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紅明
近期,一部熱點頗多的大型棚內綜藝節目在一眾戶外綜藝節目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就是浙江衛視于2017年10月28日正式推出的黃金檔綜藝《演員的誕生》。浙江衛視近年來致力于節目創新,提高衛視競爭實力,集合大眾創意,最終打造出原創綜藝《演員的誕生》。這一綜藝節目更新了以往傳統節目的著力點,從演員的演技出發,真正將演員作為一種職業來看待,邀請眾多人氣明星和實力演技派同場競技,致力于提高中國演員的專業素質,將娛樂性、市場性、實踐性與專業性結合在一起,促進中國演員市場的良性發展。這檔質量極高的綜藝節目雖然也有瑕疵,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在中國綜藝遍地開花的盛景下,它有著很多與眾不同的革新點,促進了中國綜藝節目的多方轉向。筆者將從三方面進行論述:節目形式的轉向、節目目的的轉向和節目規劃模式的轉向。
一、 節目形式的轉向
《演員的誕生》的整體形式與傳統綜藝節目相比有很明顯的轉向特點,首先是其開發形式從向國外借鑒轉向了集合社會大眾意見進行自主研發;其次節目的內部機制趨向嚴謹細致,很多步驟緊密相扣,銜接得當。
近年來,由于娛樂市場的活躍、市民生活的繁榮,人們對于明星的要求趨向平民化,曾經位居“神壇”的明星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氣,紛紛選擇參加各類大型綜藝節目,展現自己在生活中平易近人、真實樸素的一面,這也促進了中國綜藝節目的繁榮式大發展。《中國好聲音》《極限挑戰》《爸爸去哪兒》《咱們穿越吧》《開門大吉》《為她而戰》《非誠勿擾》等各類綜藝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觀眾視野中,這些綜藝節目確實吸引了觀眾目光,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市場性;有一些節目當然也不乏知識性、思辨性,如《非正式會談》《奇葩說》等。然而,這些類型不同的節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借鑒性,它們都是在向日韓、歐美各國引進版權或借鑒創意后產生的,包容性有余,本土性不足。而《演員的誕生》的出現恰好彌補了中國綜藝節目在本土性和創新性這一方面的空白,它促進了中國綜藝節目由借鑒吸收轉向自主研發。自2014年開始,浙江衛視開始舉辦原創電視節目模式大賽,集合眾多社會精英人士對中國娛樂節目進行創新。在此基礎上,節目組邀請專業人員對這些創意進行了篩選重組,最終打造出《演員的誕生》這一大型綜藝節目。這一節目和從前的戶內談話型、戶外競技型綜藝節目均有本質不同,它從誕生的創意點到節目拍攝過程以及最后的剪輯均由中國電視節目團隊自主完成,突破了以往倡導向外國學習,甚至連攝影團隊都引進他國的拍攝模式。筆者也認為在節目開發上適當地借鑒他國經驗是有必要的,畢竟中國綜藝節目發展時間不長,缺乏實踐經驗,但一味地依靠“借鑒”而不知從借鑒中產生本國的特色節目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演員的誕生》明顯認識到了綜藝節目本土性的重要性,加快了中國綜藝節目的創新步伐。
電視節目需要一定的靈活性才能有改動的空間,但另一方面,一檔節目節奏的嚴謹和細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像《演員的誕生》這一類戶內型綜合式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也確實不負眾望,節目組對于節目機制的各類步驟把關極嚴,對參與節目的嘉賓、評審、演員的要求也很高。
這檔節目主要分為三個大環節,每個大環節又進行細致劃分——首先是邀請兩名演員進行對戰,由十名專業評審進行簡要評點,三名導師進行點評投票,每名導師50票數,然后300名觀眾進行現場投票,將票數進行疊加,評出勝負;第二個環節是勝出的一方可自由選擇一位導師以挑戰者的身份與導師進行演技PK,十名專業評審進行點名投票,每名評審手握十票,然后300名觀眾進行現場投票,將票數疊加,評出勝負;最后一個環節是勝出的演員進入后續分組賽。整個節目環節安排得井井有條。此外,節目組還專門邀請了中戲表演老師劉天池對演員們進行專業指導,這對激發演員內在潛質起到了極大作用。比如王俊凱在飾演斷臂男孩時,劉天池老師對他的感情激發和帶動都極具專業性和引導性。還有十名專業評審也都是來自中國電視傳媒的各行業精英,囊括了編劇、導演、制片人等各類職業,其評點十分細致尖銳,能夠說到要點,所謂蛇打七寸不過如此。
二、 節目目的的轉向
《演員的誕生》開場就說明本檔節目以演技為唯一視角,正如開場白所指出:在這里沒有年齡的鴻溝,沒有主角和配角的厚此薄彼,沒有明星與普通人的厚此薄彼,這里只有演員和演員的通常切磋,所有的故事,釋放情感,傳遞信念,追逐夢想。這個節目的目的是考察人們對于演員這個職業的認真程度和研究力度,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個職業,我們的社會需要促進各類藝術的繁榮以加快市場性和娛樂性的前進步伐,更需要每個人在自己的職位上盡心發光發熱,唯有每個人各司其職才能促進社會的前進,才能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貫徹到底。
因此,以演技為唯一視角的《演員的誕生》確立了明確的目的,并建立了合理而有效的觸發機制,從而促使了節目整體共同為錘煉中國演員的演技能力而努力。毫無疑問,參與這檔節目的人員,無論演員還是導師,都將從中學會更多演繹技巧,體悟更多演戲內蘊。
