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花
摘 要:為了有效對小麥條銹病進行預防,以減少該病害對小麥帶來的不利影響,本文主要從小麥條銹病的發病癥狀與傳播途徑、發病條件出發,深入研究條銹病的發生,并提出選擇抗病品種與合理布局,同時采取科學的栽培技術,結合藥物和預測等措施,綜合預防小麥條銹病的發生,以提高小麥綜合產量和品質。
關鍵詞:小麥條銹病;發生;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43
前言
小麥是我國最重要且種植范圍最廣的農作物之一,小麥的產量與品質提高,對滿足我國居民糧食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小麥種植當中,會有很多因素影響小麥實際的品質和產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小麥條銹病。因此,在小麥實際種植過程中,要加強注意小麥條銹病的發病癥狀和傳播條件,并以此為基礎采取有效措施對小麥條銹病進行有效預防,促使小麥種植更有保障。
1 小麥條銹病的發生
1.1 發病癥狀
小麥如果發生條銹病,在葉片上表現居多,再者就是莖稈和葉鞘上也會有表現特征,有時候病癥也會出現在麥芒、穗部以及穎殼上面。如果在小麥苗期染上了條銹病,在幼苗其葉片上會有鮮黃色的夏孢子堆出現,并且呈現出輪狀且多層形式排列。小麥成株在葉片染病的初期,葉片上會出現小長條形狀的夏孢子堆,呈現出橢圓形且顏色為鮮黃色,成行的進行排列,呈現出和葉脈相平衡的趨勢,排列線不是連續的實線而是虛線狀態,在發病后期其表皮會出現破裂,會有繡被色的粉狀物出現;在小麥接近成熟的時候,在葉鞘上會有黑褐色的夏孢子堆出現,呈現出卵圓形或者是圓形,同時會有鮮黃色的粉末散出來,這就是夏孢子。在小麥成長后期,局部會有黑色的冬孢子堆出現,形狀呈現出較短的線狀,不飽滿處于扁平狀態,一般情況下都是多個融合在一起,同時會在表皮內部進行埋伏,到了成熟期也不會出現開裂情況,與小麥稈銹病要進行有效區別。
在田間如果小麥在苗期發生條銹病,如果發病較為嚴重的話,其癥狀常常會和葉銹病出現混淆,不容易進行有效鑒別。小麥葉銹病其夏孢子堆一般呈現出比較大的近圓形,并且呈現出沒有規律性的散生,其發病部位主要是在葉面上,在成熟的時候表皮會開裂一圈,跟條銹病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果通過癥狀難以進行有效判斷的時候,要通過實驗進行區別,具體就是將葉銹病和條銹病相對性的夏孢子置于不同的2個載玻片上面,進而向不同的孢子上滴上一滴濃鹽酸,之后進行鏡檢,在顯微鏡下,葉銹病相應的原生質會在孢子中心部位進行收縮并最終形成一個較大的團,條銹病相應的原生質則在收縮過程中形成多個較小的團。
1.2 傳播途徑與發病條件
小麥條銹病的病菌能夠在小麥上通過夏孢子實現整個小麥生長周期的一個循環侵染,實際在侵染過程中,會經歷過越夏,進而對秋苗進行浸染,之后越冬,最后到夏季實現流行這4個循環環節。一般情況下,我國西北等地區小麥的條銹病菌會在夏季相對最熱月份其均溫低于20℃相應地區實現越冬。其中秋季越夏條銹病病菌其菌源會隨著氣流的流動,傳播到我國的冬麥區,在到達冬麥區后遇到溫度以及濕度條件都相對適宜的區域后,就會對當地動脈秋苗進行侵染,針對染病的秋苗,大多會在冬小麥播種之后大約30d開始發病,秋苗實際發病時間早晚以及相對差異和小麥具體播種時期早晚有關系,也和與菌源實際距離有關系,如果小麥和越夏菌源距離較近,并且播種時期較早,那么就可能導致發病較為嚴重。如果當地的平均氣溫下降到1~2℃的時候,條銹病就可以進行越冬;如果當地平均氣溫下降低比-7℃還要低的時候,就不能進行越冬;如果氣溫下降要大于或等于-7℃的時候,條銹病病菌就能夠以菌絲的狀態存在于染病葉子里面進行越冬,到了春季此處就會成為重要的菌源區域,對當地或者鄰近地區的小麥種植區產生重要影響,導致條銹病病菌在該區域進行春季流行。在第2年小麥進入返青期后,病葉當中的越冬病菌其菌絲就會復蘇并擴展,等到旬均氣溫達到5℃的時候,病癥就會呈現出來并開始產出孢子,在遇到結露或者春雨的時候,條銹病病害就會迅速進行蔓延和擴展,造成春季流行,此時期則成為主要的為害期。在存在較大面積的感病品種基礎上,導致流行發生的2個重大條件就是春季降雨和越冬菌量。如果當地出現長期無降雨或者無露相應干旱的情況,此時病害一般就會中斷。當早春期間存在長時間的低溫延續,并且又有春雨,相應條件具備之后就會導致病害發病較為嚴重[1]。
