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微微

廣元市中醫院為老年人舉辦新年文藝晚會供圖/廣元市衛計委
2018年4月9日,記者走進廣元市知名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廣元市中醫院萬源分院,站在一期工程五樓的平臺上,一幅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展現在眼前。這是廣元市中醫院萬源分院的二期工程——“度眾頤養園”的施工現場,這個總建筑面積10.5萬平方米,總投資超過3.4億元的高端養老項目預計2019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據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期已有的200張床位已全部入住,預約入住也是一床難求。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健康養老需求越來越高,養老產業的前景越來越好。但面對巨大的剛需,僅僅依靠政府的民生兜底顯然難以完成,因此引進社會資本進入健康養老領域是一條必由之路。”廣元市衛計委副主任胡昌平說,廣元市中醫院通過全國公開招商,引進四川億明投資集團,雙方組建“四川度眾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建設“度眾頤養園”,就是民資進駐健康養老產業的一個典型案例。
“度眾頤養園的開發采用PPP模式,廣元市中醫院出技術和人員,四川億明投資集團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廣元市中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比起純粹的民營養老機構,廣元市中醫院作為三甲醫院的醫療資質讓老人和家屬更信賴,這是目前醫院一、二期養老項目需求火爆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引進強大的社會資本合作建設,讓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不僅在軟件上有強大競爭力,在硬件配備上更高端、服務品質更專業化。
記者在廣元市統計局獲悉,目前在廣元,除了像廣元市中醫院這樣公私合建、股份合作發展養老產業的模式,還有很多正在探索。比如單純的民營醫院自辦養老院模式、農村養老院與鄉鎮衛生院綁定模式、公建民營模式等,而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模式就是“公建民營”。
4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廣元市昭化區的曲回養老院。在清晨的陽光下,養老院中式風格的建筑顯得潔凈而清爽。大多數老年人在寬敞的院子里進行戶外活動。工作人員有的對老人進行護理,有的認真地打掃衛生,廚房里抽油煙機發出陣陣轟鳴,一陣陣米飯的香味撲鼻而來。
“養老院的房屋都是由政府建設,然后向社會購買服務。”廣元市昭化區民政局副局長何春林介紹說,目前對養老院進行運營的是廣元市一家從事酒店運營的資深服務企業。“公建民營”幾乎是一種“多贏”模式,既解決了政府的負擔,又提升了養老服務的專業水平。
“養老院目前有100張床位,入住老人20人,護理人員4名。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每月收費1100元,半失能老人每月費用為1350元~1770元,失能老人每月費用為2200元~4000元。政府按照每張床位50元/月的標準進行補貼。我們企業前期投入170多萬元進行設施改造和設備購置。由于減少了租賃成本,收費合理,目前養老院的運營效果良好,已經開始贏利。”曲回養老院院長仲建告訴記者,公建民營,讓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業風險降低,也讓投資者更有信心。

廣元市榮山衛生院為老年人作身體檢查供圖/廣元市衛計委

廣元市中醫院為老年人舉辦才藝比賽供圖/廣元市衛計委
4月9日下午,廣元市旺蒼縣鴻富康養院副院長劉啟星心急火燎地四處打電話尋找一個人,那就是在康養院托管的、在旺蒼德康醫院住院近三個月、因股骨骨折癱瘓的老人楊武全的兒子楊剛。
“楊武全是來自附近山區的農民,家境貧困,購買的新農合報銷比例低,很大一部分醫療費用需要自理。他的兒子一聽說費用自理就找不到人了,現在只得我們康養院自己來貼錢給老人治病。”劉啟星非常無奈地對記者說,像楊武全這種情況的老人康養院還有十幾個,家里拿不出錢治病,康養院也不可能把人攆出去。旺蒼德康醫院和其附屬的鴻富康養院是民辦的醫養機構,收費受到當地消費水平的限制,收費低、利潤薄,目前處于虧損狀態。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民辦性質的廣元市老年康復中心,院長宋劍明對記者訴苦道:“機構是醫養融合模式,是一位來自北京的投資者前期投入1000多萬元獨資承辦的,由于是租賃的社區建筑和場地,每年的租金費用高達60萬元。加上新修訂的消防標準過高,光是消防改造就搞了三次,每次費用高達40萬元左右”。
“《關于全面放開養老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建立醫養結合綠色通道。但在實際執行中,很多民辦養老機構設立的醫療機構若僅評定為一級醫院,則許多針對‘腦卒中’‘心衰’等老年常見疾病的藥物及診療服務醫保難以報銷;若力爭評為二級醫院,根據衛計部門對二級醫院的場地、人員及設備相關標準,投入將達千萬元以上。”宋劍明反映道,康復中心雖內設了廣福醫院(一級醫院),但目前醫保報銷總額僅85萬元(含城鎮職工保險50萬元及居民養老保險35萬元),缺口近40萬元。
記者了解到,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建設的投資額均在千萬元以上,九成以上的民辦養老機構處于虧損狀態,部分企業投資回報周期需要15年以上。民辦養老機構在理想地段的土地使用上,很難取得政府劃撥指標,依靠招拍掛的土地每畝在150萬元以上。在運營上,人工成本占總成本50%以上,無法請到有專業資質的年輕護理人員,招聘到的護理人員多數都是50歲以上未取得任何資質認證的普通農民。再加上老人每月伙食約700元,算上水電、維修等其他開銷,每位老人每月的養老成本已超過2500元。而2017年,廣元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萬元,養老機構養老服務成本與老年人群收入水平處于倒掛。
“養老是一項民生工程,政府不能包辦,但也不能完全推向市場。對收養經濟狀況較好老人的‘市場型’民辦養老機構,應進一步加大在建設、運營、稅收等方面的資金支持,推廣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盤活政府閑置資產、提升經營管理市場化理念,助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廣元市民政局副局長梁超說。
按照廣元市委、市政府的思路,有著深厚醫療資源積淀的廣元市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探索。2018年1月28日,一個規劃面積2901.3畝、總投資約40.37億元,集醫、養、教、游、研、居、食、文、化于一體的西部地區中高端康養示范產業園和醫養結合示范點在廣元市正式進入施工。園區由廣元市中心醫院醫養結合項目、全齡智慧康養(康養社區)項目、四川健康職業技術學院項目組成,計劃3年內建成。
“這個產業園也將成為一個AAAA級健康旅游示范園,目前已引進四川金杯集團對園區進行主體規劃和日后運營。這個園區將依托廣元市獨特的自然條件、優質的衛生資源,進一步完善醫養融合服務產業的規劃設計,將四川廣元康養示范產業園建設成為國家級醫養康養示范基地。”胡昌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