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云 崔佳穎
摘 要:農歷臘月十六是閩南地區百姓的一個重要的節日——尾牙,也是漢族的傳統民俗節日。作為閩南地區獨特的歲時風俗,尾牙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傳統習俗活動;但隨著經濟發展,尾牙逐漸適應了新的社會環境,傳統的習俗也逐漸有了新的面貌與內涵。本文介紹了尾牙的歷史、發展現狀等,從傳播學視角對尾牙這一民俗節日的傳播機制、傳播形態以及傳播功能進行解讀。
關鍵詞:傳播學;“尾牙”;傳統節日;傳播機制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3-0172-03
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節日,既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1]。閩南人在每月農歷初二和十六都會祭拜土地公,這個活動叫“做牙”。 每年第一個“做牙”為農歷二月初二,被稱作“頭牙”; 最后一個“做牙” 則是十二月十六,所以被稱作“尾牙”。
一、尾牙的歷史與現狀
(一)尾牙的由來
古代官衙朔(農歷初一)望(農歷十五)祭祀,第二天供事人員便分吃祭余的肉,叫做“衙祭肉”。在歷史發展中這種習慣逐漸傳入民間生活,店鋪商號開始在農歷初二、十六祭神,讓店里員工伙計吃祭肉。宋代開始,大批閩南人遷移到潮州。這些閩南人大部分從事手工業、農業種植以及海商等商業經營活動,使潮州發生了巨大變化。歐陽修曾描寫過:“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江濤浩渺,煙云杳靄之間?!保ā段闹壹ぴ诿捞糜洝罚5搅嗣鞔=ㄞr業的商品化、多元化趨勢較為明顯,不僅表現在糧食作物的種植生產,還表現在茶葉、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生產上。由此可見,由于明代農業的發展,農耕文明催生了出于對土地神的崇拜和感恩,加上商品經濟的盛行,人們對于財富的追求,都加深了對土地公的崇敬。因此才會形成每月兩祭的“做牙”風俗,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生意興旺,才有了每年最后一次“做牙”“尾牙”的出現。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曾描述了清代江南一帶的“做牙”風俗:“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可見“做牙”在當時并不是閩南地區特有的。筆者能查到的最早關于“做牙”的歷史是從明代就開始流行于長江流域和沿海各城鎮。“做牙”同商業活動密切關聯,在沿海地區,尤其以“通商口岸”廈門所在閩南地區特別盛行。清代乾隆年間《泉州府志》的臘月十六日就有記載道: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遍請親友,以其品物。這是筆者能找到的閩南最早的關于“尾牙”的記載。
(二)尾牙的習俗
在活動的傳播與歷史傳承過程中,尾牙逐漸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了一種民俗事象,同時又是傳播現象。“傳播民俗既然屬于民俗事象的一部分,依據人們對民俗事象的理解,我們可以把傳播民俗解釋為:以口頭、風俗、物質形式存在,以民間傳承方式流布的、具有約定俗成性特征的傳播現象”[2]。尾牙作為一種傳播民俗保存了很多特定的習俗。
1.趕工結帳
閩南地區把趕工結帳的時間定在農歷的十二月十七到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尾牙”日之后的一周。十二月二十二日也被叫做“尾期”。債主在“尾期”前要抓緊收賬,過了這個周就要等到新年以后才可以收帳了。否則,即使身為債主,也可能會被欠債者理直氣壯地拒絕。
2.供奉神明
“尾牙”當天,店家商號均要備辦豐盛的三牲粿合、五味碗等孝敬土地公,點燭焚香、燃燒金紙與放鞭炮,祈求生意興隆。在祭品當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只拔毛煮熟的雄雞——白斬雞,象征生意興隆。
古人有云“一年伙計酬杯酒,萬戶香煙謝土神”,描述的便是尾牙時節。這句詩的上闕中“杯酒”是采用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來喻指東家要辭退伙計;下闕描繪的就是家家戶戶都在祭祀土地公的壯觀情景。
3.尾牙宴
在閩南地區傳有“吃尾牙面憂憂”“尾牙無好頓”的說法,意思指的是“尾牙宴”實際上是雇主解雇員工的“鴻門宴”,因此員工參加尾牙宴時都是面露擔憂。
尾牙夜,雇主設宴款待伙計,以犒勞伙計們一年的辛勞。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要解雇誰。無意向解聘員工的老板,會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宴席,過個安穩年。
(三)尾牙的發展演變
