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目元
近幾年來,中學生施暴欺凌現象日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其視頻也不時見諸媒體,其手段之殘忍、方式之多樣、傳播之快捷,令人震驚。這些欺凌和暴力事件不但造成了人身傷害,而且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管理秩序,影響深遠。那么,一向寧靜的中學校園為何頻頻發生欺凌與暴力事件呢?我們又應如何防治?下面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談談對校園欺凌防治的認識與思考。
一、校園欺凌和暴力的表現方式
中學生校園欺凌和暴力方式,一般表現為以下四種。
1.暴力型。主要包括以下三類:①打架斗毆,即青少年學生因沖動或言語不合而大打出手,多發生在男生之間,且多半和女生有關,是校園中較為普遍的暴力現象。②恃強凌弱,是指身材高大的學生或團伙仗勢欺負弱小學生。③敲詐勒索,就是輟學生或在校生威脅弱小學生并索要錢物,被欺凌者達不到其要求就會被毆打。
2.語言型。這是使用歧視、侮辱性的語言,打擊和侵犯他人的精神狀態,致使受害者喪失自尊心,引發逃避、厭學、輟學、甚至精神等問題。
3.排斥型。這是漠視或排斥對方,使對方生活在一種孤立、不受人歡迎的氛圍中,從而產生一種精神壓抑,甚至產生精神抑郁。
4.網絡型。這是指中學生針對他人的隱私,利用互聯網絡做出的傷害行為。這種行為流傳快、范圍廣,危害更大。
二、校園欺凌和暴力產生的原因
中學生之所以出現欺凌和暴力行為,原因復雜多樣,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1.個人因素。主要表現為叛逆和青春期的萌動。中學生正處于從童年到青年轉變的青春期。身體快速發育,思想上渴求獨立,對一切都不愿順從,但心智發育不成熟,易受不良環境的影響,容易叛逆。一旦交友不慎,往往導致欺凌和暴力發生。同時,青春期的萌動,使得中學生對異性交往難以做出正確處理,因早戀引發的爭風吃醋又往往導致暴力行為。
2.家庭因素。主要表現為家庭教育失當和不良的家庭氛圍。家暴環境中的孩子,長期耳濡目染,往往學習、模仿父母的行為,暴力傾向明顯;溺愛家庭則對孩子一味地遷就、百般呵護,孩子往往霸道、沖動,容易走極端,訴諸暴力;離異家庭、單親家庭、貧困家庭則會給孩子留下心靈創傷,容易形成極端性格,往往叛逆,難以管束;留守兒童由于遠離父母管控、監護、溝通不力,往往癡迷網吧、手機和網游,一旦結交社會不良青年,就會淪為欺凌者。
3.學校因素。主要表現為法制教育和關愛教育的缺失。當前的學校教育,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導,法制教育蒼白無力,學生往往法制觀念淡薄、目無法紀。現實中,對校園欺凌的懲戒大多息事寧人,起不到應有的威懾作用。另外,績效考核的量化,也使得教師對部分差生或問題學生少了一絲關愛,多了一層冷漠,往往采用孤立、譏諷、挖苦和壓服手段,甚至趕攆、迫其退學,這部分學生對學校往往逆反、對抗,甚至仇恨、報復,從而導致暴力傾向。另外,松散的學校管理也為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提供了便利條件。
4.社會因素。網絡癡迷是催生校園欺凌的主要誘因。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使中學生接觸不良信息的途徑更為便捷。網絡游戲的暴力渲染、港臺影視的黑道英雄及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會使中學生盲目崇拜和模仿,因而校園欺凌也會隨之而生。另外,對網絡游戲的癡迷也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加之校園周邊環境復雜,一些青少年學生往往經不起誘惑。當家人不能滿足其要求時,必然催生暴力威脅、敲詐勒索,甚至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三、校園欺凌問題的防治
1.對于個人而言,首先應加強自身素養,對他人寬容體諒、不斤斤計較,注意團結同學,友好相處;其次,樹立班級榮譽感,踴躍參與各種班級活動和文體活動,舒緩學習壓力,保持健康心態;再次,平時保持低調不炫耀,在樓道拐角、廁所等偏僻角落及上下學路上注意結伴而行;第四,不早戀,謹慎交友,不與社會不良青年交往,遠離不良行為,爭做一個求實、上進的好學生。第五,遭受校園欺凌和暴力時,應注意妥協、求饒等技巧,不能以暴制暴,更不能逆來順受;應及時向老師或家長求助,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
2.對于家庭而言,為了防治校園欺凌,首先家長必須注重言傳身教。平日既不溺愛孩子,也要遠離家暴,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疏導孩子潛在的不良情緒,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其次,家長應注意觀察、規范子女的行為,發現孩子有反常的跡象,諸如身體傷痕、自尊心受挫、自我傷殘等,應及時聯系學校、了解情況,適時疏導,不能簡單粗暴。再次,家長應理性對待網絡,既不嬌慣,也不放縱,盡量不為孩子佩帶手機,切斷孩子利用網絡與不良人群的聯系渠道。第四,家長應積極參加家長會、家長學校和家校通,互動、交流孩子的發展變化,密切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3.對于學校而言,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應從落實《中學生守則》和校規校紀開始,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培養學生遵規守紀的良好品德。
(1)大力營造反欺凌氛圍。通過法制視頻、主題班會、“法治進校園”、以案說法,以及邀請法制副校長作專題報告(講座)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暴力欺凌的危害性,從而起到警示作用。同時,加強對全體教師的針對性專題培訓,提高教職工的法治意識和防控水平。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不能簡單地否定,要做到積極疏導,努力轉化;同時,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和校規校紀處分,發揮教育懲戒的威懾作用。對于情節較重或多次施暴的學生,交由公安機關依法懲戒,或轉入專門學校就讀。
(2)突出關愛教育。把關愛、幫扶差生作為師德教育的專項內容。對待差生,教師要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愛,幫扶結對,積極轉化。既要和幫扶對象溝通交流,用愛心轉化,也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培養其自信,更要實行分層設標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激發孩子的進取心;同時,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異常表現,及時調查、了解其原因,防控潛在的欺凌和暴力行為。
(3)引導學生正確疏導早戀心理。加強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認清早戀可能產生的后果,樹立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方式,從而疏導早戀心理,預防可能引發的暴力傾向。
(4)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嚴把出入關,加強值班、巡查力度,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
4.對于社會而言,應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依法取締校園周邊黑網吧,加強網絡信息管控;同時,加強學生上下學期間的治安巡防力度,嚴防黑惡勢力或社會不良青年對校園的沖擊和影響。教育行政部門應盡一切努力做到教育資源的均衡,尤其是專職心理教師的配備和培訓,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總之,防治中學生校園欺凌和暴力,應堅持教育預防為主,疏導、懲戒并行,家庭、學校、社會多方協同,共同守護孩子成長的天空。只要我們人人重視、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遏制中學生校園欺凌和暴力,還校園一片真正的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