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歡歡
摘要:社會保障的落實是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本文對當下我國的社會保障現狀進行分析,得出我國社會保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城鎮與農村的差距十分明顯的結論,其中差異主要體現在保障的種類與范圍、保障水平、籌資方式與管理體系等方面,針對城鄉差異,從社會保障制度、資金投入與來源、管理體系以及立法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城鄉差異
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以社會救助與福利為目的所設立的包括醫療、養老及最低生活保障在內的政策體系,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并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自“十一五”社會保障體系基本確立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漸趨于完善,保障范圍與種類增加,保障水平升高,對人民的生活起到極大的幫助。但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出現了城鄉二元結構,差異明顯。本文主要對現下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進行分析,為提升城鄉整體社會保障水平提供借鑒。
一、我國社會保障現狀
近年來,在政府工作的大力推進下,我國的社會保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第一,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保障種類增加,覆蓋范圍擴大。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包括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五個方面,保障范圍較為全面,能夠很好的保障居民的生活。第二,保障人數增加。到2016年,城鎮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37929.7萬人,比2015年增加7.26%;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18088.8萬人,上漲了4.41%;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74391.6萬人,增加了11.73%;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為21889.3萬人,增加了2.13%;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為18451萬人,比2015年增加3.83%。第三,資金規模增大,保障水平提升。據統計2016年我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達到53562.7億元,比2015年增加了16.41%,社會保險基金支出達到46888.4億元,比2015年增加了20.26%,社會基金的收入和支出的增加很快,說明我國社會保障的資金規模擴大。
盡管我國的社會保障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是與國外許多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十分明顯。且就國內來說,城鎮和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差距非常大,發展極為不均衡,二元結構明顯,這對農村地區的居民造成極大影響,拉大了城鄉差距,也不利于城鄉均衡發展。
二、城鄉社會保障差異
(一)保障種類與范圍差異大
城鎮在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方面的社會保障已經基本落實,此外還有住房公積金等其他保障,保障的種類十分全面,但是許多農村還處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行階段,許多保障還沒有開始實行,尤其是關于失業和工傷的保險。與城鎮相比,農村不僅社會保障種類少范圍小,而且在落實方面速度慢效率不高,擴大了城鄉差距。
(二)保障水平差異大
在政府保障的財政投入方面,城鎮遠大于農村。據統計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784.32元,而城鎮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達到7010.26元,是農村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的9.9倍,兩者相差了6225.94元。城鄉政府轉移性收入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對于城鎮和農村的社會保障的支持程度,政府對城鎮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遠遠大于農村。
(三)籌資方式差異大
城鎮和鄉村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以養老保險為例,城鎮的養老保險資金一般是由用人單位、政府和個人共同承擔的,其中用人單位提供的資金占據極大比例,此外政府也會提供一大部分,城鎮居民只需要承擔很小的一部分即可。而農村的養老保險資金是由個人和政府共同承擔的,其中政府只補助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費用需要農民自己承擔。就最低生活保障來看,盡管城鄉的保障資金大部分都是有政府提供的,但是在金額上扔就存在著較大差距。
(四)管理體系存在差異
城鎮的社會保障制度管理體系與農村相比要更為完善、成熟。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推行時間比農村早,發展速度也快于農村,有用高效管理團隊與人才,目前已經建成了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機構,再加上近年來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城鎮居民社會保障信息的管理更加全面、便捷。而農村的社會保障管理能力很弱,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往往是由多個機構進行共同管理的,管理分散且缺少統籌機構進行集中管理,而且各機構之間的協調與分工不明確,導致管理效率低下,社會保障水平不高。
三、對策建議
(一)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
首先,要增加農村地區的保障種類。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與城市相比種類很少,且大多集中在養老和醫療方面,政府應該多加關注農村的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從農村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設立專門的保障種類。如針對農村地區不具有勞動能力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提供相應的最低生活保障或針對農村的勞動力提供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失業保險等。其次,要完善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的信息系統。通過通聯網與大數據平臺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信息系統,政府可以對地區的社會保障情況以及農民生活狀況有具體的了解,加強對地區的社會保障的管理與完善,居民也可以通過系統對社會保障的即時信息和資訊有具體的了解,加強對自身利益的保障。最后,要建立統一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目前城鎮和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保障原則上的差異,造成了城鄉的不公平,進一步加大了城鄉差距。所以要在城鎮和農村實行相同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城鄉參保人員的參保范圍、水平等處于相同水準,實現城鄉統籌管理與發展。
(二)加大對農村地區的保障資金投入并優化資金來源
農村地區的居民社會保障收入與城市居民相比在很大差異,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對農村地區資金投入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地區資金來源單一并主要由政府承擔所致。目前政府對社會保障承擔的責任較大,財政負擔較重,所以應該從拓寬并優化資金渠道的角度來考慮,即在政府加大對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并努力提升到城市水平的同時,加大社會資金的注入以及農民自主資金的投入。首先,政府可以與金融機構合作建立專門的社會融資機構或平臺,如基金會等,通過專門的機構和平臺向社會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其次,可以提高個人參保費用的繳納比例,這就要求提升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政府可以帶動并鼓勵當地鄉鎮企業和農民自主創收的發展,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從而實現社會保障資金的多渠道籌集。
(三)完善地區社會保障管理體系
農村地區分散的社會保障管理體系是造成與城市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地區政府應該集中建立一個統籌管理的社會保障機構,負責管理整個地區社會保障的設立和完善,以及對其他執行機構的管理。同時,可以分設專門的社會保障落實機構或交于其他機構代為管理,如專門負責養老保險的費用收繳、補償發放與賬戶管理等的機構。層次化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體系不僅分工明確,可以加快當地社會保障的實行速度與落實,而且有利于統籌管理,加強對地區保障情況的了解,有利于更好的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此外,?可以引進專門人才進行管理,提升社會保障制度的整體管理水平。
(四)完善社會保障的相關立法
目前農村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是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落實不到位,這種情況在城鎮業時有發生。且目前我國社會保障的相關立法很不全面,所以政府應該完善相關立法,使社會保障的實施有法可依,更加標準化與規范化,并加強對社會保障的管理,保證社會保障的實施落到實處。同時,立法的完善應該主要針對在執行中難以落實的部分以及政府和相關機構的監管難以達到的地方,使立法與機構相互補充共同監督整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運行。
參考文獻:
[1]安宏博.我國社會保障體制城鄉差異化原因分析[J].商,2015(46):43+19.
[2]史春澤.淺析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及對策[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11):98.
[3]杜凌坤.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差異及統籌改革[D].廈門大學,2009.
[4]張新生.我國二元經濟與健全社會保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