人們能夠在屋頂上行走活動,這種通過打破傳統建筑模式創造出的新的建筑空間,被我們稱之為“屋頂生活”
二、要素混合
通常而言,城市中的老社區往往呈現一種封閉的狀態,破舊雜亂的環境與周圍的新興城市之間易形成兩種差異極大的風貌。對城市老社區進行修補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僅注重于社區本身的更新及設計,缺乏與社區之外城市環境之間的互動。對此,我們更愿意對社區內的要素與周邊城市間關系進行更多的考慮,比如如何將周圍優秀的城市景觀納入到社區內的景觀視線之中,或是換位思考如何把社區內的好的景觀元素被周圍的城市環境所看到或利用。這樣的社區改造必然會更加開放活潑,也更容易與周圍的環境有機融合。這一思考角度,也被我們稱之為要素混合策略。相對而言,要素混合是一個心態和視野都更為開放的設計策略,通過有效混合能夠促進新舊地塊之間更好的融合,使原本隔離的獨立體更替為一個相互影響的共生體。
重慶南岸區銅元局長江村社區改造是一個舊社區改造項目,該社區處于南岸區核心范圍,緊鄰城市主干道,遙望上海城、亞太商谷、國際會展中心等大型商業大廈,但社區整體風貌卻呈現出20世紀90年代初的樣子,場地內外的新舊對比狀態十分明顯。
設計提出消解長江村社區與周邊城市區域之間的固有邊界,引入要素混合的觀念,將社區與城市商圈之間形成一個互看與互動的關系,最終,我們選擇利用城市觀景平臺來實現這種互動關系。利用長江村的社區邊界的高地勢,設計試圖創造并強化這種良好的觀景條件,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在邊界處增設了三處開放式的城市陽臺、戶外吧臺,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具有休閑和觀景功能的公共活動空間。一方面,平臺對內滿足了居民們的使用及審美需求,提升了社區品質,創造了居民與景觀互動的新體驗。另一方面,平臺對外成為了一個新的城市景觀,將社區從周邊環境中凸顯出來,形成一種新的“被看”的關系,與周圍的城市環境產生了另一個視角的互動。在要素混合的策略之下,長江村社區的改造以一個更為開放、包容的視角實現了社區的活力更新,并與周邊城市產生了更好地融合。
三、小結
城市老城區的更新改造是當下城市研究的熱點,老城區在繼承傳統城市肌理以及歷史文脈的基礎上要逐漸向現代多元化格局轉變。舊城改造關系是涉及城市經濟、社會關系、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全局性問題,在這過程中,需要將空間規劃與政府管理決策有效的結合起來,尋找出更適宜的城市修補方式。
參考文獻:
[1]魏立華,閆小培.城中村:存續前提下的轉型——兼論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城市規劃,2005(7):9-10.
[2]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9.
[3]仲遠明,王茵萍.針灸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江嬌(1991—),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風景園林。
劉燕(1993—),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