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醉
近年來,我國消費者對于功能性紡織服裝產品的消費需求正在日益增加,然而市場上這些被冠之以“功能強大”的功能性服裝是否真的名副其實呢?
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2016年度全國進口服裝產品質量狀況》白皮書指出,2016年共監督抽查法定檢驗目錄外功能性服裝782批,主要包括吸濕速干、防紫外線、防水和抗菌等4類功能性服裝,檢出不合格294批,不合格率為37.6%。
以目前冬季熱銷的保暖性服裝來說,不論是實體店還是網上商店,各種諸如“色拉姆”“依克絲”“黃金絨”等新鮮且拗口的所謂“功能性”纖維面料就會讓消費者們一頭霧水。據了解,根據GB/T 4146.1—2009《紡織品化學纖維 》第1部分“屬名”中顯示我國共有28種化學纖維。一旦商家的服裝成分標識上的名稱超出這28種化學纖維之外,則屬于是在玩弄文字游戲。
當消費者一旦知曉“熱力卡”就是腈綸;“聚熱纖維”就是滌綸;大名鼎鼎的“萊卡”其實不過是氨綸注冊的商品商標名稱……在直呼“大漲姿勢”的同時,對于功能性紡織服裝產品的消費預期肯定也會直線下降。
具備“吸濕速干”這種功能的紡織纖維面料近年來是大行其道,被廣泛應用于戶外服裝、內衣、T恤等產品之上。但據廣東省佛山市消委會2017年11月底發布的比較試驗結果顯示,國內8家著名服裝品牌的“吸濕速干”T恤并不具備吸濕功能。
紡織品具備“吸濕速干”功能的原理大致就是“吸濕—傳導—蒸發”的過程。因此其一般都采用雙層結構性面料,貼身的一層并不吸水,是多孔性化纖利于將人體的熱量和汗液傳導至外層面料。外層面料則是吸水性纖維面料,同時還需具備較高的比表面積。也就是說纖維表面應該有眾多的激孔或溝槽,其截面一般為特殊的異形狀,利用毛細血管效應將吸收的汗液通過空氣流通而盡快蒸發。
可見,紡織服裝產品如果不具備吸濕功能也就談不上速干的效果。目前,具備“吸濕速干”功能的紡織纖維面料均由化纖或化纖混紡制作而成。市場上很多商店宣稱的“全棉、全麻速干衣”實際是犯了常識性的錯誤。
被廣大網絡自媒體“評選”為最不靠譜的功能性服裝之一就是“抗紫外線”的紡織服裝產品。不過,國家早就發布了GB/T 18830—2009 《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這一標準。所以,一件紡織品抗紫外線性能靠譜不靠譜都得以其中的標準來評定。
目前市場上“抗紫外線”服裝價格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但是消費者在使用之后要么是沒有感覺,要么則是仍然被曬黑甚至是被曬傷。由此產生的抱怨、糾紛和投訴層出不窮。據北京市消委會2017年9月發布的防曬服裝比較試驗結果顯示,40個品牌的40件防曬服裝樣品中1件樣品防紫外線效果不佳,10件樣品幾乎起不到防紫外線的作用。

那么,紡織品能不能抗紫外線或者說抗紫外線的性能優劣又是如何評定的呢?
