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叢
摘 要:當前,高校“低頭族”素養參差不齊、理性認知程度不高、交往淡漠等特征與大學生自身、高校、社會、家庭等多因素密切相關。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教育整體效益;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教育;創新教育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性明顯、手機持有率極高、手機消費金額較高。同時,大學生使用手機素養參差不齊、動機偏差、交往淡漠傾向明顯、理性認知程度不高。大學生“低頭族”的行為偏頗不僅干擾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危害學生的生理與心理健康,還會干擾到學校的正常教學管理,甚至危及社會公共安全,這些“不正常”的現象已經引起高校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高校“低頭族” 教育引領 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1(a)-0-03
1 高校 大學生“低頭族”的成因剖析
大學生“低頭族”是多方因素影響的結果,我們可以從大學生自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等4個方面來深入剖析,并為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低頭族”找尋正確的方向和方法[1]。
1.1 學生自身的維度
當今大學生主要是由“95”后學生構成,他們正是從不成熟邁向成熟的過渡,他們敏感、好奇,喜愛追逐新鮮、刺激、好玩的事物。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設備具備時尚新穎、功能強大的特點,非常契合大學生的審美及交往等多方面需求,這些強力的需求與喜愛恰恰成為了大學生“低頭族”形成與發展的重重隱患[2]。與此同時,大學生缺乏理性認知,自我管理能力不足[3],部分大學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弱,難以抵制諸多誘惑。
1.2 學校管理的維度
學生“低頭族”的形成與發展和學校管理不足密切相關,現在已經有很多高校管理者意識到大學生“低頭族”的一系列行為的嚴重危害,然而,如何有效規范大學生“低頭族”的手機使用行為,尚不能夠給出行之有效的方法[4]。
1.3 社會環境的維度
當前,“低頭族”現象的隨處可見[5],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會對手機使用規范機制不健全有關。這些看似問題不大的“低頭族”現象,實則極易給自己和他人的社會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困擾,它不僅僅會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會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6]。現在,社會大眾對高校“低頭族”產生的一系列影響還沒有明確清醒的認識,也沒有制定和公布相關的手機使用規范與禮儀,更沒有對其進行宣傳引導,這是都是大學生“低頭族”形成的社會原因。因此,必須要加強社會對這些現象的關注和宣傳引導,集合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努力,幫助大學生“低頭族”提高工具理性認識[7],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使用觀。與此同時,由于大學生受限于自身特殊的發展階段,時常會有模仿朋輩群體的行為,以獲得接受和認可并融入朋輩群體的現象。因此,朋輩群體默認這種“低頭族”現象并示范“低頭族”行為,或多或少地發揮了其不良的影響效應,導致大學生“低頭族”的不斷發展與壯大。
1.4 家庭教育的維度
由于家庭家養方式的差異,不同的教養模式會培養出不同的大學生個體,而這些個體也會表現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時,家庭教養方式的差異表現的尤為明顯,部分大學生比較容易出現社會適應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等,其中也包括了大學生“低頭族”引發的各種不良現象[8]。有研究顯示,大學生群體當中,對手機等移動智能設備依賴性較強的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孤獨敏感的學生。
2 當前高校“低頭族”教育引領的路徑探索
2.1 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教育整體效益
以人為本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的基本原則,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低頭族”,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認識大學生的個性價值,尊重并理解大學生,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尊嚴,要從大學生內在的心理特質和獨有的身心特點來進行分析和教育引導。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越來愈多地依賴手機媒介進行交往,其交往行為越過了現實交往需要直面交流的壁壘,借助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特有的功能屬性,隱匿個人身份、年齡和性別,虛構出不同的角色進行交往,滿足大學生的內心需求。基于這種情況,高校需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低頭族”以正確的媒介交往理念滿足個人的交往需求,防止出現過度依賴虛擬環境所帶來的淡漠現實交往行為,避免造成大學生人際關系異化的結果,激勵大學生始終抱以熱情、積極的生活態度。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低頭族”用辯證批判眼光看待手機媒介的使用,主動自覺地辨別媒介信息真偽和隱藏其后的意識形態色彩與價值觀表現,提高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有效選取意識,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入完善和優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內容,促進大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實現[9]。
2.2 堅持健康信念,增強心理品質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意識教育是大學生在學校環境當中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提高心理素質的重要手段,是大學生適應社會優質創新人才培育要求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初入校園,其思想道德素質、個性心理品質、專業知識水平都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與發展[10],以適應當前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要求,以心理活動課程為核心部分的高校心理健康意識教育,在教育引導大學生“低頭族”擺脫當前面臨的各種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的困境,尤其是心理上的孤獨困境,能夠起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高校應該首先立足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課程等一系列教育活動課程,要求教師在理論講授的過程中滿足大學生多樣性和個性化的發展需要,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要求,從解決學生最關心、最需要、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化解“低頭族”學生的厭學情緒,使他們在理論與實際相互轉化的學習過程中提高興趣。