古代商場買賣的介紹人被稱為“牙郎”,“尾牙宴”也是商人在年終向牙郎致謝的方式。由于社會的變遷、商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閩南當地從事務農工作的人口逐年降低,對土地的崇拜已經逐漸弱化,但是對于作為財神象征的土地公的崇拜還依然存在。即使沒有經商的家庭也會全家人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并且伴隨生活的物質水平不斷提高,“做牙”的檔次也水漲船高。
傳統的尾牙形式就是商家把祭祀的供品美食擺個小宴席給員工們聚餐?,F代所說的“尾牙”通常就是指企業組織的“年會”。企業在尾牙組織員工聚餐和聯誼活動,稱作“尾牙宴”。并利用這一日,對公司這一年的狀況進行總結,舉行公司內部的年終表彰大會,所以說“尾牙宴”是每個職工最期盼的公司聚會了。現在,舉辦尾牙活動已經從簡單的尾牙宴,過渡到充滿關懷的溫馨的企業文化活動。而吃潤餅、吃包子則成了尾牙宴的尾宴,只有吃完這一頓,才預示尾牙宴的結束,才預示著來年的紅火。
按照傳統,如果雇主在尾牙宴中常以白斬雞的雞頭對準某個員工,那么就暗示了在新年不打算續聘這個員工,有解聘之意。不過隨著勞資雙方有了一個較和諧的關系,因此尾牙宴時都將雞頭朝上,不再沿襲在宴席上解聘員工的習俗,以免造成勞資關系緊張。
二、傳播學視野下的尾牙
(一)尾牙的傳播機制
拉斯韋爾傳播模式中有五部分:傳播者、受眾、內容、媒介、效果[3]。
1.傳播者是指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包括個人或者組織。傳播者在傳播中掌握著傳播工具和手段,決定著信息內容的取舍,在傳播過程中發揮著主動的作用。在尾牙當日,百姓祭拜福德正神、商家行號宴請員工,兩者在尾牙活動的信息傳播中發揮主動性,是尾牙活動的主要傳播者。
2.受傳者是訊息的接受者和反應者。在尾牙的活動中,祭祀活動的收訊者是虛構的土地公神或其他屬陰類的神明;尾牙宴及尾牙晚會的收訊者是參加的人群。另一方面,節日的傳播者和受眾者,都是參加節日活動的個人或組織。
3.祭拜土地公、尾牙宴、尾牙晚會等活動都是“尾牙”這天有所寓意的傳播內容。
4.傳播媒介方面尾牙活動過程中的傳播媒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在以前,主要是個人作為傳播媒介,口耳相傳。而今,廣播、電視、電腦等電子媒介也成為了尾牙活動傳播的媒介。
5.尾牙的傳播過程中,“做牙”的行為告訴百姓應感恩神明的庇佑、定時供奉,學會遵從為善施仁的社會規范。同時,通過聚餐平等共食,又能加強團結;可以作為大家共同努力的經歷的紀念,并提供實質性的慰勞。“尾牙”的祭祀對象是掌管土地的福德正神,它寓意著人們本身所生活和依賴的這片土地,就是生活美滿的根源。
(二)尾牙的傳播形態
1.儀式性傳播形態
傳播符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既是傳播的載體也是傳播的客體。在尾牙中,尾牙的儀式性傳播的符號與象征主要有下面這些內容。時間符號系統:農歷十二月十六;儀式符號系統:祭祀土地公活動,尾牙宴、尾牙晚會;飲食符號系統:刈包、潤餅等以求來年家庭富裕潤澤。
儀式性傳播具有傳播的特質,傳播的信息包含了儀式的象征性符號意義以及參與主體的精神信仰。信息借著作為溝通象征意義與參與主體精神信仰的紐帶的儀式,得到共享,形成廣泛有效的互動。尾牙宴不僅溝通了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系,還使員工與商家之間有了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情感的溝通獲得了互相認同。共同的情感促使他們在群體內尋找歸屬感,歸屬感增加了他們之間交流的機會和欲望。通過信息共享,參與者得到滿足,徹底融入群體儀式性傳播中并虔誠地成為其中一員。這種行為驅使他們觀點認同、認知一致,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對儀式中的身份認同進一步維護了群體的權威,有效地維護群體利益。儀式傳播既能規范參與主體的行為,還可以維系人們的情感和社會關系。同時也是對員工引導教化的重要方式。所以儀式性傳播形態在橫向上是空間的文化流布,縱向上是文化的傳承,從根本上形成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秩序的維系。
2.現代表演性傳播形態
當代文化背景下的尾牙,祭祀的功能已經漸漸轉化成為儀式功能。更多保留的是商家宴請員工的宴會形式,保留了年終工作總結與人事安排的傳統。也添加了尾牙年會晚會,通過員工獻藝等形式讓公司的人事關系更融洽。
民俗文化在現代商業模式下如果不遵循保護民俗文化的前提,那么純粹的商業性表演活動是無法發展下去的。不過年會表演形態對民俗具有雙重的影響。例如,廣告作為現代傳播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傳統節日的影響和作用也日趨顯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尾牙的社會意義比重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尾牙宴”來顯示公司的財大氣粗,年會的表現也會影響當日公司的股價和成交量。不少公司仍主張勤儉、熱鬧、不浪費的年會原則。所以尾牙當天的廣告大量產生在飲食酒店行業,使尾牙宴內容已演化為一般娛樂性質,減弱其節序意義,使商業化。
