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勝斌
2018年3月中旬,焦樹閣(又名:焦震)控制的亞錦科技(830806.OC)耗資15億元對鵬博士(600804)的控股股東深圳鵬博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鵬博實業”)進行增資,獲得其40%股權。此舉隨即引起市場的關注和猜測,借殼上市之說有之,財務投資之說有之,各種說法層出不窮。
如果把焦樹閣近幾年的運作聯系起來看的話,亞錦科技增資鵬博實業,或只是其將南孚電池進行資產證券化的其中一環。在這個大棋局中,焦樹閣憑借嫻熟的手腕,克服了運作過程中的諸多障礙,距離成功的目標已不太遠。這個故事的開頭,要從南孚電池借殼亞錦科技說起。
亞錦科技是一家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掛牌時總股本500萬股,共有7名自然人股東,其中,控股股東為彭利安,持有52%股份(圖1)。
彭利安所持亞錦科技的股份,是在2013年10月從其他6名股東手中購買而來。在成為控股股東后不久,彭利安即于2014年5月推動亞錦科技在新三板掛牌。掛牌時,亞錦科技總資產624.81萬元,負債92.71萬元,凈資產532.1萬元;實現營業收入291.54萬元,利潤9.31萬元,在當時新三板的數千家掛牌企業中“毫不起眼”。但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卻令鼎暉投資的掌門人焦樹閣青睞有加。
2015年9月,亞錦科技與福建南平大豐電器有限公司(簡稱“大豐電器”,后更名為寧波亞豐電器有限公司)簽署協議,亞錦科技以1元/股的價格,向大豐電器發行26.4億股,收購其持有的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簡稱“南孚電池”)60%股權。
交易完成后,亞錦科技的總股本由500萬股猛增到26.45億股,大豐電器在亞錦科技的持股比例高達99.81%,由此成為亞錦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原實際控制人彭利安僅僅持有0.1%的股比。亞錦科技也由一家從事醫療信息系統服務的公司,搖身一變為中國最大的堿性電池生產商,營業規模從不足300萬元擴張到近20億元(表1)。
在這次交易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交易雙方對南孚電池的估值為44.3億元,經協商,雙方確認南孚電池60%股權對應價值為26.4億元,亞錦科技據此以1元/股的價格發行26.4億股,收購南孚電池60%股份。但根據交易發生前累計19個交易日的交易記錄來看,亞錦科技股票的交易均價為4.15元/股。這也就是說,亞錦科技為收購資產所發行股份的價格遠低于市場交易均價。亞錦科技以“超低”價格增發股份的原因或許在于其經營業績不佳,并意圖獲得南孚電池這個優質資產。
截至2015年6月底,亞錦科技凈資產為482萬元,每股凈資產僅為0.96元,較2013年底的1.08元和2014年底的1.03元有所下降,凈資產逐年下降意味著亞錦科技在逐年虧損。或許,亞錦科技經營業績不佳,逐年虧損的局面“迫使”其股東同意以1元/股的價格收購南孚電池股權,并由此享受并購帶來的市場“溢價”。那么,南孚電池究竟是怎樣的一家企業,能令亞錦科技的股東如此青睞?
