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
又是一年春來到,行進在阿壩黑水河兩岸,可以明顯感覺到,通過旅游大發展,端起旅游業“金飯碗”的人越來越多,貧困戶的日子變好了,群眾臉上的笑容多了,精神面貌也更積極向上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水縣以綠色發展統領推進美麗黑水建設,取得了長效進步。2016年,為確保旅游業在扶貧領域的積極作用,黑水縣以創建省級旅游扶貧示范區、示范村和鄉村民宿達標戶為契機,全力推進“微景觀、微環境、微田園”“業態、文態、生態”建設,有力助推了黑水縣全域旅游發展。
根據“溝域經濟發展規劃”,黑水縣將縣域劃分為果蔬中蜂民俗溝、核桃香豬花海溝、生態農牧溫泉溝、冰山觀光休閑溝、神山探險體驗溝、藥材藏雞彩林溝6條溝域經濟帶,每條溝域經濟帶呈現的特點不同,發展方向和模式也不同。經過幾年的發展,溝域間差異性特質不斷顯現,綜合要素加快集聚,主導產業不斷壯大,一條脫貧奔康、惠民富民之路已經鋪開。
沙石多鄉涉及8個行政村,處于藥材藏雞彩林溝這條溝域,是黑水縣旅游資源最富集的溝域,每年夏季和秋季,來這里避暑觀景的人絡繹不絕。過去,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旅游基礎設施配套落后,景點同質化和開采砂石情況時有出現,沙石多鄉始終不能打破旅游發展的瓶頸。
甲足村屬于貧困村,2012年以來陸續搬遷至河壩。按照縣委、縣政府“發展區域經濟,全力打造旅游產業和一村一品發展格局的整體思路”,甲足村以五彩斑斕的彩林為背景,對全村85戶藏寨進行了戶與戶主題色彩不同的風貌改造,形成了“色彩+藏寨”的七彩村寨;同時,依托“微景觀、微環境、微田園”獨特的內涵,在每家每戶房前屋后,都設計了一塊規模不大的小菜地,這樣游客來了,可以品嘗到農家原生態的新鮮蔬菜,體驗到最純樸的鄉村生活。
“以前住在高半山,條件艱苦,都是靠山吃飯,現在搞起了鄉村旅游,我們的家園建設得很漂亮。我也開起了農家樂和生態超市,生意很好,錢掙得越來越多,日子越來越紅火。”房屋緊靠公路邊的三郎羅爾基一家對甲足村的現狀很滿意,因為旅游業興旺,這幾年走南闖北的他終于踏實安心地在家門口賺錢。
如今甲足藏寨成立了以“支部+公司+農戶”為運行模式,以“七彩風景與生態、休閑、觀光、體驗”為定位的阿壩州七彩甲足旅游服務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45戶達到公司入股標準并正式納入公司。2017年公司共接待游客23850余人次,實現經濟收入49余萬元,平均每戶增收2.3萬元。
目前,甲足村的發展模式已在沙石多溝域得到廣泛推廣。在沙石多鄉,八十里彩林七彩奶子溝,不僅可以看到彩林與雅麥湖水天相接、碧波如洗的美景,還可以看到極具藏區民族文化特色開放式的“吉祥營地”和長達兩公里的“幻彩瑪尼溝”,不僅讓游客延伸游覽,也給當地群眾依靠土特產增收提供了穩定來源。

羊茸村全景
如果說“三微”是全域旅游發展中的“毛細血管”,那“三態”的合理布局與利用便是構成全域旅游的骨架。
在生態建設上,黑水縣相繼關閉沙石多鄉沿線采砂場,全面恢復了河道生態。
以前洛喱措是一片滿目瘡痍的砂場,為持續推進旅游產業綠色發展,黑水縣將砂場變為一處集自然景觀觀光、民俗文化欣賞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示范點。“砂場很破壞環境,特別是風大的時候,灰塵滿天。現在環境變好了,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來這里玩耍。”家住洛喱措附近的列如高興地說。
游客多了,依靠旅游致富的農牧民也賺得盆滿缽滿。列如家在去年10月前后的彩林季做了一個多月的生意,靠賣土特產,掙了7000多元。常年在青海開挖掘機的夏紅也是如此,秋季彩林最美的時候他回到黑水縣,在彩林觀景點賣起了土特產。“高原地區進入秋季,租用挖掘機的頻率下降,我就干脆回到家鄉掙點旅游錢,生意好的時候一天有六七百元的收入。”夏紅說。
順應旅游常態化、消費個性化、供給精準化的發展態勢,黑水縣對現有旅游六要素的業態體系進行了分析、調整和完善,以融合發展為動力,不斷豐富旅游產品系列、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拓展旅游覆蓋領域,創造更多優質高效的旅游供給產品。

微景觀“飲水思源”
在羊茸·哈德新村,40余幢小別墅呈排狀分布,錯落有致。隨意走進一戶人家,整潔的房間、全木質結構的門窗、鮮花盛開的房前小院、體現本地特色的微景觀,既溫馨又美化了民居環境,再加上地處彩林腹地得天獨厚的優勢,整個村寨中負氧離子含量很高,被眾多外來游客譽為“康養圣地”。
“羊茸村在豐富旅游‘業態’和傳承多元‘文態’方面,做足了功夫,不但設計有羊茸哈德標識,而且創作了歌曲《羊茸姑娘》。宣傳旗幟、路燈也由村民自主設計,融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卡斯達溫’主題元素,這些都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精髓。”沙石多鄉副鄉長蘭云介紹,如今的羊茸人,早已在家門口端上了旅游發展的“金飯碗”。
通過旅游業的長足發展,黑水縣豐富的民間民俗文化也大放光彩。按照縣內有一個主導文化品牌,重點景區有一臺常年性表演節目,涉旅重點鄉、村有一支專門文化娛樂表演隊伍的“三個一”目標,黑水縣深入挖掘、整理和提煉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形成了立體化、多層次的旅游產品體系。通過在“藏族民俗風情節”“中國西部旅游產業博覽會”“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重大節會展演,黑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增強了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積蓄了力量。2017黑水縣接待游客127.9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0.43億元。
黑水縣委書記劉云建對進一步盤活全縣的旅游產業作出了詮釋:下一步,全縣將繼續依托富集的旅游資源,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和提升,按照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打造多點多彩的生態觀光、文化體驗、自駕天堂精品旅游區,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圣潔冰山·多彩黑水”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