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新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隨著血液檢驗技術的發展與血液分析儀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血液檢查的效率與檢驗質量,但是各種儀器的自身檢測范圍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均只能作為一種篩查手段[1]。血涂片檢驗屬于血液細胞學檢查的一種基本手段,尤其是在各種血液疾病的診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血液相關疾病的檢驗中也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2]。
1 血涂片檢驗及檢查標準
當前,血液分析儀已經在眾多醫院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這為臨床醫師對血液系統的相關檢查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諸多研究發現,血液分析儀當前在各種血細胞形態的鑒定方面還不夠準確,只能夠作為一種比較簡單的初級篩選檢查手段[3]。臨床醫務人員由于對儀器檢驗結果過于依賴,因此往往容易造成患者病情延誤等情況。現階段,血涂片檢驗仍然是血細胞形態學診斷的一種重要方法。相關研究對血涂片檢驗與血液分析儀診斷血液疾病的準確性進行了對比研究,其血液類疾病患者檢驗結果顯示,血涂片檢驗準確率為95.74%,血液分析儀檢驗準確率為91.49%[4]。血涂片檢查時選擇厚薄適宜涂片,將細胞均勻地分布,頭體尾分明,血膜長度占到玻片2/3左右,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進行配置操作,然后使用雙目光學顯微鏡觀察和分析,先用低倍鏡觀察,然后使用高倍鏡觀察[5]。但根據相關統計,醫院在血液分析儀檢查后,很少進行血涂片復檢,復檢率不足9%[6]。分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因操作者對血液分析儀的相關工作性能并無充分的熟悉,盲目依賴檢驗儀器,對于儀器可能出現的錯誤結果也無法正確地辨認;二是因生產廠家夸大血液分析儀的功能,導致操作人員對血液檢驗基礎性檢查不夠重視[7]。此外,我國針對血液分析儀檢測后血涂片檢查尚無統一的標準,這導致檢驗人員無法判斷何時進行血涂片復檢。國際血液學實驗室協會(ISLH)曾在2005年提出了血液分析儀檢測后血涂片復檢的統一標準,但該標準仍然處于進一步確認和檢驗階段[8]。
現階段,國內外學者對血液分析儀檢測后血涂片檢查逐漸重視,并開展了大量的研究。2001年相關學者提出血涂片復檢標準,具體為:在儀器檢測結果出現白細胞無分類或者分類不完全的情況下,以及臨床疑似血液系統疾病時,要開展血涂片復檢[9]。也有相關學者指出,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結果在符合下述情況時須進行血涂片檢查:無白細胞自動分類結果;白細胞計數>25×109/L時,或者<2.5×109/L時;異常細胞警報提示;白細胞自動分類結果出現部分細胞比例異常;血紅蛋白<70g/L,血小板計數<80×109/L時;儀器計數顯示異常;醫生要求或者是特殊患者標本[10]。
2 血涂片檢驗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2.1 血涂片檢驗用于血液病診斷
2.1.1 血涂片檢驗在白細胞異常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機體發生感染時,經血涂片檢驗可見中性粒細胞中存在空泡,若經血涂片檢驗發現雙核、分葉等異常特征粒細胞,則可診斷為骨髓性疾病。諸多研究報道指出,血涂片在毛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方面有重要的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單純的外周血圖片檢查并不能確診血液病,還需要結合免疫細胞化學、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骨髓病理學、細胞化學染色、分子生物學等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判斷,提高診斷準確度[11]。
2.1.2 血涂片檢驗用于血小板異常疾病診斷 血小板計數減少大多是因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導致的,而血小板計數增多則是因白細胞、紅細胞等因素導致的。因此,在血小板計數時,需要將上述影響因素排除,在發現血涂片尾部出現血小板堆積現象時,通常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或者脾切除所導致[12]。相關研究指出,在血小板直接計數中,血涂片觀察血小板數量可作為其一個質量控制措施,對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在血小板計數方面的誤差進行矯正[13]。
2.1.3 血涂片檢驗用于貧血的診斷 血液分析儀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并且功能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部分以往只能依靠血涂片檢驗來確定的數值,也可以通過血液分析儀來確定,但在貧血的診斷中,點彩紅細胞等重要的貧血診斷指標還必須采用血涂片檢查確定。相關研究結果指出,貧血相關診斷中,除了血常規檢驗外,血涂片檢驗是首選的檢驗項目[14]。
大細胞性貧血。在大細胞性貧血的診斷中,血涂片檢驗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針對巨幼紅細胞貧血,經血涂片檢驗可查出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巨紅細胞與紅細胞等。另外,血涂片檢驗更加簡單和方便,對于重度貧血患者的早期診斷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同時,在酒精中毒、肝病患者的診斷中,經血涂片檢驗可發現口形紅細胞、靶型紅細胞與大紅細胞[15]。通過上述指標進行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鑒別。
小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包括了血清轉鐵蛋白以及紅細胞的一些參數,若經血涂片檢查發現小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相混合,則可診斷為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另外,若在血涂片檢驗中發現嗜堿性點彩紅細胞,則可以判斷為存在鉛中毒可能[16]。
溶血性貧血。在部分溶血性貧血的診斷中,血涂片檢驗具有比較好的診斷效果,經血涂片檢查有橢圓形紅細胞數量超過25%時,可診斷為遺傳性橢圓細胞增多癥;當血涂片發現球形紅細胞數量顯著增多,則可診斷為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疾病[17]。有研究指出,外周血涂片檢驗對于氧化劑損傷造成的急性溶血有顯著的診斷意義,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將導致溶血,通過血涂片檢驗可見紅細胞異常聚集,可發現棘形紅細胞、皰狀細胞等,在經水浴處理后行血常規檢驗,紅細胞呈緡錢狀排列,患者被證實血漿纖維蛋白原、球蛋白增多[18]。
2.2 血涂片檢驗用于感染性疾病診斷
致病菌在經各種途徑進入人體血液后可導致相關血液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這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在機體發生創傷時,病原菌便侵入體內,在患者的血液系統中生長繁殖,導致一系列的感染疾病,如不同程度的急慢性化膿性炎癥等[19]。通常情況下,血液感染的侵襲均屬于廣泛性侵襲,若診斷治療延誤,病情將極易惡化并且出現敗血癥,更有甚者導致死亡,因此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極為重要。