一般情況下相關檢驗部門對紡織品紫外線性能的檢測為UVA、UVB、UPF三項。其中UPF比較好理解即紫外線防護指數。 UVA和UVB都是陽光中的紫外線,UVA的波長較長而UVB波長較短。UVB僅能到達人體皮膚的表皮層,而UVA則能到達皮膚真皮層,也就是說UVB只能把你曬黑,UVA卻能將你曬傷。國家規定UPF值大于40,UVA透過率小于5%的服裝才可稱之為防紫外線服裝。
如果一件紡織品的紫外線防護指數小于30的話和普通服裝就幾乎沒有區別。紡織纖維面料之所以具備防曬功能,絕大部分都是在后整理過程中添加了含鈦元素的整理劑。眾所周知,鈦元素是物理防曬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鈦含量越高防曬效果越好,但紡織品在經過反復洗滌或拉伸之后,鈦含量會減少從而降低其抗紫外線的能力。少量利用功能性纖維對紫外線的反射和散射作用來防止紫外線透過面料損害人體皮膚的防紫外線服裝,雖然受洗滌的影響較小但往往又價格十分昂貴。
發熱內衣無疑成為冬季服裝市場上的“寵兒”之一。在大多數商家的宣傳中,都“若隱若現”地表示自己的服裝產品中有一層“高科技”材料,能夠自己產生熱量,從而得出其保暖效果是過去傳統保暖內衣等產品的好幾倍。似乎“美麗不凍人”的神話就此便得以實現。
不過,據北京服裝學院材料學專家介紹:“自發熱這個概念是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一定需要有能量來源。”實際上,所謂“自己發熱”也完全不符合科學常識。
以目前較為前沿的遠紅外發熱纖維和相變發熱纖維材料來具體分析:
遠紅外發熱纖維是一種利用先進的紡絲技術把遠紅外線放射陶瓷顆粒加入到腈綸纖維中得到的新型服用纖維。它的工作原理大致是先吸收外界(如:陽光)和自身的熱量之后再轉化為紅外線輻射于人體。而相變發熱纖維材料,實際上就是一種雙向調溫的材料。當外界環境溫度升高它會吸熱,反之則放熱,其原理大致類似水和冰之間的轉換作用。但是“材料發生相變的條件要求比較苛刻,相變范圍又比較窄”。
總之,“自發熱”的服用纖維目前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同樣華而不實的還有宣稱具備抗菌作用的紡織服裝產品。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有FZ/T 73023—2006《抗菌針織品》標準對這類產品的抗菌性進行了規定,但是我們也知道除了少數幾種本身具備抗菌作用的服用纖維之外(如:甲殼素纖維、苧麻),織物要具備抗菌作用無非是在紡絲或后整理過程中加入了抗菌助劑。然而,細菌、真菌和霉菌具有不同的細胞結構,普通的抗菌整理劑基本不能具備廣譜抗菌作用。市場上絕大部分號稱具備“抗菌”功能的紡織品不過是本身回潮率低,細菌不容易大量滋生。
功能性紡織纖維及其制品行業較為混亂的原因,歸納起來無非是外因和內因兩方面造成的。
外因是行業內部分企業追求暴利,一味降低生產成本,造成假冒偽劣、魚目混珠的功能性紡織品大行其道。以及此類行為的違法成本過低,市場監管的疏漏、滯后等問題的客觀存在。
內因則是部分功能性纖維的關鍵性技術瓶頸尚未突破。比如說,相變纖維材料中就有一種叫Outlast的粘膠纖維,實際上是一種人造纖維素纖維。據說最初研究這種相變纖維是在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宇航服上使用,但它需要被封裝在微膠囊里或涂于織物表面或植入腈綸纖維。因此,生產相變發熱的纖維技術要求甚高,市場價格也極其昂貴。普通零售市場出售的發熱紡織品,幾乎不太可能使用這類纖維原材料。
實際上,在功能性紡織服裝產品受到消費者追捧的同時,質疑和質問的聲音也一直如影隨形。市場上的功能性紡織品到底還有多少“功能”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防護服作為功能性服裝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防護功能長久以來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據了解,在我國的防護服裝中,與安全生產有直接關系而又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的主要是熱防護服和化學防護服兩大類。
