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經》韋利英譯本中使用了序、插圖、附錄、索引、注釋等大量內副文本因素,呈現出顯著的副文本表征特點。本文以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文化資本”概念為著眼點,發現了披著《大中華文庫》叢書外衣的韋利英譯本所運用的副文本策略是其背后不見其形但覺其影響的文化資本發揮效用的結果。
關鍵詞:文化資本;韋利《道德經》英譯本;副文本
翻譯學界越來越重視翻譯的社會屬性,借助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資本”概念,發現翻譯這種行為隱蔽地具有文化資本的典型性特征,因此可以說:“翻譯是一種文化資本”,因為它是社會場域競爭中不同社會行為者爭奪的目標,對某類翻譯作品的累計,會導致某個社會場域結構的重大變化或重構。
近年來,我國向世界推出大型系列中譯外叢書《大中華文庫》,意在全面系統地譯介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促進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不斷走出去。1999年,《老子》又叫《道德經》,選用贏得廣泛好評并不斷重印的亞瑟·韋利英譯本,以《大中華文庫》叢書系列之一的身份重新進入譯界視野。不同以往的是,此次的韋利譯本大量采用序、附錄、注釋、插圖、索引等,呈現出“副文本”表征。本文擬借助法國社會“文化資本”這個社會翻譯學中的微觀因素,以此視角重新解讀這一翻譯現象。
一、“副文本”研究簡介
“副文本”的概念來自于法國敘事學家、文學理論家文杰拉德·熱奈特(Gérard Genette),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隨后率先在文學領域引起極大關注,而正式在翻譯領域逐漸得到重視,是起因于1996年,芬蘭學者Urpo Kovala首次用副文本概念研究英美文學的芬蘭語翻譯。于2010年6月21至22日,西班牙自治大學口筆譯系承辦了“第七屆世界翻譯會議”,主題為“翻譯中的副文本因素”,副文本作為詞條正式進入翻譯研究參考書。簡短言之,副文本指的是圍繞在作品周圍,用來強化作品,并確保它以某種形式得以呈現、被接受和消費的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伴隨形式。據熱奈特的分類框架,及筆者在閱讀各類文獻中的靈活變形可知,副文本包括兩大次類型副文本:一是內副文本(peritext),包括封面、標題頁、作者與譯者姓名、扉頁、題詞、前序、后跋、后記、注釋等;二是外副文本(epitext),包含采訪、日記、訪談、書信、出版社的廣告或海報、作者的性別和年齡、在封面上列出的該作者目前所有出版物的清單等。可知,一個沒有或忽視副文本的譯本,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譯本。“不曾存在而且永遠不會存在沒有副文本的文本”。
近十年來,國內對翻譯的“副文本”的研究正逐步開展,已小有成就。據筆者總結,當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個方面:①述評國外先進的“副文本”文獻資料。如:張玲對Translation Peripheries: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這第一本且目前唯一一本在翻譯的副文本研究領域的論文集,所收入的11篇論文分別展開了述評,為國內學者注入了新的靈感,增強了與國外思想的碰撞與融合。②純理論分析。如:肖麗從副文本和譯者、譯本的外部生產環境、接受機制等視角,談及偽翻譯現象,期待引發譯界新思考;朱桃香從詩學層面審視了副文本對闡釋復雜文本的敘事詩學價值;耿強則對翻譯中的副文本及其研究從——理論、方法、議題與批評方面進行了綜述。③具體譯本分析。如:修文喬從整體性視角出發,通過傅雷譯作的副文本挖掘出隱藏在文本背后的傅雷的翻譯觀和讀者觀以及通過民國的鴛蝴期刊《禮拜六》的所有翻譯小說的副文本對其社會語境與譯者參與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而張玲與朱明勝則從具體譯本——汪譯《牡丹亭》和《西游記》英譯本探索了副文本對其文學本身在國外的傳播作用。④對副文本的概念作具體分析。姚望、姚君偉從譯注的多元功能彰顯了副文本在翻譯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楊振、許鈞則以《傅雷譯文集》第三卷為例,通過傅雷譯作中的注釋進一步分析出譯者直接闡釋的必要性。
但現有“副文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有不少研究者從“文化轉向”作譯本對比分析,但以“社會翻譯學”視角做系統闡述、深入挖掘的很是稀缺。僅耿強在副文本研究綜述中提及——當前的副文本研究主要從文化批評和社會學視角針對個案進行質性分析。但并未展開深入研究與分析。因此,筆者擬以“文化資本”為視角,進一步探索韋利英譯《道德經》的副文本,不僅關注新興的社會翻譯學思潮,而且關注以《道德經》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典籍在西方譯介與接受的現狀,以期在中國推行“文化走出去”戰略下,以翻譯研究為著眼點,探索如何更加有章可尋地、穩步有效地促進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
