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曉婷
教學是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需要未雨綢繆,也就是提前預設。一個完整有效的教學預設,得顧及目的、任務、師生以及時間和環境。教學預設是上課行為的起點和方向盤,它為參與整個活動的有關主體去定方向、目標以及行動路徑,甚至相關的影響要素,以利于活動順利開展、高效結束。因此,教學預設是上課的前提和基礎。
《學會與人合作》是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第四課第二框的內容,本框在學生認識到合作的價值基礎上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為了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真正讓合作之花香飄校園,在備課時筆者預設了三個新課導入方案。
方案(一),溫故探新。師:我們了解了合作的含義和價值,其實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小到一枚縫衣針,大到一輛公交汽車,可以說無一能離開人與人之間的密切合作。在這個世界上,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一個人無法解決生活中所有的問題,學會與人合作,你所有的努力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樣才能學會合作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學會與人合作》(切入課題)。
方案(二),故事引領。多媒體展示:一只猴子和一頭梅花鹿,因吹噓各自的本領大而爭執不休,只好請大象裁決。大象出題測試,河對岸有一樹蜜桃,誰先摘到桃子,誰的本領就大。在大象發令之后,樂音驟響,它倆爭相飛奔,到了河邊,梅花鹿搶先渡河,跑到樹下。但由于樹高夠不著桃子,急得團團轉。而猴子呢?也因不會游水,被河隔住而“束手無策”。它倆都只能是望“果”興嘆了。最后,猴子抓耳撓腮,想起了主意……
師:猴子會想出一個什么兩全其美的辦法摘桃子呢?
生:討論后交流發言。
師:順勢引導,切入課題。
方案(三),游戲活動“夾球運動”。游戲規則:兩兩背對背,主持人將乒乓球放入兩人背中間,側身前進。從教室的后端將球運到前面的講臺處,途中乒乓球不能掉落,如果掉落必須從起點重新出發,哪個組先到達終點,哪個組獲勝。
新課程提出“生成性”教學觀,要求從師生生命的高度和用動態的觀點來看待教學,注重教學的生成。教學本身就是創造性很強的科學活動和藝術行為,一些因素,尤其是具體的情景是難以預見的,因而會產生一些生成性問題。在以往的教學中,前兩個方案我曾多次嘗試,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總覺得缺失了一些人文關懷和創造靈性。所以一直很想嘗試方案(三),這天中午,校門口偶遇買核桃返校的楊老師,他送我一大把的核桃,看著掌心滿滿大大的核桃,我有了主意。一踏入三(8)教室,我就宣布:今天想請同學們幫忙運送一位“客人”。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有的學生在期待著“客人”的出現,有的學生在思考怎么運送,有幾個學生主動要求參與活動。我從中選了六名學生組成三組,讓他們兩兩背對背,將兩枚核桃放在背中間(課堂里爆發出一陣開心快樂的笑聲,原來“客人”是核桃),接著告知游戲規則,但沒有對運送的方法進行任何提示和指導。活動中有的學生主動排課桌為選手讓道,有的學生在為選手積極地出謀劃策,還有中間的一部分學生主動為選手鼓掌加油。游戲結束后,我沒有按原先的預設去采訪第一名,而是選擇了一名座位上的學生讓他談談這個活動出彩在哪里,這個學生說“第一名”這組同學有合作意識,而且巧用合作方法:像“小螃蟹”那樣將對方手臂緊緊地鉤住,防止了核桃的掉落。對他的仔細觀察筆者給予了肯定,準備借機切入主題。就在此時有個女生把手舉起來了:“老師,我剛才注意到最后一組同學也采用“螃蟹”式,為什么他們得了最后一名?”(其實,這個細節活動中筆者也注意到了)
“是呀,那你能不能現場采訪一下他們呢?”我說。(把話語權給了學生)“老師,核桃的一端有棱角,剛才比賽時我感覺到有尖角的那端頂在王嚴同學的背上,所以我沒有緊緊地貼著,只好放慢前進的速度。”多么真實、質樸的情感流露,教室里響起了雷鳴的掌聲。換了道具的“運球游戲”給了師生意外的收獲。
課堂生成能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有效的生成少不了精心的預設,精心預設可以為教學生成“保駕護航”。如果沒有精心的預設,核桃還是核桃,學生再活躍,課堂再熱鬧,也掩蓋不住教學的蒼白,好看不中用。因此教學中不但要強調動態生成,更要精心做好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