(1)積極性。民俗文化在歷史的傳承發展中,會不斷淘汰掉一些不適應當代社會的民俗現象。而尾牙在逐漸轉化為文化娛樂性質的年會表演活動的同時,雖然淘汰了祭祀的功能,但也提高了公司員工參與公司活動的積極性,增強了員工與公司的粘合度。
(2)消極性。尾牙的年會表演形態退化了其原生的祭祀儀式和信仰功能,僅保留它的娛樂性和儀式性。這不僅破壞了傳統民俗文化所傳達的價值內涵,還使傳統民俗節日尾牙與原有的文化內涵產生斷層,成為了商業經濟下的形式空殼、娛樂工具。
(三)尾牙的傳播特征
1.儀式性
祭拜土地公,既是宗教活動,其背面就含有神道設教的暗示:人們取得的成就不僅是個人的努力,同時也有賞善罰惡的神靈的默默監視和扶助。所以,人們應該保持對神明時刻的敬畏之心和感激之心,并長期定時對其進行供奉。
2.規范性
尾牙在歷史進程中有了約定俗成的傳播程式。尾牙宴的規定和要求:“尾牙”宴的菜品一般有十二道,活動于第二道菜開始,抽獎是重頭戲。獎品各式各樣,以紅包為主。一般先抽三等獎,稱作安慰獎,有的公司安慰獎會關照到所有員工,使之不致空手而歸。
3.社會性
尾牙的傳播活動已經成為社會普遍認同和開展的活動。福建和臺灣及浙江廣東等地較流行做尾牙,越來越多不同地區的企業也開始流行做尾牙,也就是所謂的年會。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規范不同,但尾牙宴犒勞員工及傳播企業文化是基本主題。
4.習俗性
按照傳統,百姓燒土地公金祭拜福德正神,這一習俗流傳久遠,到現在依然是尾牙日的主要內容。
(四)尾牙的傳播功能
尾牙是民間長久以來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作為民間信仰表現的一部分,這種民俗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祭祀、娛樂和關系調控功能。
1.祭祀功能
土地是人們生存的根本條件,受到相當的重視。百姓相信有權力很大的神靈掌管著土地[4],與人們的生存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起初人們認為土地神是操縱并守護著房屋環境的吉兇,并且能為商家招來更多顧客,是經商者的守護神,因此崇拜信奉土地神,認為應該長期去供奉和祭拜它。多數經商者,本著寧可信其有不愿信其無,畢竟只須花費很少的成本購買供品,祭祀后的供品又可以請員工飽餐一頓,聯絡感情,是很劃算的一筆賬。
一般店鋪前沒有土地公廟,但商家們會直接在店鋪門口擺桌、備好供品、焚香祭拜。他們堅信只要信心虔誠,土地神同樣會在他們店鋪的土地下面出現顯靈。這些活動不僅是為了酬謝土地神靈的庇佑扶助,還祈求保佑他們日后的生意興隆。
2.娛樂功能
尾牙是閩南人尤其是商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早期,祭祀都帶有“娛神”的性質,他們是在祭神,為神靈擺各種供品,不僅是民眾寄托期望傳達信息的娛神活動。祭祀結束后宴請員工,并用游戲(轉雞頭等)來決定員工的去留問題,又有一種“娛人”的性質。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人類對社會生活和環境的控制力增強,能夠運用科學解釋很多所謂的“自然之謎”,這使得民俗文化信仰開始有所衰落,因此民間祭祀中“娛神”性質開始削弱,“娛人”性質開始增強[4]。尾牙演變為表演(“娛人”)性質的年會,正是發生了從“娛神”到“娛人”的轉化。
3.關系調控功能
英國著名藝術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曾說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組織的虛擬化,沒有共同目標的企業,員工只會把“自己的目標”放在第一位。因此,沒有共同目標對于企業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尾牙對于共同目標的構建有著重要意義,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舉辦“尾牙”活動的重要性,不再把尾牙看成傳統儀式,而是現代組織團隊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在觥籌交錯、酒足飯飽之際,同事之間既增進友誼,員工們也增加了對公司的歸屬感。尾牙年會在展現公司的團結性和凝聚力方面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可以說是公司精神文化和內在的體現。
三、結 語
尾牙作為一個傳統民俗在它被商業化社會侵蝕盡它的文化內涵之前,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關注與保護,雖然尾牙以新的面目“年會”的形式在整個中國地區流行起來,但是已經弱化掉了它原本所代表的儀式與民俗特征,我們在進行民俗節日宣傳的同時也要注重保留其傳統內涵。
參考文獻:
[1] 陳耕.頭牙、尾牙新探[C].福建省民俗學會學術研討會,1991.
[2] 楊立川.傳播習俗學論綱[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 馬嵐.傳播學視角下的寶雞血社火研究[D].西北大學,2014.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