2.3 堅持創新教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思想教育視閾下圍繞大學生“低頭族”進行的教育引導活動,不能僅僅依靠過去單一的教育方法,而是要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以創新的教法來鼓勵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反思自我,并主動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在良好的環境熏陶下,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實現。
首先,教育引導大學生“低頭族”不能僅僅依靠教育者單方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大學生這一教育對象的主觀自覺的積極創造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深入學生生活實際,結合細致調查研究,在和他們的平等真誠的相處當中,建立真摯深厚的情感,相互交流和溝通彼此的想法,來達到真正把握大學生“低頭族”內在心理動因的重要目的。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低頭族”,除了要了解他們的內在心理與精神需求,幫助他們認清并糾正錯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自主豐富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實踐能力,要切實地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幫助他們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順利地融入社會生活。
其次,在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低頭族”的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自主學習、自我創造和自我約束的能力,把教育者對大學生“低頭族”的有效引導[11],順利轉化為大學生內在的主體效應。與此同時,在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低頭族”過程中,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使大學生內心體會到以信仰、信念、理想等實踐活動來替代和克服自身的低頭行為,幫助自己獲得人生成長和修養提升。
再次,幫助大學生重塑自我意識、培育大學生理想信念、激發大學生生活熱情的實踐活動[13]。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通過引導大學生“低頭族”融入生活世界,才能促使他們進一步聯系社會實踐、增強自己實現理想信念的意志與毅力、激發大學生戰勝自我的信心和勇氣、改變自身的“低頭族”行為,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要調動大學生主體的自主自覺性。同時要發揮學生的能動創造性。從校園物質環境來看,充分利用學校物質基礎設施影響大學生“低頭族”。大學生在校園當中進行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其中的各種物質基礎設施,校園環境的布局合理與舒適整潔,無不體現出豐富的校園文化與精神內涵。在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低頭族”的過程中,通過大學生經常性接觸的校園建筑、人文景觀[,結合電子屏幕、移動展板等以精彩紛呈的色彩表達形式,吸引大學生“抬頭”,充分利用校園物質環境承載的文化精神內涵,為大學生“低頭族”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豐富校園日常生活。從校園精神環境來看,大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接觸的范圍不僅包括了現實的還包括虛擬的,許多大學生“低頭族”沉迷于網絡世界主要是基于豐富內心精神世界的需求,彌補現實世界信息獲取的不足。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圖書館和校園網絡對大學生信息獲取的作用,實現線上、線下雙結合。高校應當抓好圖書館和校園網絡的雙重建設,在校園網絡全覆蓋的基礎上嚴格篩選網絡資源和信息,防止負面信息造成危害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結果,為大學生課余生活的豐富創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高校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機相關使用規范的制定與執行,使大學生“低頭族”明確在何種場合能夠恰當地使用手機,并且在規范制定的過程充分考量學生的意見與建議,使學生能夠真正認同手機相關使用規范并貫徹執行。只有這樣,大學生“低頭族”才會在日常手機使用中對自己進行規范和約束,并嚴格執行違反相關條款的處罰舉措。與此同時,高校要注重加強教師示范影響作用,提高高校教師對手機使用的認識。大部分高校教師對于學校制定的使用規范執行得較為徹底,但是不排除個別教師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手機使用問題,因此,必須提高高校教師對“低頭族”現象的關注,加強對智能手機的工具理性認識,改變固有的手機使用觀念,充分認識到“低頭族”的問題及危害,主動對大學生“低頭族”現象及行為進行合理干預和有效引導。在對大學生“低頭族”進行管理的時候,高校教師必須以自身的榜樣示范讓其信服,從而約束自己的“低頭族”行為。
參考文獻
[1] 張永華.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汪求俊.高職院校“低頭族”現象調查及引導策略——以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6(19):154-156.
[3] 劉彩茹.90后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J].河北企業,2015(6):137.
[4] 代艷麗,奉蘇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大學生“低頭族”的啟示[J].學術探索,2016(1):48-52.
[5] 嚴春蓉.大學生課堂“低頭族”現象調查及對策探討——以重慶某高校為例[J].學理論,2016(6):98-99.
[6] 李萬佳,范克欣.大學生“低頭族”行為成因及解決對策[J].泰山學院學報,2015,37(2):141-143.
[7] 王一茹.兩岸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
[8] 潘玉騰.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9] 朱曉紅.簡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1):126.
[10] 周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的自我教育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3.
[11] 孫鳳嵐.“中國夢”視閾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4.
[12] 李萬梅.民族高校圖書館文獻管理與服務研究[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