血涂片檢查操作簡便、快捷,為早期發現血液感染性疾病提供重要的參考[20]。血涂片檢查過程中,操作人員必須對是否出現可疑病原菌等進行嚴密地觀察。瘧疾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寄生蟲疾病,臨床上可采用多種診斷方式診斷,如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21],然而血涂片檢驗仍然是明確瘧疾診斷的重要方式,另外,弓形蟲等其他寄生蟲疾病的診斷中,血涂片檢驗也是重要的診斷依據[22]。
2.3 血涂片用于發熱患者的診斷
發熱屬于常見的臨床癥狀,也是多種疾病的一種常見并發癥,但發熱的病因復雜多樣,在臨床診斷中往往存在諸多的問題。以往對發熱診斷主要采用臨床觀察、細菌培養等檢查方式,但確診率非常低。血液分析儀的應用由于在細胞形態診斷鑒別中仍然存在局限,易出現誤診與漏診,影響患者疾病的治療,而經血涂片檢驗則仍然是重要的檢驗手段[23]。發熱患者不同病因的外周血涂片檢驗可包括以下情況:幼稚細胞改變提示可能為血液系統疾病引起的發熱,可進一步行骨髓穿刺確診;血液白細胞形態改變則可能屬于中毒性變,在細菌感染性疾病導致發熱的診斷意義顯著;異常淋巴細胞在病毒性感染致發熱患者外周血涂片檢驗中可發現,鏡檢下發現該類細胞要注意和血液疾病鑒別;紅細胞異常由于情況較多復雜,血涂片檢驗可作為臨床診斷的一個依據;真菌發熱患者血涂片檢驗可見真菌孢子樣異常形態,可進一步采集標本進行真菌或細菌的培養,確定發熱病因并對癥下藥[24-25]。
3 小結及展望
在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下,血液分析儀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地應用,血涂片檢驗雖然屬于傳統與基本的血細胞形態學檢驗手段,但在各類血細胞形態學診斷中其地位仍然不能被血液分析儀取代。并且,科學有效的應用血涂片檢驗也是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的問題。雖然當前缺少血涂片檢驗附件的標準,但是血涂片檢驗重要性不可撼動,是血液相關疾病、感染性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將血涂片檢驗與血液分析儀結合應用也將大大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參考文獻
廖東錚.血涂片檢驗在臨床診斷中的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03):174-175.
張海妮.淺析血液檢驗對貧血疾病診斷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4):265-266.
劉曉雯.血涂片檢查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8):129,131.
李晶晶.血液檢驗對貧血疾病診斷的應用價值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4):1950-1951.
滕菊芳.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33):6805,6808.
唐潤紅.血涂片檢驗用于臨床疾病診斷的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8):77.
Mendoza J D V, Caso W S, Valdez C T, et al. Diagnosis of Carrions Disease by Direct Blood PCR in Thin Blood Smear Negative Samples[J]. Plos One, 2014, 9(3):e92283.
張霓虹,李緒民.血涂片檢驗用于疾病診斷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9):3551-3553.
Ruimy R. Armand-Lefevre L, Andremont A. Short time to positivity in blood culture with clustered gram Loaitive cocci on direct smear examination is highly predictiv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J].Am J lnfect Contro1,2005,33(5):304-306.
李偉皓. 血涂片檢驗用于疾病診斷的研究進展[A]. 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第四屆全國臨床檢驗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2006:1.
許立萍.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及臨床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13):69.
馮海珍.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意義[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04):50-51.
李偉皓,李順義.血涂片檢驗用于疾病診斷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07(01):59-62.
熊立凡. 血涂片檢查的現代臨床應用價值[A].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2008:1.
楊馥彥,黃江玲,邱少雄,林祥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吉林醫學,2013,34(20):4120-4121.
高麗娟.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哈爾濱醫藥,2013,33(03):206-207.
胡曉波.血液學檢驗在血液病診斷和分類中的作用[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3,2(01):261-269.
溫錦才.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發熱疾病診斷中的價值[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09):283-284.
張冬蕊,張志琴,嚴國棟,閆愛娜.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08):266-267.
吳秀成.血液涂片鏡檢在血液細胞分析中的意義[J].當代醫學,2010,16(15):51.
Potkonjak A, Lako B, Belic? B, et al. Investigations of significance of blood smear results in diagnostics of 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in dogs.[J]. Veterinarski Glasnik, 2010, 64(5-6):375-384.
方巧. 外周血涂片對全血細胞計數儀結果的參考價值[J]. 大家健康旬刊, 2014, 8(4):393.
孫小平.發熱病人病因判斷中血細胞形態學檢驗的應用研究[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6,23(04):27-30.
郭明麗.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發熱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7):3441,3444.
陳艷.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發熱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4,20(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