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會 婁焱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學生人格
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身份是被教育者,但其擁有獨立的人格,必須受到尊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踐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首先應肯定并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關系,這有助于營建造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彼此信任的氛圍。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須將每個學生視為充滿活力、蘊含巨大潛能及獨立人格的個體。學生有自己的思想、豐富的情感,渴望得到尊重。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學生人格,尊重他們追求進步、渴望成功及被肯定的權利,尊重他們所取得的每一點小成績和小進步,用發展的眼光對待他們。從一定意義上講,只有切實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施加正確引導,幫助他們完成從個性向社會共性的順利過渡,才能使廣大高校學生不斷積累起步入社會之后必須具備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
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廣大學生的內在心理訴求予以高度關注,以其心理需求為依據,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設計,因勢利導,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大學生更加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實現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斷提升,實現價值取向的趨利化。除此之外,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還應關注學生利益,將學生真正關心的、真正需要的東西作為工作重點來抓,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盡全力予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真正贏取學生的信賴,達到教育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尊重學生個體性差異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人,個體差異不可避免,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整體性教育,另一方面,還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在工作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和分析,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潛能開發,確保大學生個性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積極營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展示自我、表達個性,突出高校思政工作的針對性。
四、思政工作也要有評估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好壞之分,也有其自身的衡量標準。實際上,采用何種指標來對思政工作進行評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思政工作的發展趨勢。誠然,思政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同時也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發展的本質規律,從而使人更好地融入社會,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但是,采用何種標準來對思政工作的開展進行評估呢?又如何將“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體現在思政工作的評估之中,從而使思政工作能夠真正做到以“以人為本”為價值導向呢?一方面,要在思政工作的評估之中納入學生或者思政工作對象或客體的成長;另一方面,要在評估的形式和內容方面尋求平衡點,減少評估對思政工作者正常工作的負面影響,同時要通過宣傳教育使其認識到評估的目的,杜絕一切為了評估而忽視思政工作真實目的的現象。
五、思政工應注重學生與老師間的雙方互動工作
學生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更是教學課堂的主體,自身也有著較強的自尊心,渴望老師能夠以理服人。因而,在后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老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對個人價值實現的需求,不可出于維護個人權威目的而突出自身主體地位,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屬性與自身個性,達到保護學生合理權益的目的。其次,堅持教學需求貼切大學生實際需求。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僅應考慮學生的物質實際需求,還應該滿足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等精神需求。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極易受到外界干擾,教育工作者應該綜合評估學生不同層次的實際需求,滿足合理需求,矯正不合理需求,積極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此外,堅持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要求老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該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因而應該重視民主法治、人文精神以及可惜精神等方面的素質教育,以持續提升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幫助企業等各用人單位培養更多的可用之才。
綜上所述,在當前全社會積極推進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時代背景之下,將以人為本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無疑是一個全新的、值得深思的課題,因為它涉及到了社會及校園發展的多個層面問題,是一種對人文、教育、社會三方的深層次邏輯思考。本文就是希望在探究了大學生個性化發展原則、個性化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關系的基礎上來明確未來我國高校教育思路,希望高校能夠正確定位教育方向,為大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在釋放他們個性的同時也注重原則,做到傳統與現代教育意識的完美結合,使大學生在保有原則的基礎上也能敢于創新突破自我,成為有思想、有意識、有膽識的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