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特朗普宣布美國政府將每年向6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還沒有從美聯儲加息中緩過勁的全球主要股市,立馬又投入了新一輪的“跳水”表演,僅僅兩天就蒸發了數以萬億美元的財富。
雖然眼下中美貿易仍停留在摩擦的階段,但還是令很多人聯想起上世紀的美日貿易戰——不僅因為中國社會處于人口老齡化前夜以及房價高企的現實與彼時的日本極為相似,更因為日本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開啟了“失去的30年”。
對美國而言,時隔半個世紀之久前后瞄準兩個東亞近鄰的舉動,意圖是一以貫之的:遏制追趕者的步伐。
美日貿易戰爆發于日本制造業最鼎盛的時期,產業升級逐步鋪開,經濟地位顯著提升。這一背景與現時似有頗多相似之處。早在2015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便一針見血地指出,中美摩擦背后的實質是“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傳統沖突”,這一“沖突”在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就更為顯著。特朗普選擇在此時出招,一是因為中國經濟實力直逼美國,二是中國正處于經濟換檔轉型的關鍵時刻。
當然,今日之中美與彼時之美日也有著明顯的區別。首先便是在體量上,中國人口十倍于日本,而中日零售市場規模對美國的影響更是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而在意識形態上,美日之間顯然比中美之間更為接近,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復雜性。
好在,美國貿易代表表示,6月前或不會開征關稅,且雙方存在通過談判來避免關稅大戰的希望。而在大多數專家、學者眼里,在這場貿易沖突中,中國仍有較大的回旋空間,大概率的演進方向是以戰促和,邊打邊談。
贏得談判與回旋,靠的是技巧。獲得強勢話語權,憑的則是硬實力。
在《福布斯》總結的中國領先于歐美發達國家的行業和領域中,既有微支付、電子商務這樣互聯網領域的模式創新,也有高鐵、DNA測序、水力發電這樣實打實的科技創新,或許還應該加上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以及超級計算機等前沿科技。
再看一眼美國開出的懲罰性關稅清單,焦點集中在先進裝備制造領域。除了貿易逆差外,特朗普的其他擔心顯然還包括中國的產業升級。或許,后者才是重點。一個在經濟總規模上碾壓、產業上領先、意識形態又如此不同的友國,自然不會是他所樂見的。
在簽署貿易備忘錄時,特朗普說,“這只是開始(This is the first of many)?!?/p>
戊戌變法120年之后的又一個戊戌之年,或許確實只是個開始:中美關系一段新時代的開始,世界政治經濟版圖一場新角力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