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峰 蘇林 邊爽 崔鎮海
摘 要:目的 探討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教學方法。方法 將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期間在筆者醫院實習生16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進行治療用藥教學,觀察組采用臨床指導模式進行檢測教學,比較觀察兩組的效果。結果 對照組學生均分為72.96±4.01,觀察組平均分為91.91±3.31,經過檢驗,得t=4.09,P=0.001(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T組65例患者中診斷有壞死的股骨頭總數為43人,診斷符合率為66.15%;MRI組65例患者中診斷有壞死的股骨頭總數為57人,診斷符合率為87.69%。對CT組及MRI組兩組患者的確診骨頭例數進行統計學比較,結果顯示兩組比較的卡方值為15.23,P值為0.023,即P<0.05, CT組及MRI組的確診率具有顯著性差異。結論 核磁共振檢查對股骨頭壞死患者的確診率及分期顯著高于CT檢查。
關鍵詞:股骨頭壞死 CT 核磁共振 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R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1(a)-0-02
股骨頭壞死(femoral head necrosis),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無菌性壞死,其作為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骨關節疾病。目前,臨床上依據影像學對股骨頭壞死進行診斷,其影像學表現與疾病的病理學改變呈正相關性,因此,能夠正確的反應出疾病的輕重程度。臨床上用于股骨頭壞死診斷手段主要有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CT)與核磁共振檢查(MRI)兩種方式。本研究選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13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探究CT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對股骨頭壞死患者為教學病例,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來我院的實習生16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自八人,其中對照組中,女性5名,男性3名,年齡20~25歲,平均年齡22.5歲;觀察組中,女性4名,男性4名,年齡22~25歲,平均年齡23.7歲。兩組的實習生在年齡、性別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1.2 病例資料
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13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CT組的65例患者中,女性20例、男性45例,平均年齡為(59.3±5.3)歲;MRI組的65例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42例,平均年齡為(60.2±5.6)歲。對CT組及MRI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兩組患者的人數、性別、年齡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教學進行教學。觀察組的實習生在對照組的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運用治療用藥的指導模式進行教學,具體教學內容如下:
(1)實習生要結合個人特點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用藥工作進行實際的實踐,同時還需要熟悉掌握有關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將教學方法實際運用于患者。
(2)實習過程中,帶教要把學習精神分裂癥的護理方法以及治療用藥方法傳授給實習生,而所需要用到的方法有:分別對兩組患者采用相應的檢測方法進行診斷。CT組:對該組的65例患者使用CT進行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患者置于仰臥位,采用德國西門64排CT對患者的髖部進行掃描。層厚3mm,層距3mm,115~120kV,對患者的髖臼上緣至股骨頸下緣進行橫斷掃描。MRI組:對該組的65例患者使用核磁共振進行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患者置于仰臥位,采用德國西門子核磁共振儀,劑量0.1mmolkg對患者的髖部進行掃描,進行常規軸位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加脂肪抑制,冠狀位脂肪抑制T2WI, 部分患者加掃斜軸位T2WI成像,部分患者進行加掃冠狀面成像。兩組檢測結果與臨床手術治療結果進行比較。
1.3 診斷標準
I期: 骨掃描或(和)MRI掃描陽性,X線表現正常; II 期: 股骨頭斑片密度不均、影化與囊腫形成,平片與CT沒有塌陷表現,MRI與骨掃描陽性,髖臼無顯著變化; III期: 正側位存在新月征; IV期: 股骨頭關節面塌陷変扁,關節間隙變小,髖臼壞死、硬化及囊性變[1-3]。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9.0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使用均值加減標準誤表示,對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n及%表示,對其進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計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實習生考核成績比較
對照組平對照組最高分82分,最低分61分,平均分為72.96±4.01,觀察組對照組最高分95分,最低分84分,平均分為91.91±3.31,經過卡方檢驗后,得t=4.09,P=0.001(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實習生檢測效果比較
CT組與MRI組確診率比較數據表明,CT組65例患者中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有壞死的股骨頭總數為43人,診斷符合率為66.15%;MRI組的65例患者中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有壞死的股骨頭總數為57人,診斷符合率為87.69%。對CT組及MRI組兩組患者的確診人數進行統計學比較,結果顯示兩組比較的卡方值χ2=15.23,P=0.023,即P<0.05, CT組及MRI組的確診率具有顯著性差異。
3 討論
股骨頭壞死是髖關節的常見疾病,早期骨壞死可能無癥狀,當疾病出現癥狀時,腹股溝深部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疼痛可能是指同側臀部或膝蓋[4]。詳細的歷史可以揭示風險因素的存在。體檢可能是正常的,或可能顯示疼痛和有限的髖關節活動,特別是內旋。內旋的活動能力的大幅度降低可能與股骨頭塌陷有關[5]。
本研究對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價值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在兩組患者的人數、性別、年齡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的前提下,CT組65例患者中股骨頭壞死的確診人數為43人,確診率為66.15%;MRI組的65例患者中股骨頭壞死的確診人數為57人,確診率為87.69%,即核磁共振檢查對于股骨頭患者的確診率顯著高于CT檢查。
綜上所述,癥狀性股骨頭骨質增生通常伴隨進行性進程。進展的預后因素包括骨質疏松性病變的程度,股骨頭內病灶的位置以及股骨近端骨髓水腫的存在。成像研究,特別是MRI對評估這些因素至關重要;核磁共振檢查對股骨頭壞死患者的確診率顯著高于CT檢查,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曾敏.對比分析CT與核磁共振對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診斷價值[J].醫藥前沿,2018,8(6):186-187.
[2] 李中華,楊艷,石新霞,等.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螺旋CT與MRI診斷價值對比[J].河北醫藥,2013(4):57.
[3] 梁芳.CT與核磁共振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價值比較研究[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6):724-725.
[4] 熊昆.CT與核磁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治中的比較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3,9(1):192.
[5] 王文廣.CT和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對比[J].中國處方藥,2015,13(8):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