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田,周海飛
(1.廣西民族大學商學院,南寧530006;2.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545616)
廣西沿邊民族地區特指廣西沿邊以自治州、地區(市、縣)為轄區的少數民族地區,以地級市來劃分,主要指廣西沿邊與越南接壤的三個地級市:防城港市、崇左市和百色市,具體到縣域區域,則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興、防城、寧明、憑祥、龍州、大新、靖西、那坡八個與越南接壤的邊境市(區、縣),其中東興市、防城區屬防城港市,寧明縣、憑祥市、龍州縣、大新縣屬崇左市,靖西市、那坡縣屬百色市。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發展受城鎮化影響,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發展程度有限。
城鎮化是一個地區的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轉化必然伴隨著農業活動向非農業活動的轉化,即一區域的經濟也將由以農業生產為主導逐步過渡到以非農業產業為主的城鎮化類型轉變。城鎮化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但也會對農村的發展產生相應的阻礙作用。劉易斯(Lewis,1954)在其論文《勞動力無線供給下的經濟發展》中指出:城市現代部門的擴張與發展可以吸收農村中農業剩余勞動力,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1957)也認為落后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工資水平較低等原因,資金、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會向發達地區集聚,從而減少落后地區的勞動力、資金和資源,使得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差距越來越大,但是,當發達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生產和生活成本上升、外部效益變小、經濟增長勢頭減弱,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會向欠發達地區擴散,產生“擴散效應”,刺激欠發達地區發展。我國學者朱國慶、趙毛毛(2013)也指出,城鎮化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正面影響表現在城鎮化為農村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城鎮化發展的同時城市內需擴大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負面影響體現在城鎮化使耕地面積日益減少、造成農村資源流失和農村環境惡化、減少農村建設的勞動力。另外,城鎮化在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村勞動力結構惡化、農村土地占用、資金流失等問題(劉兆征,2013),在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同時,也造成農村常住人口減少、農村消費市場萎縮、消費環境惡化(王希文,2013)。新農村的發展也并不主要是受其本身的影響,還主要在與城鎮化過程中城鎮工業的擴散和城鎮交通的延伸等方面(胡必亮,2008)。新型城鎮化能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帶來人口集聚效應,促進農村商貿流通發展(鐘萬玲,2015;向利,2016)。同時,新型城鎮化也能促進農村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但也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皇甫小雷,2015)。
現有文獻主要針對全國城鎮化對農村發展進行研究,側重點也集中于城鎮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而對沿邊少數民族的研究極少,特別是廣西沿邊民族地區的研究。現以廣西沿邊民族地區為例,分析其農村發展的現狀,探究城鎮化對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發展的作用機理,并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對城鎮化影響農村發展的效應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結果將為有關部門利用城鎮化建設的機遇來推動農村發展提高理論依據,對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由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機械生產方式轉變是農村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據圖1所示,廣西沿邊民族地區三個地級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逐年提高(除2011年百色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突降外)。2015年,三個地級市中,農業機械總動力總量最大的是百色市,其總量為309.85萬千瓦,最小的是防城港市,總量為85.15萬千瓦。

圖1 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業機械總動力
近幾年,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農民收入穩步提高,根據表1可知,從2012年到2015年,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取得較大提高,特別是防城港市(為10429元),以及防城港市的防城區(為10946)和東興市(為12904元),防城港市以及防城港市的防城區和東興市的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較高,均高于廣西區水平,但崇左市和百色市以及崇左和百色所下轄的邊境縣市均低于廣西區水平,可以看出整個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依然偏低。根據圖2所示,2008年至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逐年增加。

表1 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單位:元)

