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倩倩,王俏荔
(寧夏醫科大學,銀川750004)
供給側改革全稱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打破了以往根據社會需求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改革思路,是從供給一側針對實際的需求開始改革。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供給側改革著眼于經濟資源配置的同時,也注重社會資源配置。教育也未能置身事外。[1]
筆者通過建立高等教育資源供給配置效率分析的結構方程模型,確定教育資源的投入、產出和經濟偏好以及收益率之間的定量聯系,把既定的產出、經濟偏好以及收益率“轉換”成理論上的“資源需求”與教育資源供給進行比較分析,進而評估我國各省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完善高等教育資源供給效率分析作出有益探索。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是建立在回歸模型(RegressionModels)的基礎上,針對潛變量(LatentVariables)的統計方法。結構方程模型的構建包括以下五個步驟:一是模型設定;二是模型識別;三是指標估計;四是模型評價;五是模型修正。[2]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對樣本量的要求,以及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分析的特性,筆者選擇2008-2015年全國31個省市組成的共248個樣本進行結構方程分析。
評價指標的數據主要來自于2009-2016年的全國各省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對于部分指標的缺失數據,則經過換算以后得到。
筆者根據指標選擇的若干相關原則以及依據,以閱讀大量文獻為理論基礎,結合我國教育資源配置的特性,選取可行、準確、客觀的指標。
指標體系的可靠信和有效信直接影響了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的科學性,因此需要對指標體系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來判斷此指標體系是否合理。筆者運用spss軟件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信度檢驗,得到cronbach’sAlpha值為0.943,表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可靠新強,可信度高。同時,通過驗證因子分析的模型擬合情況來對指標體系的效度進行考評,結果表明路徑系數大于0.7的占50%,并且最小系數大于0.5,表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良好的效度。
1.數據的無綱化處理
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是多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標涉及范圍廣以及很多指標都是絕對水平,指標間沒有統一的度量標準不能直接計算。因此,在進行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之前,要對各個指標進行無綱化處理,即通過標準變化方法將各個指標值變換成[0-1]范圍內值。[3]
2.構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結構方程模型
根據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指標,基于投入、產出、經濟偏好、收益率的分類,構建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初始結構方程模型圖。結合248個樣本的標準化數據,運用結構方程模型AMOS17.0軟件進行運算。結果顯示:絕對擬合指數x2/df=1.89,模型擬合優度GFI=0.89,校正擬合優度指標AGFI=0.914,其他擬合指標CFI=0.924,NFI=0.917,NNI=0.921,RMSEA=0.05,結構方程模型的總體擬合指數均接近理想效果,模型擬合效果較好。
3.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指標權重系數的確定
各內衍潛變量對外衍潛變量的因素負荷量(在結構模型中即為路徑系數)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各潛變量的重要程度,即可將其作為因子權重的基礎。對上述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結構方程模型觀察變量與潛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進行歸一化處理。計算方法為:將每一個一個類別的權重系數相加,然后每個類別內指標的路徑系數除以該類別路徑系數總和,即可得到相應的權重系數。最終得到結構方程模型如表一。

表一 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結構方程模型輸出結果
4.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
本文所研究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是根據資源供給與資源需求來評價的。即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等于高等教育資源需求指數與高等教育資源供給指數之比。其中,高等教育資源需求指數=產出指標標準值×產出指標權重+經濟偏好指標標準值×經濟偏好指標權重+收益率指標標準值×收益率指標權重;高等教育資源供給指數=投入指標標準值×投入指標權重。[4]我國31個省市2009-2016年間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如下表所示。
5.結果分析
綜合分析各地區效率值發現,持續高效性地區中東部地區省市占55%,而西部地區省市只有重慶,這說明雖然東部地區經濟水平高,對高等教育資源需求量高,但由于國家對東部地區的教育資源投入足夠充分,則東部大多地區高等教育資源效率有較高的水平。時高時低型地區中東部地區省市占31%,中部地區省市占38%,西部地區占31%;這從側面說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并非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決定性因素,并非經濟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就一定高,有些東部地區省市盡管在財政投入上有優勢,但若只注重投入而忽略合理配置資源,增強資源管理水平,其效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持續低效型地區中西部地區省市占80%,沒有東部地區省市。這是因為,但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加之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進展,西部地區對教育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導致了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更加嚴重,因此西部大部分省市均為持續低效性地區。

表二 各地區不同年份高等教育資源供給配置效率
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歷經數次改革,但之前的改革都是針對需求側的變化來進行的有針對性的調整,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供給端的改革。筆者基于以上研究,就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途徑,通過改善高等教育供給的結構和質量,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與對策。
政府應該在提高教育財政支出的同時適當引入市場力量,尋求不同主體積極參與教育資源供給。首先,在部分經濟落后地區,財政收入不足導致高等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其次,教育經費的撥付缺乏公平性,從而拉大了不同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差距。再次,政府出臺更加開明、開放的政策,并切實拿出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執行力,要讓民間投資者看到投資的利益和價值所在,增強民間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政府在加大高等教育資源投入時,應具有差異化供給意識。既保持資源的有效利用又能實現總體供給水平的提升是高等教育資源供給過程中應該注重的問題。對于需求量大于供給量的地區,應該加強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增加高等教育要素投入。對于需求量小于供給量的地區,則在適當擴大教育供給的同時,提高教育投入要素的質量。
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資源供給面對著兩個問題:一是高等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二是高等教育資源浪費巨大。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通過各方面的創新,激發高等教育供給效率與活力,降低資源的無效利用。
參考文獻:
[1] 馬慶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社會資源配置效率[J].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16(8).
[2] 孫連榮.結構方程模型(SEM)的原理及操作[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
[3] 張鳳彪.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競技體育公共支出績效評價研究——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實證分析[J].體育科學,2015(2).
[4] 肖朝陽,趙定濤,王愛學.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公共產品供給配置效率研究——以科技類公共產品為例[J].軟科學,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