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玚
摘 要:“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是指公眾人物這一特殊主體對自己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不愿他人干涉的個人私事和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的控制權。本文結合披露隱私的渠道之一“網絡媒體”與公眾人物中有代表性的“體育公眾人物”為探究點,探討網絡媒體對體育公眾人物隱私的不正當披露,并利用案例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表現形式,結合網絡媒體、公眾人物與社會現實,提出較為可行的制約辦法。
關鍵詞:網絡媒體;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隱私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3-0042-02
一、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因素分析
1.概念界定---公眾人物與體育公眾人物
“公眾人物”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廣為人知的社會成員。出于其社會形象的公眾性,其榮譽權、隱私權、名譽權等權利的保護與一般個人體是存在差異的。對公眾人物的討論中,信息可以允許有限的錯誤;出于信息公開與個人隱私保密的平衡,公眾人物的言行要經受公眾的檢驗。這種檢驗和討論,就意味著這種“公共性”使得他們不得不忍受暫時的非惡意錯誤報道。而凡事都是要有一個“度”的,公眾人物與普通人一樣都需要有一定的私人空間,雖然他們受保護的私人空間小于普通人,但作為有人格尊嚴的獨立個體,他們的隱私權的減損不能是無限的,是否將個人的私生活置于媒體的監督之下,他們是擁有選擇權的。因此,對于公眾人物的報道,應在一定的尺度之內進行把握,他們有權利選擇性的將自己的私生活置于媒體的監督之下。因此,媒體對公眾人物的報道也應恪守一定的標準, 把持一定的尺度, 否則將會引發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侵害。
“體育公眾人物”,一直以來沒有較為明確的概念,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在體育領域被大眾廣泛熟悉的社會成員。但是這個概念需要有幾方面明確的界定:第一,除職業運動員外,還有哪些屬于體育公眾人物?誠然,被廣泛熟知的、運動成績頂尖的、多次被媒體報道的、與媒介互動明顯的職業運動員固然是體育公眾人物,那諸如教練員、解說員、裁判員、體育志愿者甚至體育官員等等是否又應該被介入到體育公眾人物的范疇中?筆者認為,以裁判員為例,一個裁判的知名度、比賽的轉播率、現場觀眾人數、裁判的國際等級等各項指標都是重要的判斷依據,其他方面的公眾人物亦是如此;第二,并不是在某一時段的體育公眾人物就是永遠的體育公眾人物。運動員是有運動壽命和運動生命周期的,在結束了運動員角色后,可能會向不同的社會身份轉型,選擇繼續從事體育方面的公眾事業,如成為體育官員、體育教練、體育解說等,都是選擇繼續高調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方式;但不少選擇退役后淡出公眾視野。這個界定就是說,還是要以曝光度的“現在時”來區分和界定是否為體育公眾人物的。
2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特征、內容、限制
(1)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特征與內容。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隱私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1]。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主體是體育公眾人物,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的客體包括私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2]。他們的私人活動與他人無關,與公眾利益更無牽扯,一個人的人際網路、社會生活、交友出游、家庭生活等都包括在內。而諸如個人生理信息、家庭生活、個人號碼、財產情況、心理動態、疾病與否等都屬于個人信息范疇,非特殊情況下不得被披露。包括個人居住地、身體隱私部位、隨身物品等都屬個人領域, 也擁有不被侵犯的權利。
(2)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體育公眾人物擁有自身的隱私權,其保護范圍受新聞自由權、公共利益、公眾需求、公眾知情權等各方面的限制。獎金應透明。我國以舉國體制的形式開展對運動員的培養,由于運動員是全職進行運動訓練,故政府、國家對其的獎金獎勵成為其收入的主要部分。對于運動成績的獎金,是參加比賽所獲得的應有獎勵,也是激勵其提高成績的有效方式。其完稅情況、納稅情況等應公開可查,以避免個人所得稅等未繳納所帶來的偷稅漏稅等不良情況,公眾應對其有知情權、監督權。其作風應受監督。體育公眾人物的本質還是體育訓練和運動成績,其訓練作風、比賽作風、個人生活作風等都應受到監督。其監督渠道影視媒體,對于體育公眾人物的運動成績和比賽成績,應采取透明公開報道的形式,其公示應有流程,在網站應可查。對其運動作風監督方面應依法披露其興奮劑檢測、毒品檢測等結果,公眾有知情權了解。其私生活違法違紀行為應被曝光。體育公眾人物除日常訓練和比賽活動之外,與其他公眾人物一樣,都應有不受侵犯和干擾的私生活。然而,如若體育公眾人物不注重對私生活的約束,做出違法亂紀之行為,是應該受到曝光和譴責的。例如,2017年8月15日,天津某足球俱樂部成員張某酒后駕駛機動車與路邊6臺車輛相撞,造成7輛機動車受損,雖無人員傷亡,但仍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2013年11月,游泳運動員孫某駕車發生小型交通事故,事后查明系無照駕駛,在社會上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作為體育公眾人物,應時刻謹記其社會影響,杜絕其私生活中的違法、違紀行為。
二、侵害行為分類
私人活動、私人空間和私人信息共同構成公民的隱私權范疇。而體育公眾人物擁有公眾人物的屬性,隱私權分為私生活安寧權、隱私占有權和空間私密權三個方面。
1.對私生活安寧權的侵害