南孚電池成立于1988年,是中國最大、世界前五的堿性電池生產商,也是聞名遐邇的民族品牌。作為已經占據全國品牌堿性電池市場70%銷售量的龍頭企業,南孚電池的經營狀況頗多可圈可點之處。
一是極低的資產負債率。南孚電池近幾年的資產負債率非常低,不到20%,2013年最低時一度只有11.04%,并且幾乎沒有銀行借款,財務風險很低。
二是在經營上,每年的銷售收入保持在接近20億元的水平,毛利率則高達將近50%,每年均可錄得5億元左右的凈利潤。
三是良好而穩健的經營狀況,為南孚電池的股東提供了不菲的回報。從近幾年情況來看,南孚電池幾乎每年都為股東創造了非常豐厚的回報,比如在2014年就分配股息14億元(表2)。
經營業績的“光環”掩蓋不住南孚電池“坎坷”的命運。從1999年到2014年的15年間,南孚電池經歷了4次控股權變化,數易其主,企業的發展充滿波折。
第一次變化發生在1999年。當年,摩根士丹利聯合荷蘭國家投資銀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鼎暉等在香港成立了香港中國電池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電池”),并以此為平臺收購了南孚電池53.725%股權,成為南孚電池的控股股東,鼎暉也由此開始與南孚電池結緣。接著在2003年,摩根士丹利等投資者又將中國電池的控股權轉讓給美國吉列集團;2006年,伴隨吉列集團被寶潔集團收購,中國電池的控制權又轉到了寶潔集團手中。
控制權的多次變更,使南孚電池的發展之路充滿坎坷,不僅原計劃的海外上市夭折,而且在吉列、寶潔旗下郁郁不得志,曾經的行業大佬淪為競爭對手在國內的經銷渠道。在吉列和寶潔控股期間,為避免其與自身旗下金霸王電池的競爭,吉列和寶潔對于南孚電池的經營決策實施控制,對其在新型電池產品的開發、向歐美市場產品輸出以及國內市場定價等方面進行了諸多限制,南孚電池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管理層的矛盾日積月累,一觸即發。
2007年12月,大豐電器首度發難起訴寶潔,理由是寶潔利用南孚電池的銷售渠道代工、銷售金霸王電池,4年后大豐電器勝訴。之后,北京中基再次起訴寶潔利用其在南孚電池的實際控制人地位,使得南孚電池在“雅典娜項目”設備采購中多支付成本上千萬元,寶潔應予承擔賠償責任。2013年,寶潔再次敗訴。股東之間的“內部戰爭”無疑對南孚電池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這一局面直到2014年才被打破。
2014年,寶潔對自身的戰略進行調整,進行“瘦身健體”,其所擁有的200多個品牌只保留70到80個,削減90-100個左右,金霸王電池和南孚電池也在剝離資產范圍內。面對此機會,吳尚志、焦樹閣控制的鼎暉意圖同時拿下金霸王電池和南孚電池。經過激烈的角逐,沃倫·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47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金霸王電池,鼎暉則以5.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南孚電池78.775%股權。
鼎暉收購的具體方式是:在香港成立Giant Health(HK)(簡稱“香港大健康”),并與中國電池簽署協議,受讓了后者持有的南孚電池78.775%股權。鼎暉收購資金的主要來源是與其合作關系深厚的中國銀行。2013年9月,鼎暉聯手雙匯集團耗資40億美元收購美國肉類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的主要貸款行也是中國銀行。在完成此次對南孚電池控股權的收購后,中國銀行與鼎暉聯合在澳門舉行了“歡迎南孚回家”的慶祝活動,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南孚電池的股權經過多次變化,到此時,其股東由四位組成(表3)。
在獲得對南孚電池的絕對控制權后,焦樹閣即對南孚電池的股權架構進行了調整,將香港大健康所持南孚電池54.469%股權轉讓予大豐電器,使后者在南孚電池的持股比例上升到60%,南孚電池的這一股權架構保持至借殼亞錦科技之時(圖2)。
在南孚電池控股股東依次登場,而又輪番退場的同時,鼎暉的焦樹閣對南孚電池卻一直情有獨鐘,從1999年參與設立中國電池開始,到2007年設立Gorgeous收購大豐電器全部股權,再到2014年設立香港大健康直接收購南孚電池78.775%股權,南孚電池每一次股權變化的重大關口,都出現了鼎暉和焦樹閣的身影。
