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機農業是在農作物種植、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過程中按照農業生產原則應遵循的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養業二者的平衡,采用一系列農業技術以維持和穩定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伴隨著“左權縣生態旅游示范縣”的創建,如何發展“有機”產業,將左權縣的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迅速轉化成經濟發展勝勢,轉化成脫貧攻堅扶貧舉措,是左權縣面臨的重大工作。為準確把握全縣“有機”產業發展現狀,提升左權縣有機產品的品牌建設,近期對“有機”產業進行了調研。
關鍵詞:條件;現狀;思路;對策和措施
中圖分類號:S3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76
1 發展現狀
全縣發展有機農產品基地面積17.3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64%。其中,有機雜糧基地4hm2,有機蓮藕基地0.6hm2,有機茶葉基地1.03hm2,有機核桃基地7.6hm2,有機葡萄基地1.05hm2,有機糯玉米基地3hm2。2017年全縣“有機”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有機農產品實現總產值65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4.6%?,F已認證有機產業企業7家,種植業6家,養殖業1家,分別為麻田順康天然農產品有限公司、馨源豐商貿有限公司、左權縣龍鑫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雙安蓮藕聯合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鱻淼葡萄開發專業合作社、左權縣豐和園糯玉米農民專業合作社、左權縣桐峪鎮順隆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麻田順康天然農產品有限公司和馨源豐商貿有限公司為重點有機產業龍頭企業。有機認證農產品32個,分別是:核桃、核桃仁、核桃油、沙棘、桑葉茶、綠豆等。經調查發現有機產品的價格是普通產品價格的十幾倍。以有機雞蛋為例:普通雞蛋10元/kg左右,而有機雞蛋是30元/kg左右,有機市場的利潤空間很大。這樣對增加農民的收入意義非常大。
2 全縣“有機”產業發展思路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特色為發展方向,以富民強縣為總體目標;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圍繞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按照“橫抓基地、區域推進;縱抓龍頭、產業延伸;科技引導、政策推動”的發展要求,科學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不斷培植“有機農產品”基地,著力發展左權縣優勢主導產業,努力把左權建設成為極具影響力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
2.1 挖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做大做強左權縣核桃、雜糧、花椒、柿餅、連翹、畜禽6大特色產業,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產業、擁有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品牌的專業化生產區。
2.2 摸清底細,加大扶持、宣傳
摸清2張底牌:有機農業的市場供給需求和農業自然資源數量。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有機農業的市場調查,根據市場的需求整合農業資源,進而優化和對有機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做好2個支撐:科技支撐和資金支撐。繼續借助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晉中學院、山西農科院等大專院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建立有機農產品生產及加工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出臺扶持有機農產品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強化品牌認證,促進有機農業的規?;l展、標準化種植、市場化運作。通過資金整合,加大向有機農業傾斜力度。對那些市場前景廣闊、科技含量高、區域帶動力大的有機食品開發項目和加工龍頭企業的信貸扶持要加大。設立有機循環農業專項基金,主要用于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加工龍頭企業的科技開發、技術培訓、品牌打造、認證費用補貼等。繼續鼓勵和扶持有機農業投資公司的經營模式;搭建一個平臺:農業信息銷售平臺。通過設立專柜、電子商務等方式,進行網絡營銷。再一通過廣播、報刊和互聯網等宣傳途徑,“走出去、領進來”,全方位宣傳左權有機農產品,拓展專業流通平臺和貿易渠道,進一步提高左權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產品知名度,加強“左權有機農產品”品牌的包裝和培育,使“有機”成為左權縣農產品的銷售亮點。
2.3 完善保障機制
加大對有機農業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力度,形成技術人才引進培育保障體系。依托與省內、外各大院校的合作,加大對農民進行有機農業培訓的力度,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和業務素質,同時招收相關農業專業方面的大學生,充實到左權縣有機農產品生產區域建設隊伍中來。
2.4 加強產業融合和開發
充分發揮產業互補優勢,實現第一產(農林牧漁)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有效融合。左權縣作為“中國核桃之鄉”、“山西省一縣一業基地縣”,在大力推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立足縣域自然資源優勢,發展新型旅游業,把有機農業的科普、示范、展示和休閑功能納入其中,以左權縣發展權與陸游、生態旅游為契機,有效延伸有機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空間,豐富旅游產品,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將發展“有機農業”作為左權縣現代農業發展“破題”關鍵,扎扎實實地把左權縣有機農業整體向前推進,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3 “有機”產業發展對策和措施
調查表明:全縣“有機”農業產業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對“有機農產品”認識不到位、組織化程度不高、宣傳力度不夠、政策傾斜力度不大、周轉資金嚴重缺乏、產品銷路難、農業標準化建設不規范等實際問題。鑒于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和措施。
3.1 成立領導組,加強能力建設
以執行體系、保障體系和支撐體系為核心是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和必要保證。因此要盡快建立涵蓋環保、農林、工業、質監、商貿等部門的左權縣有機產品發展領導小組,并設立辦公室。負責對全縣有機產品產業進行協調領導、統一規劃布局、監督、管理。本著“發展、促進、監督”的原則為有機產業服務。
3.2 立足資源優勢,搞好發展規劃
挖掘和整合農業自然優勢資源,根據10個鄉鎮不同的地域特點、自然條件、氣候特性,進行集中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大力培育適合本地生產的品牌,聯合打造一批左權有機農產品知名品牌。
3.3 扶持龍頭企業,發揮帶動機制
精心培植“有機”龍頭載體,發揮企業+農戶為形式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僅有效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而且推動了傳統農業向規?;?、特色化、集約化發展。成立有機農業專業協會,打破想、村兩級行政界限,將位于不同行政村的同一品種的基地整合起來,按一個生產單元申報有機產品生產基地,統一有機生產標準、技術管理、市場價格、統一提供生產物資,以規模求質量,以質量求效益,克服基地分散、規模小、成本高等不足。
3.4 提升品牌創建,建立誠信質量制度
品牌是產品的品質、特征、造型的凝結。好的品牌能使產品收益增加。例如過去小雜糧雖然品質優,營養豐富,但包裝差、精品少,商家關注度不高,實際經驗表明,發展品牌農業不僅能夠滿足不斷升級的消費者需求、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不僅能提升產品質量,而且能夠幫助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生產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并特別提到要用品牌建設來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就為發展品牌農業指出了方向,要大力發展人人心中皆有,但人人手中皆無的特色產業。打造出左權獨有的品牌,這是左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脫貧和加快農業生產建設的一個迫切任務。
3.5 加大政府支持,完善發展機制
建立有特色的區域品牌產地市場,積極探索建立了電商助力扶貧“三方聯動”形式,使電商企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三方共贏為有機產品品牌構建完善的信息網絡和物流體系,及產品推廣和銷售服務平臺。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扶持優質有機產品基地建設,放寬金融信貸政策。
作者簡介:車向紅(1970-),女,本科,經濟學專業,高級農經師(副高),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