2 小麥條銹病的預防措施
2.1 優選抗病品種并合理布局
要實現在小麥種植當中可以對條銹病進行良好的預防,要注意的就是要優先選擇良好的抗病品種,并結合當地條銹病菌實際流行的規律,同時注意銹菌小種群體消長和抗銹品種在組合方面產生的變化相互之間存在的一定限制關系,以此為基礎來合理規劃和布局小麥品種,并有效創造積極的有利環境和條件,能讓抗病品種可以實現較好的多元化發展,促使相應品種能夠良好的保持自身抗銹性能。針對此,相應農業技術部門要合理的引導當地種植戶,幫助小麥種植戶科學用種,并確保在不同生態條件下合理布局小麥品種,打破單一的品種限制,全面提高小麥品種綜合抗病性能,進而有效延長小麥品種相應的使用年限。當地小麥種植相關部門要積極引進新品種,并進行示范種植,同時要注意繁殖和加強推廣,特別是在條銹病發病相對比較嚴重的年份,其中哪些品種表現依然良好,要加強篩選力度,積極進行繁殖,確保其盡早全面投入種植和生產當中,促使有效預防小麥條銹病[2]。
2.2 應用科學栽培技術
實踐證明,通過科學栽培技術的應用,可以顯著提高小麥植株實際抗病能力,對條銹病有效預防。在種植過程中,首先要注意對種植時間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如果小麥在10月的上旬實現播種,那么在春前小麥就很容易發病,如果小麥在10月中下旬實現播種,那么小麥就不會輕易發病,即便發病也會使實際發病時間向后推遲,所以,在進行小麥種植的時候,可以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延遲播種時間。在選擇播種時間后,要注意進行合理的施肥,通過種植實踐,發現如果小麥種植過程中施用了較多的氮肥,那么小麥就比較容易發生較嚴重的條銹病,因此,要在實際種植當中合理進行氮肥的使用,注意不要過量施氮肥,同時要及早施加追肥,促使有機肥的用量有效增加,且有效避免過量的施用氮肥。與此同時,在小麥種植過程中,要合理進行密植,并積極的進行壯苗培育,針對兩季田塊要深溝高廂,為了有效防止條銹病發生,要及時的將積水進行排除。
2.3 采取藥物預防
要實現有效預防小麥條銹病,在小麥種植過程中要合理的采取藥物預防。在小麥播種之前,要采取適當的藥物和方式處理小麥種子,以提高小麥種子的抗病性。在小麥種植當中,要按照小麥以往實際發病規律進行提前的預防治療,將針對性的藥物進行合理噴灑,及時預防條銹病實際發生。如果條銹病已經發生,要及時在發病之后進行合理的治療,適當增加藥物用量,以免條銹病病害繼續蔓延,在藥物預防和防治的同時要注意結合生物預防和物理預防同步進行,促使更有效的增強預防效果[3]。
3 結束語
小麥條銹病是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種植戶和當地農業部門要加強重視。在小麥實際種植過程中,要根據小麥條銹病實際發病癥狀和傳播條件與規律,優選抗病性較強的品種進行合理的布局種植,并采用科學的栽培技術,結合藥物進行綜合的預防,提高小麥品質與產量。
參考文獻
[1]張聯大.隴西縣小麥條銹病春季流行規律觀察研究初報[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5):65.
[2]劉誠,熊萬丹,付蜀智.基于相空間重構和支持向量機的小麥條銹病預測方法[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
53(2):77.
[3]彭昌家,白體坤,馮禮斌,等.250g/L丙環唑EC防治小麥條銹病和白粉病的效果探討[J].農學學報,2016,6(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