二、副文本在韋利譯本中的表征現象
據筆者梳理,所選譯本符合杰拉德·熱奈特(Gérard Genette)所提出的的內副文本(peritext)相關特點:封面為《大中華文庫》統一封面,尤其突出叢書身份定位。正文前有二序,分別為此叢書總編輯楊牧之1999年序和校注者傅惠生序。目錄后附老子插圖。《道德經》原書共八十一章,此書為全譯本,正文每章均有《道德經》原文、今譯文以及單獨成頁的英譯文。附錄——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德經》甲本與乙本。注釋、索引、參考書目一應俱全。
(1)序。正文前有二序,均附相應英譯,其一為此叢書總編輯楊牧之1999年,為《大中華文庫》系列叢書標配,意在闡述此系列叢書編輯目標——為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走出去,西學東傳;其二為校注者傅惠生序,引起了筆者注意。傅老從老子的道家思想、在國內乃至國際的譯界歷程、及其對后世的源源不斷的厚重影響方面闡述了《道德經》此書的魅力。校注者序不僅說明了韋氏所依的王弼本底本,依據底本不同,字句次序也需微調,而且闡述了經由多方可靠參照而作的尾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讀者理解準確度。
(2)插圖。韋利譯本無過多插圖,僅有目錄后的老子插圖一張。
(3)附錄。由兩部分構成。展示了由湖南省博物館提供的,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的,原載《馬王堆漢墓帛書(壹)》,附錄一為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德經》甲本,附錄二為馬王堆漢墓帛書《德道經》乙本。二者并列已察,在缺損部分時,甲、乙兩本互補。雖學者們研究和翻譯仍以較為完善的王弼本為主,但帛書身為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本子,于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出土,卻佐證了道家思想的源頭,并在海外掀起了一陣老子研究熱、東方文化研究熱。
(4)索引。長達78頁,凡書中所出現的重要概念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一概收入,且每個概念下詳列實例,并標注章號和頁碼。以方便讀者快速查找。
(5)注釋。長達29頁。譯本未出現腳注,也并未在每章后直接進行尾注。而是按章節排序,統一于索引部分后,再對正文進行補充與完善。校注者通過查缺補漏,適時地糾正譯文不妥之處,并附其他較好的譯文附于注釋中供參考。
(6)參考文獻。一共列出18條參考文獻,書目為中英文對照,分類可知,有10條屬于國內學者釋義老子及其道家思想,另外8條為所選取的不同譯者的《道德經》英譯本,例如:亞瑟·韋利首次于倫敦出版的譯本、韓祿伯譯本、劉殿爵譯本等等。
三、韋利譯本的“文化資本”視角解讀
文化資本是行動者對某種文化資源的占有,可進一步分為身體化文化資本、客觀化文化資本和制度化文化資本。值得注意的是,布迪厄只對文化資本作了進一步分類,而沒有對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符號資本作進一步的劃分。從文化資本理論的研究現狀和趨勢來看,文化資本理論研究者試圖刷新人們的認知,闡明這樣的一個事實:今天是文化資本而不是經濟資本在決定行動者的命運。
(一)身體化文化資本
翻譯的身體化特征,主要指譯者自身審美趣味、氣質、教養、語言修養等。一般而言,文化資本強的譯者都具有以下特征:家境殷實;接受了比較完整、系統、優良的多元文化教育;他們的取向和行為都符合社會的主流期待,從而順利獲得社會認可。韋利是著名英國漢學家、文學翻譯家,精通漢文、滿文、蒙文、梵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等語種。他是經濟學家David Frederick Schloss之子,可想而知,家境富裕,從小接受了良好全面的教育。他曾就讀于劍橋國王學院攻讀古典文學,于1913年在英國博物館作東方出版物和手稿的協作管理員,激發了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情與向往。1929年底,韋利從博物館辭職后,就全心投入到翻譯中國古代文學和典籍的翻譯中。韋利雖從未踏足遠東,到訪中國,初始完全憑借自己對中國詩歌的熱愛自學漢語,而后癡迷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典籍,被稱為“沒有到過中國的中國通”。可知,韋利完全符合文化資本強的譯者的相關特點,其身體化文化資本表征頗為明顯。
(二)客觀化文化資本