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具備熱防護功能,或者說是阻燃功能的服裝使用范圍非常廣泛,遠不是我們普通人印象中僅限于消防隊員滅火時穿著。比如:石油、電力、能源、軍工、化工等領域。大致上來講,只要有明火、散發火花、熔鑄金屬以及存在易燃易爆風險的崗位工作人員都應該配備采用阻燃纖維面料制作而成的防護服。因為普通服裝中的一些化學纖維在遇到高溫后容易產生熔滴現象,從而對人體產生二次傷害。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但是中小型企業,即便是國有大型企業能夠向職工提供具備阻燃功能防護服的也是“鳳毛麟角”。如今,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阻燃纖維生產第一大國,很多阻燃纖維的品質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服用阻燃纖維面料在我國生產得多、使用得少卻是客觀存在的情況。
另外,還存在阻燃纖維面料使用得少,而經過后整理具備阻燃功能的面料用得多的情況。目前在我國,消防隊員穿著的普通消防服和滅火防護服基本上已經淘汰了過去那種經過后整理的阻燃棉布,而采用了芳綸類阻燃纖維面料。不過,在其他防護服中仍然還是基本都采用棉布或滌綸布等后整理阻燃面料。
后整理阻燃面料最大的優點在于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產品價格低廉,但普遍存在著洗滌后阻燃效果嚴重下降、持續釋放甲醛、穿著舒適性差、使用壽命短等缺陷。國內諸多需要阻燃功能性防護服的企業,一般都從生產成本方面考量而不太愿意使用阻燃纖維面料制作的防護服。
形成這一局面的因素也并不是單一的。我國至今仍然大量缺乏能夠完成從紡、織、染、復合、后整理到服裝一條龍生產的專業防護服企業,同時也缺乏綜合具備了永久阻燃、防水透氣、耐火隔熱以及易洗滌、易貯存等纖維特性的復合型阻燃纖維面料。
從大環境以及長遠規劃來看,我國防護服產業必然會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突破,向著防護的全面性和多重性發展。比如說,實現防熱、防水、防輻射等功能性的整合,同時還要兼顧防護服的舒適性、美觀性、實用性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功能性紡織服裝產品能否得到快速發展,歸根結底還要看能否在功能性服用纖維領域獲得較大突破。近年來,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滿足消費需求我國在功能性纖維、差別化纖維和高性能纖維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產業轉化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紡織行業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研發人才流失嚴重,科技成果轉化不順等“頑疾”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以處于技術前沿的具備雙向溫度調節功能的相變粘膠纖維來具體分析。這種粘膠基的服用纖維中含有的相變材料,能夠根據外界環境溫度進行固態、液態相互轉化,從而達到吸熱、放熱的作用。據了解,制備這種相變粘膠纖維生產的幾種方法我國紡織企業都已經基本掌握。
第一種“復合紡絲法”,大致是將聚合物和相變材料溶(液)體按照一定比例采用復合紡絲技術直接紡制成皮芯型相變粘膠纖維。但相變材料的可紡性和化學穩定性皆差,因此不太適合大規模生產。
第二種“微膠囊涂層法”,大致是把相變材料微膠囊和聚合物粘合劑制成涂層劑,涂抹于織物之上。但此法由于相變材料處于織物表面,耐洗滌性極差。
第三種“中空纖維填充法”,大致是通過對纖維內孔進行化學或物理改性,增強其對相變材料的表面浸潤性能,使相變材料能夠盡可能地填充到纖維的中空里面去。
實踐證明,利用“復合紡絲法”和“中空纖維填充法”來生產相變粘膠纖維工藝操作太過復雜,基本難以實現產業化。“微膠囊涂層法”的生產工藝簡單也能實現產業化,但是其織物中相變材料含量較低,調節溫度和儲熱的功能性較差,耐摩擦、洗滌性也較差。利用此法工業化生產服用相變粘膠纖維的實際意義不大。換而言之,目前已經實現工業化生產的具備雙向溫度調節的服用相變粘膠纖維不但品種少,并且性能還有待提高。
在過去數年中,一些紡織企業或研究人員還嘗試過以丙綸、腈綸等作為基材與相變材料進行結合的研究。但從各方面論文、資料反映出的情況看,這些研究主題要么只是一個很小的團隊,要么還是研究者個人的“單打獨斗”。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沒有強大的學術力量支撐,可想而知在服用相變纖維上面我們并沒有取得較大的突破。
可喜的是,在國家安監總局印發布的《安全生產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中就包括了“個體防護裝備‘十三五’發展規劃”。其中“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就對各種防護服性能、材質等進行了嚴格規范,并且要求各企業必須按國家要求予以配備。
