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春
[摘 要] 區域推進新生態學習者課堂建設的主旨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文章從三個方面介紹學習者課堂的推進,一是國家課題牽動下新生態學習者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究,二是線上創建“知校”資源共享平臺,三是線下創建“片區+校群”自主管理機制。營造了泛在學習環境新生態,關注每個兒童個性化成長,促進了家門口好學校的建設。
[關鍵詞] 區域推進;新生態學習者課堂;“片區+校群”;“知校”
區域以深化學習者課堂的研究推動教育內涵發展,創建線下“片區+校群”自主管理機制與線上“知校”資源共享平臺,打造了區域教育品質發展新樣態。
一、區域推進內生品質新理念與新思路
區域在原有小班化教育成功經驗基礎上不斷地解構與建構,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催生了區域新生態學習者課堂建設新理念、新思路。
(一)緣起——直擊課堂“學”的革命
站在教育公平的視野,區域小班化教育走過了十年的發展歷程,在小班環境的時空優勢支持下,課堂組織形式多變。改善教師控制課堂的局面,但是形式上課堂變革的紅利很快走到了盡頭,引發更值得探究的深層次問題:借鑒生態系統學原理檢視課堂現象,從客觀現實表現來看,原小班課堂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真正擺脫偏執于對知識的占有的課堂,還存在“講練考”教師控制課堂的局面。可以想象,課堂越是嚴格執行傳統教案設計的流程,課堂對生命的控制也就越殘酷。這種課堂磨掉學生和教師的個性和創造的靈性,磨掉學生和教師自我演進的內在動力機制,耗盡學生和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因此,區域對課堂進行了“學”的革命,直擊課堂存在的非生態現象。
(二)取向——創生“三立三還”新理念
探究新生態學習者課堂應遵循自然的規律和生態的法則,從“關照每個生命有意義學習”為邏輯起點,借用生態學可持續發展原理透視課堂現象,提出了“三立三還”區域學習者課堂新生態理念:
立學習權利,還教于學。新生態學習者課堂以“立學習權利”為本,把課堂的學生視為學習者,把學習者看作教育法律關系的權利主體,公平惠及每一個學習者。立生命智慧,還學于生。新生態學習者課堂以“立生命智慧”為根,讓學習在生活中自然發生,創設新生態學習環境,提升學習者終身相伴的人格品質與核心能力。立個性成長,還生于人。新生態學習者課堂以“立個性成長”為魂,建立源于生命本真的生態課堂,了解每一個學習者的需求,喚醒學生個性自由釋放,開發學習者的創造潛能,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指出的 “教育兒童的目的應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三)內涵——新概念、新特征
“三立三還”新生態學習者課堂是信念系統,探究新生態學習者課堂建設更需要運用理性的邏輯力量。從西方學習科學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提取最新觀點,依據生態原理歸納整理的新概念:新生態學習者課堂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各種學習資源的相互轉換,營造互動交流、信息轉換與人文關懷的泛在學習環境新生態,教師與學生作為共同的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中有意圖的、建構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體驗過程開發個性潛能,提升學習者終身相伴的核心能力與人格品質。終極目標是關照每個兒童在新生態學習環境中自然生長、自覺成長為終身的學習者。
新生態學習者課堂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新生態學習者課堂特征可以簡單地用五個關鍵詞來表達:情境的、意圖的、建構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體驗過程,以此成為規約新生態學習者課堂的標準與規則。其二,新生態的學習時空是無邊界的、泛在化的,將40分鐘的小課堂拓展為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真實生活世界,打破了教室的壁壘,變封閉為開放,充分利用“互聯網+”創建線上線下學習環境新空間。其三,教師與學生成為共同的學習者,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個體的生命價值得到更加充分、自由的釋放。通過共同創設基于問題學習、基于項目學習、基于設計學習等綜合學習的生態學習場域,實現跨學科或超學科的挑戰性學習,改變課堂結構與學習方式,為有意義學習而教與學,催生教師專業發展的自我更新。
二、區域推進內生動力新引擎
(一)線上——“知校”資源共享平臺,營造了泛在學習環境生態圈