南孚電池是鼎暉從中金獨立出來以后投資的第一個項目,對于焦樹閣而言,南孚電池則是他在鼎暉操作的第一個項目。從1999年開始到現在,可以說焦樹閣陪伴著南孚電池走過了將近20個春秋,用情極深,并終于在2014年獲得控股地位。這樣的情形,對任何一家投資機構而言,都是極為罕見的。南孚電池是一家經營狀況非常平穩,產品盈利能力比較強的企業,并且每年還能為股東提供不錯的回報,這也難怪焦樹閣對南孚電池不離不棄了。
但作為一家專業的投資機構,獲利退出才是其根本,況且還要償還收購南孚電池背負的債務。根據相關報道,在鼎暉收購南孚電池股權所花費的5.8億美元中,以設立基金方式募得的有2億美元,剩余約3.8億美元采取借款方式解決。每年從南孚電池獲得的分紅難以覆蓋這筆貸款每年所產生的利息。及時退出成為焦樹閣必須解決的問題,或者至少要解決大部分并購貸款問題。
要獲得一個退出通道,對焦樹閣而言,可供選擇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是采取IPO的方式。從基本面的各方面看,南孚電池是一個很好的IPO標的公司。作為堿性電池行業的龍頭企業,其盈利能力強且具備很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從亞錦科技收購時的估值水平上看,南孚電池44.3億元估值,若以2014年底3.63億元凈利潤計算,市盈率不過12.2倍,估值水平并不高,遠低于上市的市盈率。但采取這種方式,南孚電池在當時不僅面臨擬IPO企業“堰塞湖”的情況,而且其在2014年剛完成實際控制人變更并且沒有進行股份制改造,不具備IPO的條件,除非焦樹閣能夠再等待3年,與此同時,還要面臨未來IPO市場的不確定性。對此,焦樹閣顯然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和耐心。
二是借殼上市。按照借殼上市與IPO審核標準一致的政策規定(主要是實際控制人的規定),此條路也不可行。
三是直接賣給某家公司退出,但這會令焦樹閣喪失對南孚電池的實際控制權,并且受讓方如果是上市公司,其中的利益博弈更加復雜。
四是在新三板掛牌,這同樣需要首先完成對南孚電池的股份制改造,并通過股轉系統公司的審核,時間上仍存在不確定性。
五是借殼新三板的企業。鑒于當時的新三板對并購重組采取了比較寬松的標準,這種方式無疑是最快的。
經過上述分析和推測,也許就不難理解焦樹閣為何要把南孚電池推向新三板,并且選擇了亞錦科技這家公司:盡管新三板融資能力遠不如A股,但終究是一個資本運作平臺,只要企業資質好,也可以融得所需的資金,之前有九鼎投資等企業作為樣本和先例,如今質地不錯的南孚電池想必也能獲得投資者的青睞。而選擇亞錦科技這家公司,因其只有500萬股的初始股本,借殼完成之后,對焦樹閣所持南孚電池股本只稀釋了0.19%,稀釋程度很小,對利益的影響甚微。從迫于退出壓力的角度來看,焦樹閣選擇走了一條相對較優的道路。
經過數月的努力,2016年2月19日,亞錦科技宣布完成對南孚電池的收購,南孚電池得以順利完成借殼。僅僅5天之后,也就是2月24日,焦樹閣控制的亞錦科技就宣布了新一輪融資計劃,亞錦科技擬以2.5元/股的價格發行18億股,發行對象為亞錦科技在冊股東和不超過35名合格投資者,計劃募資45億元,主要用于電池行業的并購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從市場反應來看,亞錦科技的認購效果正如焦樹閣所預期。2016年4月1日至2016年4月21日,共有64名合規的投資者進行了認購,認購股份11.05億股,認購資金27.63億元,完成計劃募資額的61.4%。
就在市場認為亞錦科技會以較快速度完成融資的時候,亞錦科技2016年7月初公布的股份發行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根據披露的信息,亞錦科技最終只發出11.05億股,募集資金27.63億元。這一數據與4月份時沒有任何變化,也就是說,在近2個月的時間里,既沒有更多的資金認購亞錦科技的股份,也沒有資金退出認購。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亞錦科技等待了近2個月的時間卻顆粒無收呢?更奇怪的是,亞錦科技科在7月初宣布完成募集資金的驗資手續后,直到9月底才在股轉系統公司完成增發股份的登記,歷時將近3個月,這也與正常的登記時間相差甚遠。為探究答案,我們先簡要回顧一下新三板的非公開發行制度。