翻譯的客觀化特征,主要體現在文本上,一方面是原作被目標語選中的頻次與原因;另一方面是,譯作本身的翻譯質量好壞、譯者的認可度高低以及譯作產生的影響。《道德經》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體系和辯證思想的經典著作,不僅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全人類的思想發展體系都影響深遠。從16世紀起,《道德經》在國內外的翻譯文字與版本種類達外譯漢籍之首。自1861年第一個英譯本問世以來,其外文譯本已有近500種,涉及近30種語言,且研究老子思想的著作也高達700多種。原作如《道德經》具有無可比擬的經典性,是評價其文化資本高低的一把尺子,擁有較高的文化資本,更易被挑選為翻譯的對象。而談及韋利譯本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從其1934年首次出版的英譯本不斷被重印發行就可見端倪。韋利不僅針對不同讀者層次做道家思想相關背景介紹,還主張翻譯需高度準確傳達原文實質內容,譯本側重傳達老子的哲學思想。《不列顛百科全書》介紹他說:“他是20世紀前半個世紀中的最杰出的的東方學家,也是將東方文種譯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譯家。……他是一位詩人和詩歌的創新者。由于他的譯作,使中國文學易于為西方讀者所接受。”
(三)制度化文化資本
翻譯的制度化特征,主要體現在三方面,譯者資格認證、與翻譯相關的機構(各大高校、出版社、雜志社等)認證、翻譯作品所面對的意識形態與道德倫理方面的審查。此處筆者著重側重于制度化文化資本隱身其后的國家文化資本談起。老子更像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張明信片,其《道德經》作為文化載體,既是專家學者眼中的“高雅文化”,也是普通百姓心中的“大眾文化”,其原作中所蘊含的深刻的哲學思想,不僅是政治家、經濟家們的案頭之書,更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到大眾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論等等方方面面。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名片,可以逐漸有效地提升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與吸引力,并最終實現增強軟實力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
四、結語
筆者以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所提出的“文化資本”為視角,對韋利英譯本中大量內副文本作相關研究,發現其為讀者的準確理解提供了充分可靠的源語背景。《大中華文庫》叢書系列之一的——《道德經》的副文本概貌與其背后的文化資本息息相關,因而譯本更加有效地傳播了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Bourdieu, Pierre. The Forms of Capital [A] .In Richardson J.G. (Ed). Handbook of Theory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 241-258.
[2]陳秀. 翻譯研究的社會學途徑——以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為指導[M]. 浙江: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3]耿強. 翻譯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論、方法、議題與批評[J]. 外國語,2016(5): 104-112.
[4]肖麗. 副文本之于翻譯研究的意義[J]. 上海翻譯, 2011(4) : 17-21.
[5]修文喬. 從傅譯副文本看傅雷的翻譯觀和讀者觀[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08(6) : 66-69.
[6]修文喬. 社會語境與譯者參與——以鴛蝴期刊《禮拜六》翻譯小說的副文本為視角[J]. 外語研究,2015(3), 81-86.
[7]楊振,許鈞.從傅雷譯作中的注釋看譯者直接闡釋的必要性———以《傅雷譯文集》第三卷為例[J]. 外語教學, 2009(3) : 82-84, 89.
作者簡介:石亞仙(1994—),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西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Supported by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Fund Project b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為基金項目“社會翻譯學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研究——以《道德經》三個英譯本為例”(編號:17ycx11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