圖2 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不斷增加,參保率不斷提升。根據表2,2015年靖西市新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58萬人,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近26萬人,是邊境參保人數最多的邊境縣級市。其余縣市的社會事業也發展較快,以憑祥市為例,2015年憑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順利推進,被自治區確定為崇左市唯一的整縣推進試點市,“非承包地”確權開創全區先例;新農合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390元,個人繳納部分全部由政府代繳;農村危房改造實施5629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補貼標準達120元,為全區最高。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農村特色的產生與發展是由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人文及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多姿多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神話、傳說以及音樂、舞蹈、繪畫,建造了絢麗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其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也各具特色,集中體現在節日、服飾、飲食、居住等方面。以少數民族節日為例,廣西仡佬族和部分苗族、瑤族、壯族在吃新節舉行慶豐收活動;花炮節是當地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分龍節又叫廟節,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盛大的傳統節日;端節是水族最大的節日,與漢族的春節一樣隆重,廣西沿邊地區大多數水族群眾都過這個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廣西壯族的民歌盛會,形勢浩大,活動內容豐富多采。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民族地區的文化習俗越來越多的被挖掘出來,特別是近年來旅游業的發展,為民族地區農村發展提供了契機,旅游經濟與民族文化習俗相融合,使得民族地區農村在精神價值上與現代文明相融相通、相互補充,而又各具風采。
農村基礎設施是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和基礎保證,也是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體現,農村發展和基礎設施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要推進農村發展,首先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設施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能源設施建設等。但從目前來看,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還很不完善,突出表現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設施和環保設施三個方面。交通條件的落后,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能源設施缺乏以及生產技術的落后導致單位生產的高耗能,能源利用率低下,廢氣物大量排放;環保設施的不完善,對垃圾收集與處理不重視,治理污染能力弱,導致污染嚴重。
1.經濟輻射
廣西沿邊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必然帶來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經濟飛速發展吸引周邊大量農村勞動力和專業性人才,形成聚集效應。城鎮勞動人口的聚集使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迅速擴大、消費水平日益提高,為周邊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提供廣闊市場。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人員的大量聚集直接促進房地產的銷售,從而帶動建筑業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與此同時,服務業也得到快速發展,這就為周邊的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更大的就業舞臺,同時也拓寬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渠道,促進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為當地農村的發展帶來更多的資金支持。
2.技術傳播
廣西沿邊民族地區城鎮化的發展使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向周邊農村地區傳播。城鎮化促使第二產業迅速發展,為農業耕種提供了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和產品等硬件支持。同時,第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專業化服務。在農村與城鎮之間存在大量的流動勞動力,他們為農業科技成果和勞動技術在農村的推行和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流動的勞動力人口多為青壯年,他們對新的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接受能力強、吸收快,有利于把在城鎮學到的先進農業技術和生產工具裝備應用到實際農業生產中去,把城鎮先進的生產技術傳播到農村,從而推動城鎮沿邊農村農業現代化水平,使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逐步向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改變,促進農村生產力水平提升、生產效率提高。
3.思維帶動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農村和城鎮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農村與城鎮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越來越頻繁,在這個過程中,城鎮現代化思維傳播到農村,促使農村居民傳統思維向現代思維轉變,這有利于促進農村文明。一個地區城鎮化的程度越高,居民的自律程度就越高,同時也會促使沿邊農村居民加深對于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的認識,從而形成更加民主與和諧的社會氛圍。在城鎮化的帶動下,周邊農村居民受先進思想的影響,其生活方式和理念也會不斷向城鎮文明發展,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將逐步向現代化城鎮生活方式轉變,這有利于推動農村文明的發展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4.公共服務保障
醫療衛生事業、公共教育、就業、養老等服務是與人民群眾聯系密切的公共服務。隨著廣西沿邊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日益提升,城鎮化的發展成果已經逐步覆蓋到農村,各種基礎設施如公路、醫療機構、衛生機構等農村基礎設施已經初步建立起來,醫保、低保、教育各種服務在農村的覆蓋面也在逐步擴大。城鎮化水平的提升為更多的人創造了就業機會,保障了城鎮居民擁有生活的立足之本,逐步完善的公共教育為當地農村居民供了良好的教育條件,政府部門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提高社會基本保障水平、完善公共服務質量等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城鎮化的推進對廣西沿邊農村的發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給沿邊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城鎮化的大力發展,吸納了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大部分的本可以用于農村建設的資金,由于缺乏勞動力和資金投入造成沿邊農村發展相對緩慢。
1.城鎮化發展吸納大量勞動力,制約沿邊農村農業生產發展
城鎮化的推進和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廣西沿邊農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這也造成了沿邊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勞動力的缺乏嚴重制約著沿邊農村的發展。同時,伴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國家計劃生育的實施,農村人口的生育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生育率和14周歲以下的人群的數量正在逐漸縮減,農村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以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的“空心化”的農村,如果持續發展下去,勢必會造成農村地區地多人少,甚至會出現很多荒地無人耕種的局面,從而制約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
2.城鎮化吸收大量農村儲蓄,投資農村發展的較少
金融資金主要向回報較高、投資渠道較多的地方集聚,集聚的地區往往是城鎮。廣西沿邊民族地區的農村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經濟基礎也較為薄弱,而傳統的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加上大量農村資金紛紛投入城鎮化建設,而實際用于投資農村發展的資金過少,這就導致了廣西沿邊農村建設資金缺乏的局面,進而阻礙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研究樣本為廣西沿邊的三個地級市:防城港市、崇左市和百色市。城鎮化水平以城鎮化率來衡量。農村發展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總體上看,農村的發展應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的發展,文章主要研究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兩個方面,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具體地應包含:農村經濟增長、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農村規模擴大、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五個主要指標,借鑒相關經驗,分別以第一產業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鄉村戶數以及農業機械總動力五個變量來分別衡量上述五個指標(詳見表1)。由于數據的可得性,選取2008-2015年防城港市、崇左市和百色市的數據。分析廣西沿邊城鎮化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數據來源于《廣西統計年鑒》(2009-2016)。
1.影響形式的確定