在現有的制度框架下,新三板公司進行類似上市公司的非公開發行行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現有股東人數不超過200人或非公開發行后股東人數不超過200人的公眾公司,其發行股份由股轉系統審查、備案,此類行為被稱為股票發行;第二類是除此之外的公眾公司發行股份的行為由證監會審核,此類行為被稱為定向發行。從效率上看,股票發行一般要快于定向發行。亞錦科技的非公開發行就屬于股票發行。
股票發行時,公眾公司在對外募資驗資完成后的10個交易日內,應向股轉系統遞交相關材料,由其進行形式審查,符合標準的,由股轉系統公司出具股份登記函,在完成登記后可進行公開轉讓。有關統計數據顯示,部分新三板掛牌企業的增發備案耗時不到20個工作日即通過審查,獲得了股轉系統出具的新增股份登記函,其中,耗時最短的公司僅等待了6個工作日,比如安暢網絡、美電貝爾、航宇新材等。相比之下,亞錦科技耗時3個月才完成登記備案,顯得有些“蹊蹺”。
在新三板,也存在耗費較長時間完成股票發行登記備案的公司,但這些公司普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經營不善;二是許多存在一種或多種與業務規則沖突的情況,如募集資金用途、連續發行、特殊條款等潛在問題。亞錦科技在收購南孚電池后,不存在經營業績不善的問題,反而是經營業績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根據亞錦科技的股票發行方案,其募集資金用途主要是并購堿性電池及相關行業的企業、補充流動資金等,發行對象和范圍符合監管規則要求,也不存在特殊條款或安排。那么,亞錦科技股票發行耗時長的原因,很可能是連續發行。
前文提到,亞錦科技此次股票發行是在完成收購南孚電池60%股權后5天后啟動的,并且在完成對南孚電池的收購后,其全部資產幾乎就是所持南孚電池的60%股權。也就是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南孚電池的估值不應有大的變化。但事實是,亞錦科技收購南孚電池60%股權付出的對價是26.4億元,股票發行價格是1元/股,而緊接著的股票發行,每股的價格是2.5元,對應估值為66億元,較收購時增長約2.5倍。雖然新三板對股票發行時如何定價并未作出硬性的規定,但短期內如此大幅度的增值,需要給監管部門一個解釋。
更為嚴重的是,亞錦科技此舉存在有意規避監管。根據監管規則,亞錦科技在收購南孚電池時,可以同步募集配套資金,但亞錦科技并沒有這么操作。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兩方面,一是如果同步募集資金,則面臨如何給增發股份定價的問題,很難做到對收購南孚電池股權所支付的股份定為1元/股,對支付配套募集資金的股份定為2.5元/股,二者相差過于懸殊,難以平衡,而同按1元/股發行則會稀釋焦樹閣的權益;二是配套募集資金最高不應超過重組交易作價的 50%,即不能超過26.4億元的50%,13.2億元,這一資金規模遠小于焦樹閣的預期。
通過上述梳理和推測,亞錦科技將收購南孚電池60%股權和股票發行割裂進行,很有可能是焦樹閣在滿足監管要求前提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只不過由于南孚電池基本面確實可以,而監管部門又拿不出過硬的證據證實其違規,最終呈現出的結果就是亞錦科技募資時間耗時很長,并且募集資金的規模大幅縮水。在這期間,想必在焦樹閣和監管部門之間也發生了多回合的博弈。
完成股票發行后,亞錦科技的總股本由26.45億股增加到37.5億股,大豐電器的持股比例由99.81%下降到70.39%。亞錦科技也憑借收購南孚電池、發行股票,榮登2016年新三板融資排名榜眼的位置(表4),2016年年底的市值排名在新三板公司中名列第八,較其增發完成之后接近翻番(表5)。
亞錦科技脫胎換骨,焦樹閣及其控制的鼎暉也錄得不菲的賬面收益。亞錦科技的估值也是南孚電池60%股權的市值。如果按股票發行時2.5元/股的價格計算,南孚電池60%股權價值也是94億元,較當初鼎暉以約6億美元價格從寶潔手中收購78.775%股權而言,南孚電池的股權價值得到大幅提升。可以說,焦樹閣的設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選擇一家股本小的新三板公司進行合作,低價注入南孚電池股權,爾后再以相對高的價格進行募資,解決鼎暉的退出需求。過程雖然曲折,但結果卻很“美好”,其所憑借的就是南孚電池不錯的基本面。
在完成亞錦科技的股票發行后,焦樹閣又立即啟動了兩大動作,這兩項運作,最終使其成為南孚電池的實際控制人。
