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到來背景下,十二生肖作為一種獨具內涵文化現象已具備悠久歷史底蘊,主要存在形式即為十二種動物搭配十二地支,根據人的出生年月份判定其所屬動物生肖,從而促使蒙古民間文學對十二生肖能有一個更加深入掌握了解。本文主要對蒙古民間文學習俗中的十二生肖進行針對性闡述分析。
關鍵詞:蒙古民間;文學習俗;十二生肖
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演變,蒙古民間文學習俗針對十二生肖展開了更加詳細深入闡述介紹,充分了解到十二生肖歷史由來及存在特征,切實提高自身對其文化內涵重視程度,進一步展現十二生肖獨特魅力所在,為蒙古民間文學習俗更加繁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一、歷史上最早記錄的十二肖獸
根據歷史調查發(fā)現,東漢初年著名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的《物勢篇》中明確提出五行生克說的反駁,首次詳細介紹了當時社會較為盛行十二生肖,即為以十二地支支配十二獸,通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來代表十二獸屬性和彼此之間存在關系,其中主要包括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巳蛇、午鹿、午馬、末羊、申猴、酉雞、亥豕及無龍等。隨后21世紀六七十年代,于湖北地區(qū)出土的《日書》中詳細記錄了與《論衡》相同十二獸內容信息,因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所以《日書》記錄內容相比較最初記錄十二獸要更全面。同時據長期調查了解到,《日書》通過十二支不完全的配置十二獸,借此推斷盜者形象,為命相書,其中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及亥豕與《論衡》中闡述大致相同,而午鹿、午馬、末羊則無明顯變化。另外,《日書》中無龍是漏抄,也有可能不是,龍乃是東方所崇拜神獸,借助十二獸推斷盜者形象的《日書》所描繪神獸便是龍,故而闡述龍盜者形象,不書龍,而直書“盜者男子,青赤色”,在對申猴、酉雞兩者盜者形象進行說明時,《日書》并不能貫徹落實肖獸指導性原則,而是借助具體事物描繪出盜者肖像。由此可以了解到,在對申猴、酉雞盜者形象進行描繪時既能明確畫出盜者肖像,又能充分發(fā)揮猿和稚的間接性作用。
二、蒙古民間十二獸來源所在
十二相屬起源何地,諸書均并未記載,如《韓文考異-毛穎傳》中明確標注十二物未見從來,隨后朱子嘗又曾問蔡季通十二相屬起源何時,首見何書,蔡季通無言以對,繼而宋明兩代均對十二生肖起源展開了多次研究討論最后均不了了之。其中清朝趙毅于《陔余叢考》中對漢宋有關十二生肖起源諸家說法進行了系統(tǒng)收集整理,最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十二生肖起于北俗,吐蕃、元朝均以肖獸紀年”,而匈奴單于更是在通關后與漢人同居,便將十二肖獸文學習俗傳入中原。戰(zhàn)國時期,匈奴廣泛活躍于燕、趙及秦等區(qū)域,秦漢初期,我國集中于內部戰(zhàn)爭,逐漸成為北方最大部落,自封強胡,多次與漢朝出現戰(zhàn)爭,隨后漢武帝攻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并聯合中亞部落夾擊匈奴。經歷了長期混戰(zhàn)在公元前后一個世紀范圍內,漢朝開始與匈奴逐漸交好,雙方民間文學習俗交流更是趨于緊密狀態(tài),切實加強了彼此經濟文化交流程度,在此期間十二肖獸民間文學習俗也逐漸流通。總體來說,十二肖獸傳到蒙古時間總體較短,根據湖北出土的《日書》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基本與東漢末年《論衡》闡述內容處于一致,代表著其二者來源均出于同一方面,均是由匈奴傳入。除此之外,雖然十二肖獸民間習俗是由匈奴傳入蒙古,但卻并非是由匈奴創(chuàng)造產生,匈奴作為剽竊的一個游牧類型民族,普遍具有崇拜強壯、藐視弱小特點,而十二生肖中的午馬、末羊、酉雞、卯兔又怎么可能成為匈奴崇拜對象,基于動物領域,匈奴往往崇拜兇猛的龍,《史記》中更是有著明確描述:“歲正月,諸長小會于單于庭,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而《史記索隱》中也明確提出:“西方胡皆是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
三、佛經十二肖獸故事和北俗
根據調查顯示可知,匈奴十二獸紀年民間習俗很可能來源于印度佛經十二獸輪流值歲故事,公元前6世紀初期,印度出現佛教,始終強調苦修擺脫人生苦難,甚至隨后衍生的大乘教派更是將普度眾作為核心思想觀念,其認為不僅僅人擁有佛性,社會一切事物均具備佛性,只要潛心修佛就能修成正果。基于此,《大集經》中描述了十二獸潛心修佛,最終修成正果成為神獸,諸佛命令其輪流值歲。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周圍四海包圍著四座神山,其中每一個神山上都有三個洞窟,為菩薩居住地,目前居住十二獸,十二獸潛心修佛,在修成正果后教化同類,于是得到了眾多尊重愛戴,佛曰:“十二獸常行于閻浮提內,天人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諸佛所發(fā)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獸游行教化,剩余十一獸安心修佛,周而復始”。公元前三世紀初期,印度孔雀王朝逐漸統(tǒng)一大多數印度區(qū)域,定期召開佛教討論大會,始終強調宣揚學習佛法,并開始向中亞、敘利亞及周圍鄰國等地派遣僧侶進行佛教宣揚介紹,極大提高了佛教影響程度。在此以十二獸輪流值歲巡視為例展開詳細討論,逐步開始被匈奴等游牧類型民族尊重和認可,隨后其利用十二獸用于紀年,也就產生了相應屬相民間習俗,便于人們對十二生肖文學有了更深層次理解。除此之外,根據佛經中了解到,鼠乃是十二生肖首位,并非是鼠篡奪了其他生肖地位,而是因為鼠潛心敬佛、修佛,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棄惡從善典型代表,從而獲得了諸佛賞識認可,被任命為輪流值歲首獸。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其可能會對鼠有著一定偏見,認為老鼠本惡,總是半夜出來咬東西,對其總是存在著一種敵視態(tài)度,但往往這些都是錯誤的,十二生肖均具備一定佛性,而佛經故事也是十二獸真正來源所在。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十二生肖經過種種歷史進程逐漸傳入蒙古,并根據其自身理解形成了獨具特色民間文學習俗,提高了對十二生肖文化存在重視,促使其可以真正實現自身存在價值,為蒙古族民間文學健康發(fā)展提供良好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彩花.論蒙古族民間說唱藝人對漢文書面文學人物性格的重塑——以胡仁·烏力格爾《封神演義》為例[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5):80-82.
[2]馮文開.明清小說的蒙古演繹——論胡仁烏力格爾的創(chuàng)編[J].民族文學研究,2016,34(5):35-49.
[3]王志清.民間文學教學中的民俗解說與民俗志建構——以巴拉根倉故事的課堂演述為例[J].西部蒙古論壇,2016(2):65-70.
作者簡介:塔娜,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商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