表1 指標分析與變量選擇

表2 2015年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情況(單位:人)
影響形式分為隨機影響和固定影響,建立面板數據模型,需先確定影響形式,通常采用Hausman檢驗法。設定原假設H0:應建立隨機效應模型,備擇假設H1:應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具體的步驟是:首先,建立隨機效應回歸yi=a+vi+xib+ui。其次,用Hausman檢驗法檢驗該模型是否是隨機效應模型。在設定5%的水平下,Hausman檢驗所得到的P值大于0.05,可認為隨機影響模型中個體影響與解釋變量不相關,則接受原假設H0:應建立隨機效應模型,否則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H1:應建立固定效應模型。
2.實證結果
如表3所示,實證結果與理論分析相符。城鎮化率與第一產業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鄉村戶數以及農業機械總動力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城鎮化率每提升1%,第一產業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鄉村戶數以及農業機械總動力相應的增加2.18%、3.02%、3.7%、0.46%、3.39%。說明城鎮化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農村規模擴大、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有顯著促進作用,即廣西沿邊地區城鎮化發展能有效帶動農村發展,城鎮的輻射效應能有效發揮,農村也有效接受了城鎮的輻射。在城鎮化對農村戶數(模型4)影響的模型中,R2高達0.997569,說明城鎮化對農村戶數增加的解釋能力達到99.7569%,另外,城鎮化對第一產業增加(模型1)的解釋能力也達到82.7831%、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模型2)的解釋能力達到67.3516%。這與廣西沿邊地區發展實際相吻合,廣西沿邊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在中國-東盟自貿區以及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影響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較強的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融發展的特征,具體體現為農副產品生產、加工、貿易,農副產品加工以及以農副產品為主的邊境貿易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農副產品加工業和貿易業的發展,擴大了對農副產品的需求,農村居民愿意留在當地,一些外出務工的農民工重新遷回到農村中來,同時,也吸引了一批本地城鎮人口、外地人口到沿邊地區農村落戶,進行第一產業生產。因此,城鎮化進程中,農副產品加工與貿易業的發展,不僅有效促進了農村戶數的增加,而且提升了第一產業的產值,農產品需求市場廣闊,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隨之增加。另外,城鎮化的發展增加了農民人均純收入,進而也提升了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此外,城鎮化發展對先進思想、先進技術的傳播,以及對農產品需求的擴大,加之農民收入的提升,促使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推動農業現代化。

表3 廣西沿邊地區城鎮化對農村發展影響的面板回歸結果
農村的發展不僅僅是農村經濟的增長,還包含著農民、農業、農村社會事業等內容。在分析了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發展現狀后,指出在城鎮化進程中其農村生產方式逐漸現代化、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民收入有較大提高、農村的社會事業也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也指出城鎮化對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發展具有雙向作用,一方面,城鎮化的發展通過經濟輻射、技術傳播、思維帶動、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等途徑帶動農村發展,另一方面城鎮化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和資金,使得農村發展缺乏后勁和動力;同時,通過實證分析探討了城鎮化對農村發展的影響。結論表明,城鎮化的發展對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業增收、農民收入水平提高、鄉村戶數增加以及農業現代化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現階段,廣西沿邊民族地區農村發展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發展依然相對落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指出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三五”規劃也強調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因此,要在城鎮化進程中積極推動農村的發展,要著重解決好城鎮化發展對農村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城鎮化對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固然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也造成農村發展的諸多問題。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廣西沿邊民族地區城鄉協調發展機制,處理好城鎮與農村之間的關系。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也要注重農村的利益,要對城鄉發展進行合理規劃,注重化解城鎮化發展所帶來的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村建設資金短缺、農村消費市場萎縮等問題,要積極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促進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
在城鎮化進程中,雖然廣西民族地區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向現代化過渡,但現代化生產方式的覆蓋水平還有待提高。要增加農民收入、建設新農村,必須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增強農業技術能力,同時要讓農民學會利用網絡,交流市場信息,增強農民把握市場方向的能力。同時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人士要積極引導構建農產品銷售網絡,抓活市場、理順供求關系,解決農民產前、產中、產后的農產品銷售問題,開辟區域內和區域外市場。
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產品整體比較利益的有效途徑,有利于解決當前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延伸農業產業鏈,使其與工業和其他經濟單位結成聯盟,通過外部交易內部化降低交易費用,節約成本,通過經濟聯盟提高競爭力獲得比較利益,從而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實現農村發展。
廣西民族地區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大財政投入、積極爭取項目投資,加強道路、通信建設,改變民族地區落后封閉的狀況,促進農業產業市場化、信息化,同時加強水利建設,保證農業產業用水,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參考文獻:
[1] WALewis,Economic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Volume 22,Issue 2(May 1954),139-191.
[2] 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Gerald Duckworth&Co Ltd,1957,90-114.
[3] 朱國慶,趙毛毛.城鎮化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13(3):113-115.
[4] 劉兆征.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分析[J].求實,2013(9):84-88.
[5] 王希文.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J].江淮論壇,2013(2):59-62.
[6] 胡必亮.城鎮化與新農村[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7] 鐘萬玲.新型城鎮化對我國農村內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35):10-11.
[8] 向 利.城鎮化對我國農村商貿流通發展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5(9):127-129.
[9] 皇甫小雷.新型城鎮化對農村養老的影響及其對策——以河南省為例[J].中州學刊,2015(1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