之前的各類綜藝節目大多目的不夠明確,雖然也有一些對自己定位準確的綜藝節目,但其目的卻太過淺薄,很多只是為了占取市場份額。當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中國綜藝節目進行市場競爭,將重點放在娛樂性質上實在無可厚非,但綜藝節目發展到一定程度是需要轉型的,需要由娛樂性轉向社會性。《世界青年說》《非正式會談》《成語大會》等節目很好地將綜藝節目引向了知識性的目的建構機制;《我是演講家》《見字如面》等節目又將中國綜藝節目引向了情感性目的;而《演員的誕生》則使中國綜藝節目轉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專業化、職業性、社會性的領域。這檔節目不再苛求收視率,有娛樂性質但并不強求,向受眾普及了一些淺層的演技知識,更重要的是它看到了當代社會演員這一職業的危機性,促進中國演員專業素養的提升。
節目第一期中章子怡對鄭爽的點評上了熱搜,引起了熱烈討論,觀眾開始意識到演員和明星的差別。演員是一個終身職業,需要人們為這個職業不停地灌注新的活力和思想,這樣中國的娛樂市場才能產生良好的大合力。而明星是一種偶像身份的代表,受到人們追捧,但這只是暫時的,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褪色,最終退出大熒幕。因此就像章子怡那句激烈的點評一樣:“她一點信念感都沒有”,每一個職業都是需要強烈的信念感支撐的,這樣才足以獲得大眾的尊敬。如今的很多“小鮮肉”“小花旦”確實都不乏顏值,但顏值只是成為演員的一個非必要充分條件,它甚至都不算一個入門檻。中國青年演員缺乏的正是那一股對于職業油然而生的信念感和敬畏感。
從最新兩期《演員的誕生》中舒暢、金晨、王俊凱等年輕演員的出色表現,可以看出,這檔節目的實踐性和社會性漸漸被凸顯出來,這些演員來參加節目的目的不再是模糊而兒戲的,他們真正抱著想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的目的來到這個舞臺。誠如現在炙手可熱的偶像王俊凱介紹自己時所說:“我是北京電影學院大一新生王俊凱。”他是以電影學院的學生身份來到這里,為的是給自己進行一場期中模擬考試,以后他也將以演員的身份活躍在中國演藝市場中。這才是一個中國演員應該有的心態,唯有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自己的職業,個體的人生才足以豐贍而秾麗,整個中國演藝市場才能獲得長足發展,中國的娛樂產業才能為大眾提供長遠而廣闊的前沿視野。
三、 節目整合模式的轉向
綜藝作為一檔電視節目,收視率和持續的關注熱度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一檔綜藝節目的娛樂性和話題性必須充足,才能占有足夠的市場份額。當代中國的很多綜藝節目都是不缺乏娛樂性的,但卻很少有節目能將娛樂性完美融入制作本身,并向節目的根本目的靠攏。很多綜藝節目在開始時創造了許多話題,后勁不足時則不走正道,它們會通過買通稿買水軍的方式制造熱鬧的假象,甚至有一些綜藝節目會利用參加明星的私人生活進行炒作,從而提高節目的熱度。顯然這樣的方法都只是暫時的,不能使節目真正成為高質量的市場化產品。《演員的誕生》則利用節目模式避免了這一困境。三位導師分別是微博段子手、有火華社社長之稱的劉燁、幽默能力十足的老牌演員宋丹丹以及有極高國際影響力的話題女強人章子怡。對于導師的選擇節目組就苦下了一番功夫,可以看出這三位導師的演技功力是絕對過關、獲得大眾認可的,其次又具有很強的話題性且各個年齡階段的粉絲基礎強大,而且劉燁和章子怡兩位導師的同學情誼也是一大看點,從這一層面就保證了節目的基本受眾人群,至少不會出現冷門的尷尬場景。再者,每一期節目請到的演員也都囊括了各個年齡階段、各個擅長領域,有人氣“花旦”鄭爽、舒暢、金晨,也有“鮮肉”明星王俊凱和任嘉倫,更不缺乏一眾戲癡翟天臨、周一圍等人,當然也有主攻國外市場的黃璐,擅長生活戲的劉蕓、陳小紜、于鳳仙等人也陸續登場。這使這檔節目的話題新鮮度得到了滿足。其次,每一個演繹片段的選擇也十分取巧,大多選取幾位導師的代表作品,如《我愛我家》《十面埋伏》《我的父親母親》等,這些作品不僅經典且貼合節目本身,可以讓演員在原作本尊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二次創作,既有利于鍛煉演員的心理抗壓能力和創造水平,又能讓導師們在回味自己作品的同時獲得新的體會;當然,還有一些片段選自一些經典的情懷之作,如張國榮、梅艷芳的《胭脂扣》,張曼玉、王祖賢的《青蛇》等。這些作品被青年演員們進行再次創作的同時也激發了觀眾的回憶和情懷,從而喚起了受眾的認同感。
如此一來,節目就可以做到在不破壞原有規劃模式的情況下,對整個機制進行簡單整合,從而促進社會性和娛樂性的融合。這種融合方式相比于以前的一些綜藝節目的市場爭奪方式顯得更為和諧而溫和,適應了中國娛樂市場良性發展的循環結構。
結語
《演員的誕生》作為一檔新研發的具有中國本土性質的綜藝節目,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其先鋒性和轉向性在目前看來是值得各大衛視學習借鑒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本檔節目的可圈可點之處,如節目形式的創新性、嚴謹性、細致性,節目目的的明確性、社會性以及節目整合模式的和諧性,這些優點都是現在的中國綜藝節目所缺乏的。因此,只有加快中國綜藝節目的自主研發以促進中國綜藝節目的長足發展,中國的娛樂市場才能為中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促進其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