“互聯網+”時代需要數字、技術與課堂重構,“知校”是利用云計算、無線通信、移動互聯等技術,為教育機構(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開發設計專屬的移動客戶端,是區域教育建設全終端覆蓋的教育管理服務和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服務的平臺。創建了泛在化的新生態學習空間,挑戰傳統課堂結構與學習方式。“知校”實現了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家長、教師、教育管理機構等教育主體之間互聯互通,構建以教育主管部門為引導,各級各類教育主體共同參與的集溝通、平臺服務和內容服務于一體的區域智慧教育網絡。
“知校”,凸顯4S特質。基于“互聯網+”,凸顯4S特質的“知校”在2014年4月基于“互聯網+”服務于教育的需求,西崗區教育局著手打造的區域智慧教育網絡。經過兩年多的高效運行,“知校”已惠及全區31所學校、10所公辦幼兒園和部分局屬事業單位的1.8萬余名中小學生、2200余名學前兒童和2000余名教育工作者。成為一把基于“讓未來已來(next is here)”的理念,具有開啟教育四維網絡(4S)特質的金鑰匙。
Share,創建移動資源新生態學習者課堂共享空間。“知校”兼顧了電腦終端和移動終端,提供優質資源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通過微課程、名師課程的錄制和上傳,實現名優教師教學資源的共享;通過家長課堂、教育故事和案例討論,實現家校共育資源的共享;通過教育論壇發布、前沿資訊速遞等形式,實現教師研訓內容的共享。
Show,豐富新生態學習者課堂展示空間。“知校”豐富的模塊,提供了個性化展示的空間。通過教育新聞、學校(班級)風采等模塊,全方位展示校園發展和學生個性特長;通過班級、師生個人空間等模塊,記錄學生個性成長檔案,記錄下師生快樂工作和學習生活的軌跡。
Synergy,家校共育新生態學習者課堂探索空間。“知校”的無線溝通,營造了無限發展的教育空間。以點對點的溝通方式,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以空中家長會、電子家訪等形式,開辟家校溝通新途徑;以家長課程資源開發,優秀家教案例展示等為渠道,以原創教育故事、教育的困惑等案例為依托,搭建教師家長研討交流平臺,拓展課堂學習空間。
Smart,智慧教育的新生態學習者課堂創新空間。“知校”構建了學校、學生、家長、教師、教育管理部門等教育主體之間信息對稱和無障礙交互的全新“O2O”模式。通過建立教育系統“知校”大平臺,實現系統內全體教師的互聯互通;通過政策法規、營養午餐、教學計劃等內容的及時公示,促進教育服務的透明化,實現教育管理的扁平化;通過建立OA辦公系統手機版,實現行政辦公的靈活即時和高效;通過利用移動客戶端進行自主學習與互動研討,實現教師研訓、家長培訓、學生學習方式的新突破;通過網絡班級公告、作業發布、批改反饋、手機觀看課堂視頻等方式,滿足家長即時掌握孩子動態的個性需求,打造服務學校、家長、學生泛在的互動學習交流平臺。
(二)線下——“片區+校群”管理機制 ,呵護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新環境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種連續性體現在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當后一階段充分享受前一階段的發展成果時,兒童的成長才能更健康、更順暢。“片區+校群”管理機制,是在縱向上將全區30所中小學按照對口直升的原則分成9個區域,對口中小學組成“松散型九年一貫制片區”,促進學生個性化持續發展。
滿足學生個性化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片區+校群”管理機制,將中小學資源按照各自學生的特點進行配給,但實際上學生各年齡段的成長進度是參差不齊的,各種資源因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生的使用而被賦予活力與生長力,滿足著學生多樣的個性化需求。
豐富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情感體驗。“片區+校群”管理機制,突破傳統校園成長空間,擴大跨齡交流范疇,豐富呵護成長的情感體驗。片區管理使學生的同伴年齡范疇擴大到6歲至15歲,通過年齡的差異設計科學的混齡教育活動,促使孩子更成熟、更有責任心。
三、區域推進內生活力新樣態
區域推進新生態學習者課堂建設的研究內生品質有了新理路;在線下“片區+校群”自主管理機制與線上“互聯網+知校”資源共享平臺創建中,營造了內生動力泛在學習環境新引擎;區域新生態學習者課堂呈現美好的圖景,形成區域家門口好學校的新樣態。
(一)課堂圖景——重構學習者課堂的新生態
