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本刊特約通訊員 茍國 張峻豪
這里是見證共和國歷史的地方。這里是干事創業激情迸發的地方。這里是通江。80萬紅軍兒女發揚紅軍精神,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攻堅破難、戰天斗地,推動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取得勝利。
護佑歷史,希冀未來。通江縣委書記孫輝說:“紅色文化是優秀的傳統文化,紅軍精神是攻堅破難的力量源泉,要在全社會形成緬懷革命先烈、尊崇英雄人物的濃厚氛圍,激發加快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縣的強大精神力量。”
青山埋忠骨,英雄耀史冊。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鐵流三千里進入通江,創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兩年多時間,12萬通江兒女參加紅軍,經過大大小小200余次戰役,兩萬余人獻出了寶貴生命。1934年1月,紅四方面軍將總醫院遷至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并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園,陵園內安埋7800余名紅軍烈士,其中團職以上將領40人,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英雄不會寂寞。2011年10月,四川省委決定按照“莊嚴、肅穆、安靜”的要求修繕烈士陵園,把王坪村建設成為“現代、文明、優美”的“紅區第一村”。
感恩、振奮、激動……“建設烈士陵園,當好紅軍傳人”成為黨政軍民的共同宣言!
7個月后,修繕一新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核心陵園由原來的350畝擴大到1800畝,包括鐵血丹心廣場、千秋大道、陵園牌坊、英勇烈士紀念碑、烈士集墓和無名烈士紀念園。
如今,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已經成為革命老區地標性建筑,成為老區人民內心的圖騰。
細雨霏霏,哀樂低沉。4月5日,“2018年清明節祭拜紅軍烈士活動”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舉行。10名禮兵抬起書寫有“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等字樣的5個花籃,緩緩走向烈士紀念碑,參與祭拜的1000余名干部群眾手持鮮花,神情莊重,向先烈鞠躬、敬獻鮮花、系紅領巾、擦拭墓碑……
解說員李坤蓉介紹:“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已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干部黨性教育基地、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
然而,受區位條件的影響,欠發達、后發展始終是最大的縣情。截至2013年底,全縣有貧困村157個、貧困人口3.2萬戶11萬人、貧困發生率17.6%。
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既是告慰革命先烈的務實舉措,更是各級黨員干部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把對先烈的緬懷與感恩,對傳統的敬畏與尊重,作為黨員干部的心靈原鄉,強化黨性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通江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何清華說,要讓黨員干部進一步發揚紅軍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目標任務戰區制、重點工作戰役制、脫貧對象掛聯制……截至2017年,全縣72個村退出貧困村、1.9萬戶摘帽、6.3萬余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7.4%。

王坪烈士陵園全景 圖/鄭榮武
“農民黃印席第一頭年豬獻紅軍;農民向思寬一家七人參加革命,全家都犧牲在川陜蘇區和長征路上……”3月25日,王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德金利用農民夜校給村民上黨課。
“上級組織的關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讓村民很快過上了‘不比城里人差’的生活。”王德金說,“但隨著時間推移,有些村民對上級關懷心安理得,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房前屋后亂搭亂建、禽畜亂放等不感恩、不文明、不誠信的事情時有發生。”
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沙溪鎮黨委書記李天志說:“這些年,我們抓好了群眾幫扶,卻忽視了群眾教育。要用好紅色文化,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強化村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
學習“紅軍群眾工作法”:制定讓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有針對性的《村規民約》;推行“十家代表制”,每十戶選舉一名代表,共同參加村級事務管理;組織紅軍小學的學生“帶學回家”給家長講紅色小故事……
“這些辦法很管用。”王德金說,“為革命先烈增光添彩、為家鄉發展獻智出力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天地英雄氣,千秋萬代傳。近年來,通江縣運用紅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村(社區)53個、組建群眾性文化宣傳隊伍32支,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49個、農家書屋524個、農村道德講堂316個、文化院壩286個,推進鄉風民風持續向好。在今天的通江縣,80萬紅軍兒女傳承紅軍精神,牢記初心使命,昂首邁步在加快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縣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