從功能性纖維的長遠發展趨勢來看,纖維性能更為優異的必將淘汰過去較為陳舊落后的功能性紡織服裝產品,諸如阻燃纖維行業遇到的生產多而使用少的情況也會逐漸得到改變。
我國功能性服裝產品整體品質還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但是功能性服裝“傷不起”的問題卻總是層出不窮。
近些年“甚囂塵上”的塑形內衣,因為其具備豐胸、減肥、曲線美而大受女性消費者的喜愛。據了解,功能性文胸罩杯下沿到外肋側有特殊的功能性布料,加強了包容力和支撐力,使胸部更容易并持久地呈現曲線感。塑形內衣的功能性來源主要在于罩杯內的內置式軟墊,這些內墊的厚薄不一,有小巧、特厚,甚至雙層、上薄下厚之分別,原理都是將胸部及雙肋肌肉向中間及向上提升。
具有豐胸功能的內衣基本全靠“擠”。一些品質不佳的塑形內衣,更是以減小或加大尺碼標志來誘導消費者來購買與自己身材不相符的產品,從而達到所謂“立竿見影”的豐胸、減肥效果。
然而,據醫學專家介紹,塑身內衣不論是勒胸還是勒腰過緊都會對人體產生較大的危害。勒胸過緊會導致呼吸不暢,影響今后哺乳;勒腰過緊更會引起皮膚松弛、便秘、靜脈曲張、痔瘡甚至還會引發“綠血病”。
如果說品質不好的功能性服裝對于普通消費者帶來的危害還僅限于個人的“小毛病”,那么特殊環境或崗位使用的功能性服裝產品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很可能就會給我們帶來極其嚴重的“血的教訓”。
我們就以經常在新聞中聽到的煤礦為例來分析。這些年煤礦事故層出不窮,并且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煤礦井下的環境十分惡劣,以陜西某300米深的礦井來看,其作業區溫度在25℃~30℃之間,相對濕度65%~80%。在這里工作的工人必須穿著純棉針織內衣以及經過防靜電處理面料的防護服。
有數據顯示,當礦工穿著防護服作業時,或站起或脫衣等快速運動中的人體靜電峰值是做緩慢動作過程中的人體靜電峰值的數十倍。試想一下,一旦井下的瓦斯濃度超過安全標準,再遇到人體靜電產生的火花,則后果不堪設想。因此,諸如煤礦工人穿著的防護服的質量跟生命是息息相關的。
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都在警示著我們,對于功能性防護服裝而言,勢必要拋棄過去那種僅停留在外觀形象訴求、崗位著裝需要等落后的思想和觀念,向著具有防靜電、阻燃、防水、耐酸堿、耐磨、耐熱輻射、抗爆燃、高強度等特性的工種防護功能需求延伸。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功能性服裝生產企業必須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各類防護服的強制性生產標準才是最基礎的保障。
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功能性纖維面料及其制品的推廣、普及、應用都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一些需求單位的負責人對于功能性服裝和職工人身安全的認識尚不足夠,這一點從防護服的招投標中往往以最低價中標便能窺探一二。從而導致了功能性纖維面料的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功能性纖維的研發也舉步維艱。
另外,從民用功能性服裝市場來看,消費者已經很難再輕易被夸張的文字等宣傳信息所迷惑,他們對服裝的認知相較以往也有了新的高度。所以,民用功能性服裝必須具備應有的功能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目前,我國功能性服用纖維的研究越來越熱,國家對相關項目扶持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同時,功能性纖維及其制品的市場銷售額也保持每年4%左右的增長速度。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功能性纖維及其紡織服裝產品必將是我國紡織服裝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功能性服裝行業唯有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以行業的科技創新和進步為己任,方能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