呵護兒童獨立人格的新生態學習者課堂,教師與學生成為共同學習者,區域在學習者課堂建設中形成了課堂上的五大突破:一是課堂理念突破。學習者的學習是在真實生活中解決真實的問題,從關注認知目標拓展到學習者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習有了厚度。二是學習環境突破。創造泛在新生態學習空間,營造多元化、個性化、生活化的學習環境,學習有了寬度。三是思維方式突破。反思的學習方式是在學習過程中去做更多批判性思考,提高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學習有了深度。四是課堂結構突破。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流程,走向支持學習者有意義學習,通過基于項目學習、基于問題學習、基于設計學習的新生態學習者課堂環境設計,把課堂拓展到真實的生活世界里,突出挑戰性學習,學習有了多維度。五是學習評價突破。運用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課堂設計觀察量表,開發新生態學習者課堂評價量表,比如“五學會”課堂觀察量表、“二經四緯”學習者課堂評價表等,提供學習者開放、自由、個性化的共享平臺,促進學習者自我反思的分享學習。
(二)“知校”圖景——拓展課堂時空新生態
“知校”包括區校(園)兩級平臺。區域平臺包括教育局和教師進修學校,校(園)平臺包括中小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局屬事業單位。平臺參與者屬性清晰,職責定位準確,可以根據功能和主題任意交流。平臺通過多主體的主動參與、多模塊的專題分享,為學生個性化成長創造了空間。
開放的優質資源,個性化學習無邊界。“知校”提供個性化和精準化的無邊界學習支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和個性化的自主選擇空間,從而實現自主學習、碎片化學習和泛在學習,使“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變為現實。平臺資源模塊以平面化、拼圖化的呈現方式提供學習內容的個性化選擇,實現內容開放、結構開放和功能開放,且所有資源免費開放。區域開發數字化教育信息資源庫,組織教師發起組建線上教研空間,提供教研活動的報名、邀請、討論、成果資源推送等服務。
開放共育空間,實現零距離個性化指導。“知校”保證了隨時隨地的互動交流,打破了家校溝通的時空界限,前所未有地拉近了區域與家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系,真正實現了家校“零距離”的共育理想。老師通過“即時通信”充分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
碎片化記錄與評價,實現個體主動成長。平臺為每個學生設立單獨空間,學生個人空間一經建立將終身保存、終身使用。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空間注冊課程,自主學習,也可以與老師、同學溝通交流。
(三)“片區+校群”圖景——拓寬課堂共享資源新生態
片區課程,銜接學生個性化發展。西崗區各片區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制訂了九年特色培養方案,在保持各自特色前提下,建立“片區+校群”學校課程開發共同體,如在區域的支持下,比特課程等創客中心進行跨學科整合已初步形成;弘揚民間藝術的傳承課堂,如片區的烙葫蘆課堂、木藝課堂、繩藝和烙畫等新生態學習者課堂的建設。
資源共享,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實施硬件資源共享。西崗區各片區中小學專科教室、活動場地等硬件資源實施共享,如中學的“數字地理教室”為小學生研究地理、天體提供了場所,小學的“動漫室”也讓中學生感受樂趣。片區內采取優秀中學教師送課到小學,編制“片區大課表”開展中小混齡教育,開設特色教師工作室實施區本課程等,實現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課堂資源共享。
創建未來已來的新生態學習者課堂已成為區域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一場真正發生在課堂“學”的革命,服務于學習者終生相伴“核心素養”提升的育人課堂,將面向更開闊的視野,期許形成大連西崗教育現代化發展獨特的風格與氣質。
參考文獻
[1]羅組兵,楊娥.“過度學習”的危害及救贖[J].全球教育展望,2013,(05).
[2]繆茜惠,馮銳.非良構問題解決教學——高效學習的有效途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14,(04):76-81.
[3]杜亞麗,陳旭遠.多維視域下的生態課堂理論訴求[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157-162.
[4]董蓓菲.小班化教育的中國模式[J].教育發展研究,2013,(18):27-30.
[5]李江源,徐冰.論“成都教育”的自主與自信[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26):12-15.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