其一,2017年5月,亞錦科技耗資15億元收購香港大健康所持有南孚電池14%股權,收購完成后,亞錦科技將持有南孚電池74%股權。按照這一收購對價,亞錦科技對南孚電池的估值達到了107億元,高于當初收購60%股權時的44.3億元的整體估值,但卻低于股票發行時的156.7億元(94億元/60%)的整體估值。
對這一估值,亞錦科技給出的解釋是:公布交易前60個轉讓日南孚電池的平均收盤價為2.62元/股,按照37.5億股總股本計算,亞錦科技市值98.38億元。在扣除27.07億元貨幣資金和1.68億元應付股利之后,亞錦科技所持南孚電池60%股權市值為69.63億元,對應南孚電池100%股權價值為116.05億元,14%股權價值為16.25億元。因此,按照15億元收購南孚電池14%股權,亞錦科技還“有所讓步”。
香港大健康當年耗資近6億美元收購了南孚電池78.775%股權,此次轉讓應是其在獲得南孚電池控股權后的第一次變現。如果考慮到南孚電池2014年、2015年合計約17億元分紅,再加上此次15億元轉讓所得,鼎暉已從南孚電池獲得收入32億元。這與當初耗資近6億美元的收購代價相差已經不多,但此時吳尚志、焦樹閣等人仍控制著南孚電池84.306%股權。從權益口徑計算,吳尚志、焦樹閣仍享有南孚電池62.395%(70.39%X74%+10.306%)的權益,僅比借殼亞錦科技前的84.306%下降了約22%。
也就是說,吳尚志、焦樹閣只讓渡了南孚電池約22%的權益,就幾乎償還了收購78.775%股權所付出的代價,現在擁有的股份權益幾乎全部是投資收益。若不考慮吳尚志、焦樹閣獲得大豐電器所持南孚電池5.531%股權所付出的成本,按照南孚電池107億元估值計算,吳尚志、焦樹閣的投資收益已接近68億元,翻了近兩番。
從這個結果來看,南孚電池借殼亞錦科技以及后續的一系列動作,從借殼到股票發行每一步都是關鍵,不僅有效解決了吳尚志、焦樹閣面臨的資金壓力,實現了預期效果,而且也減輕了南孚電池的分紅壓力,為其發展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
就在吳尚志、焦樹閣渡過難關的時候,南孚電池的實際控制人發生了變化,這也是焦樹閣的第二個動作。
吳尚志、焦樹閣原來是通過大豐電器和香港大健康兩個平臺對南孚電池實施控制,其中最核心的是大豐電器這個平臺,通過持有亞錦科技70.39%股權實施控制。由大豐電器往上追溯,吳尚志、焦樹閣則是以CDH和CDH Fund III來實施控制。這一局面直到亞錦科技收購南孚電池14%股權時發生變化。
2017年5月23日,CDH Fund III將其所持CDH Battery(BVI)的全部股權轉讓給了RISING PHOENIX INVESTMENTS LIMITED(BVI),后者是焦樹閣控制75%股權的持股平臺,亞錦科技的實際控制人由吳尚志、焦樹閣變成焦樹閣一人(圖3)。
伴隨著實際控制人變化,亞錦科技的董事會也隨之發生變化,原來代表鼎暉進入亞錦科技董事會的焦樹閣、王霖、郭其志、杜敬磊、張曉峰等5人中,僅剩下焦樹閣一人繼續留在董事會,其余4人全部辭去董事及相應職務。這也就意味著,南孚電池的實際控制人已經由鼎暉變成了焦樹閣。
從上述一系列變化可以看出,或許鼎暉內部對南孚電池久久不能實現資產證券化而有所不滿,在如何對待南孚電池未來發展的問題上存在不同意見。吳尚志對南孚電池的上市之路可能持否定或消極態度,認為應該采取措施從南孚電池退出,焦樹閣則持有不同意見,這里面或許既有著專業的判斷,也摻雜著個人的情感。
此時的南孚電池雖已是堿性電池行業的龍頭企業,并且每年保持著相對平穩的業績,但其每年的業績增長速度并不高,比如亞錦科技在收購南孚電池時,對其未來數年凈利潤增長率的預期值在2.5%左右。這彰顯出南孚電池的發展似乎遇到了天花板。
南孚電池在被寶潔控制期間,并沒有在新型電池,如鋰電池的研發上投入過多精力。雖然堿性電池因其成本低、穩定性、安全性、耐久性等優勢,依舊在玩具、個人電源、家用電源等小放電量、使用周期較長的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但隨著電池產品研發技術的進步,南孚電池的成長空間受到限制,以鋰電池為代表的二次電池在移動通信、娛樂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方面開拓了大量新的市場空間,并涌現了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一批代表性企業,南孚電池已經落后于這些先發企業。
對于南孚電池的發展,焦樹閣提出了“721”戰略,主要是指南孚電池的業務構成中,7是主業占比,2是邊緣業務,1是創新業務,并提出每年拿出利潤的10%來支持創新。從此可以看出,焦樹閣也在急于為南孚電池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與此同時,焦樹閣進行資本運營的腳步并沒有停下,其控制的亞錦科技又有了新的動作。