體育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安寧權包括私生活安寧保持權和私生活不受侵犯權,這兩種權益是在體育公眾人物私生活的范疇中,與公眾利益無關的情況下討論的。然而,出于商業利益和點擊率的驅使,網絡媒體曝光體育公眾人物私生活,并做出蹲點、偷拍、跟拍甚至強制采訪等有損私生活安寧權的行為又屢見不鮮。例如,《體壇淫亂私生活盤點 放蕩不羈的體育明星》一文中,曝露了很多體育公眾人物不為人知的私生活,男女體育體育公眾人物的親密照、體育公眾人物自己的私房照、偷拍的體育公眾人物的素顏照等。事實上,這些體育公眾人物在私下里的私人生活,只要無損于公眾利益和道德標準,與誰共餐、何種裝束、如何出行等行為都屬于其私人空間中的個人行為,網絡媒介無權對其進行報道和披露,應尊重其私生活安寧權。
2.對隱私占有權的侵害
隱私占有權即私生活秘密權是指體育公眾人物對其自身隱私依法占有、保密和支配的權力。除上文提及的限制之外,對其隱私權的保密權應建立在對社會沒有危害的基礎之上。一些網絡媒介利用網絡媒體的匿名性和信息傳播不受限制等特點,對體育公眾人物的隱私多有窺探,曝光其個人生活等諸多信息。如《9對體育明星的情史》《盤點明星大腕們的糖尿病史》《偷情裸照遭曝光美媒:有人想擾亂熱火軍心》《鐵證!私會小三被抓包與性感女主播過夜》。等報道就是如此。《9對體育明星的情史》中,以挖掘體育明星初戀為報道由頭,對體育公眾人物的婚戀情況進行了曝光,很多未經公開的婚戀信息等被大肆的猜測和報道,并大量配圖,將個人短信通訊等情況曝光于網絡之中,侵害了其隱私占有權。
3.對空間私密權的侵害
體育公眾人物之于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隱私領域具有不受侵害的權利。私人的空間如住所、私人行程、私人通訊和私人談話等都屬于空間私密權的范疇。在《盤點國內外頂級體育明星的千萬豪宅》的報道中,網絡媒介對中外體育明星的私人住所都進行了盤點與報道,甚至是對其內部裝修、房屋價格、防衛安保等進行了披露,除對其空間隱私權造成侵害外,更容易引起不法分子對其的窺伺覬覦,造成不良的后果。在一些網絡媒介報道中,也經常將體育公眾人物喬遷、添丁、嫁娶等私人行為進行跟拍報道。這類空間隱私的個人行為,卻被網絡媒體記者偷拍,網絡媒體用細致的方式描繪了如搬家的分工,并且由此猜及家族和家族之間的恩怨,生出了對“豪門是非多”的不切實際的討論。事實上,無論是否有家族恩怨,無論搬家是否親力親為,這與公眾利益都毫無關系,只是體育公眾人物的私人活動。但由于走入了公眾視野,使得媒體重視、受眾關注,于是這種“奪人眼球”的報道便產生了。而這種行為無疑是對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侵害。
三、侵害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原因
主觀故意。為博取眼球,一些網絡媒體不惜用低劣手段,進行披露體育公眾人物隱私的報道,以獲取某些受眾的點擊率,從而為網絡媒體的廣告收入添磚加瓦。這種行為是以侵犯體育公眾人物隱私權為代價的、不可取的行為,是傳播者主觀故意的范疇。非主觀故意但客觀構成侵權行為。雖非傳播者本意,非以經濟利益為目的,但客觀上仍造成了侵權行為,屬少數現象,對此類情況的探討是否應歸于“新聞侵害隱私權”及“是否歸屬于公眾利益”從而進行侵權抗辯是不屬于本文的討論范疇的。在這里提到此種情形也是確保研究脈絡的清晰性和研究范圍的嚴謹性。
四、結 語
我國互聯網行業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等相關法律條令,同時也應在法律法規上完善對互聯網空間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體育公眾人物只是公眾人物的一個代表,《民法通則》中關于“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概念也尚需完善的描述。此外,明晰網絡隱私權的保護范圍、明確其隱私權的保護責任體系、明辨其保護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問題,也是未來互聯網管理的一個重要責任。與此同時,網絡媒體也應加強行業自律,向著積極、和諧、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人格權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7.
[2] 李克.以案說法從書精神損害賠償案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39
[3] 胡泳.網絡討論的參與者[J].國際新聞界,2007(11).
[4] Yasser R L. Tort s and sport s : legal liability in professional andamateur at hletics. 1985 : Greenwood Press. 115.
[5] Time ,Inc. v. Johnston 448 F. 2d 378 (4t h Cir . 1971) .
[6] Virgil v. Time , Inc. 527 F. 2d 1122 (9t h Cir . 1975) .
[7] 康為民.傳媒與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10.
[8] 顧理平.新聞法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32
[9] 陳志娟.論媒體報道視野下的娛樂明星隱私權法律保護[J].警官文苑,2010(03).
[10] 楊劍峰.體育新聞娛樂化批判[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2):16-20.
[11] 孟臥杰.網絡時代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1(1).
[12] 張翠翠,林琳,胡洪泉.論新聞報道與體育名人的權力沖突[J].體育成人教育導刊,2009,25(6).
[13] Schramm, Wilbur Lang, et al. 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cation study in America: A personal memoir.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1997.
[14] Siebert, Fred Seaton.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The authoritarian, libertari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viet communist concepts of what the press should be and d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6.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