2018年3月,亞錦科技現金出資15億元對鵬博實業增資,增資完成后,亞錦科技持有鵬博實業40%股權。
鵬博實業是一家以信息產業為主的公司,擁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鵬博士。鵬博士主要從事寬帶運營業務,是國內排名第四的寬帶運營商,鵬博實業及其實際控制人合計控制鵬博士12.91%股權,其中鵬博實業自身擁有鵬博士10.72%權益(圖4)。根據鵬博士已獲證監會審核通過的非公開發行方案,鵬博實業將出資7.2億-12億元認購鵬博士新增發股份的15%-25%,這就意味著,在非公開發行完成后,鵬博實業在鵬博士的控股比例還將會進一步得到上升。
鵬博實業擁有鵬博士10.72%權益,亞錦科技在耗資15億元占股40%后,將會享有鵬博士4.29%權益;而鵬博士總股本為14.3億股,當前的市值在200億元左右,4.29%股權對應的權益市值約8.6億元。這也就是說,亞錦科技若要獲得鵬博士4.29%股份權益,既可以按照現在15億元入股鵬博實業的方式取得,也可以采取在二級市場上耗資8.6億元直接購股獲得。是鵬博實業未上市的其他產業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嗎?
截至2016年底,鵬博實業合并口徑實現銷售收入113.3億元,凈利潤9.5億元。同期,鵬博士實現銷售收入88.5億元,凈利潤7.6億元,分別占鵬博實業收入和凈利潤的比例為78.11%、80%。顯然,鵬博實業未上市的其他產業估值應遠低于鵬博士,亞錦科技要獲得這部分產業40%權益所付出的代價要遠低于6.4億元。或者說,如果僅為了享受鵬博實業40%權益,亞錦科技大可不必花費15億元的資金,況且這筆資金還是以質押南孚電池74%股權的方式獲得,資金成本較高。焦樹閣耗資15億元獲得鵬博實業二股東地位的根本原因,或許是為了實現亞錦科技在A股上市。
截至2016年底,亞錦科技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1.89億元、5.09億元,兩個指標均低于鵬博士;如果南孚電池估值116億元,亞錦科技持有其74%股權估值約86億元,焦樹閣個人控制亞錦科技70.39%的股權價值則約為60.4億元,這一數值不僅低于鵬博士235億元的資產值,也低于69.66億元的凈資產值。而鵬博士市值約200億元,只需增發不到現有規模一半的股份就能完成對亞錦科技的收購。并且亞錦科技營業收入遠低于鵬博士,即使鵬博士收購了亞錦科技,也不會引起主營業務的變化。
綜合上述,從各種“硬性”指標來看,如果鵬博士采取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亞錦科技,即使鵬博士的實際控制人變更為焦樹閣,這個行為也不會被認定為亞錦科技借殼上市。由此,焦樹閣也將實現自己的夙愿,將南孚電池推向A股市場,也使自己獲得了一個變現退出通道。焦樹閣能夠選取鵬博士作為南孚電池的上市載體,正如選擇亞錦科技作為南孚電池的借殼主體,眼光可謂是老辣獨到。
從1999年開始與南孚電池結緣,到2018年入股鵬博實業,焦樹閣一路伴隨著南孚電池走過了將近20個春秋,不離不棄,用情至深,焦樹閣也從而立之年進入知天命,到現在,距離其最終的目標僅一步之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焦樹閣施展出嫻熟的技藝,將南孚電池上市這個大問題分拆成為借殼新三板、股票發行、鼎暉退出、入股鵬博實業以及后續注入上市公司五個小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環環相扣,驚心動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南孚電池上市產生重要影響,焦樹閣能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大部分任務,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一步步推高南孚電池估值,實屬不易。
對南孚電池而言,不管鵬博士最終是否能順利完成對其的收購,如何突破自身發展的天花板,在新的發展道路上邁出扎實的一步,也值得關注。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掃描版權頁二維碼,關注“新財富PLUS”微信公眾號和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