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當代大學生魯迅作品閱讀調查與研究——以江蘇師范大學為例》(項目編號:201510320011)。
摘 要:通過對文史類大學生的魯迅作品閱讀的現狀調查,文章分析了在閱讀內容、閱讀方式、閱讀態度、閱讀體悟四個方面存在的現象及其原因。其中,作品思想深刻、語言犀利是吸引調查對象的主要原因,而作品的晦澀難懂是調查對象不愿閱讀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本文還對今后魯迅作品閱讀的推廣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文史專業;大學生;魯迅作品;閱讀現狀;江蘇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趙嘉琪(1996-),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02
引言:
對于魯迅,想必沒有人會陌生,他終身擎舉“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面旗幟,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國國民劣根性,他以他的雜文寫作,為投槍,為匕首,為解剖刀,揭示、批判中國國民劣根性的“瘡疤”,諸如:麻木、虛偽、冷漠、瞞和騙、“做戲的虛無黨”、“各人只顧自己,目中毫無他人”、“盲目自大”、“只圖茍安”、“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等[1]。這些劣根性至今能并未能夠完全消除,因此,閱讀魯迅作品仍舊有意義和價值。
縱觀十年來的相關文獻,筆者發現,對于魯迅作品閱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中學教學領域。確實,魯迅文章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是難點和重點,但是對于大學生,難道就沒有閱讀魯迅的必要了嗎?大學階段正是人格的養成期,讀什么樣的書對成為什么樣的人起著關鍵作用,在大學生的書單里,有沒有魯迅?如果有,又有幾本?大學生們如何對待魯迅其人其文?有沒有推廣魯迅閱讀的必要?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本文以江蘇師范大學文史類專業(含藝術、體育等)的學生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進行研究分析。
1、調查概況
1.1問卷調查目的
本次調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在文史類大學生對魯迅作品的熟悉度、喜愛程度、對魯迅本人的了解程度,是否重讀過魯迅作品、有沒有什么新的理解,以及對其人、其作品的態度及原因。并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出魯迅作品在當大大學生心目中的分量和在大學校園中推廣魯迅閱讀是否具有可行性。
1.2問卷調查的內容
問卷調查的設計主要分為四個板塊:閱讀內容、閱讀方式、閱讀態度、閱讀體悟。每個板塊都有通過小組成員精心討論然后設計出來的5、6個問題。主要采用選擇題的方式,以多選題為主,輔之以少量的問答題來檢測調查對象對魯迅作品的熟悉度。
1.3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研究使用的是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來確保調查樣本的數量和質量,以及保證研究對象的客觀性、真實性和科學性。本次調查共發放出500份問卷,有效問卷486份,其中文史類大學生占286份,男生104人,女生182人。
2、問卷調查情況分析
2.1在對魯迅作品的閱讀內容上
魯迅一生著述極多,除了小說、散文、雜文、詩歌外,在文學評論、文學理論等方面也有專門的研究著作,對于他的什么文學形式最讓文史類大學生記憶深刻,我們做了調查,見表1:
由表1可見,最為調查對象熟悉的是魯迅的小說,占了將近一半,而魯迅本人最看重、同時也是最能反映魯迅批判精神、用以針砭時弊的雜文的比例遠不如小說。通過查證,魯迅僅有《紀念劉和珍君》和《拿來主義》兩篇雜文被選入中學教材(此處特制蘇教版語文教材,不包括課外拓展讀本等),小說則有《孔乙己》《社戲》《故鄉》《藥》《祝福》被選入,由此我們可以有個猜想,除了因為時代的差距導致魯迅的雜文比較起小說來難懂、有些隱喻太過晦澀之外,雜文的冷遇還可能與中學教材的編選有關。
這個猜想也在下面一個問題中得到了證實,在被問及“以下作品您閱讀過哪些?(可多選)”時,調查結果如下:《秋夜》(16%),《復仇》(18%),《無常》(22%),《未有天才之前》(6%),《鑄劍》(16%),《風箏》(38%),《故鄉》(94%)。比例最高的兩篇《故鄉》和《風箏》分別是高中、初中課本所錄。
雖然在熟悉度方面,課本上刊載的文章占了上風,但是由于專業需要和自身的喜愛,尋找課本之外的作品來閱讀的人也不在少數,在“非課本內容的閱讀數量”調查中,我們得到如下數據:
魯迅作品的課外閱讀量雖然并不是很多,這與其作品較為深澀有關,在問卷調查時,筆者詢問了幾位選了“0-3”這個選項的同學對于魯迅作品的感受,他們紛紛表示,魯迅的作品不好理解,有時為了理解文章到底講了什么而去翻看參考書和上網查閱的時間甚至比閱讀的時間還要長,久而久之就沒了耐心。無法引起讀者想讀更多的興趣,這也是除了課文外魯迅作品閱讀量偏少的原因之一。
2.2閱讀方式上
在對我校文史類學生閱讀方式的調查中,有如下數據:
我們可以看出,到圖書館借閱的人最多,其次是自己購買,這與大家對紙本閱讀的青睞有一定聯系,魯迅的文章隱喻頗多,和其他同時代的作家作品比起來較為難懂,閱讀時需要前后聯系,反復推敲,紙本書可以來回翻看,可以隨看隨記,更符合人類的閱讀習慣,錯誤也更少,不受電子閱讀諸如電量、缺字漏字之類的干擾,因此選擇人數比較多。網絡下載也開始占一定的比例,這與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有著密切聯系。
2.3閱讀態度上
先看與同時期作家相比,調查對象對魯迅的態度:
基于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受歡迎的作家依次是:沈從文,魯迅,老舍,巴金,郁達夫,張恨水,茅盾,其他作家。其中得票率最高的沈從文與第二高的魯迅文風差距可謂迥異。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筆下的湘西恬靜而美好,他的小說自然樸實,是“田園牧歌”式的美好。而魯迅的文風是犀利的、尖銳的,他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弊病,生動地刻畫出剝削者們丑惡的嘴臉,揭示隱藏在人民靈魂深處綿延千年的奴性,讓人看了之后默然無語,陷入沉思。可見,雖然文章難懂、觀點尖銳了些,但喜愛魯迅的學生不在少數,與同時期的作家相比,魯迅受歡迎程度頗高。
再來看喜歡魯迅作品的原因:
超過五分之四的人喜歡魯迅作品是因為其思想的深刻和語言的犀利,這也是魯迅作品的閃光點所在,雖然在近十年來,有人攻擊魯迅,將其視為文化激進主義的主要代表而進行或明或暗的批判,或以高揚當年魯迅思想對立面的一些國學家的方式來暗示魯迅的文化批判和社會批評的偏頗與失誤, 從而達到否定魯迅文化選擇和新文化方向的目的[2]。但在廣大青年讀者的心目中,魯迅依然是那個掏出心臟當火把,努力給舊時的中國帶去一片光明,引領眾人前行的“丹柯”。他的思想歷經時間的沖刷依然給人以力量和啟迪。
2.4閱讀體悟上
問題“你對魯迅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有什么感受?”的調查結果如下:
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得知:最多的選項是認為“反映了時代的特征,有一定可能性”這種“中庸”的選項,給予高度評價的“極具深度和批判精神,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食糧”那樣和負面評價的“語言晦澀,半懂不懂”和“難以讀懂,沒有想要閱讀的想法”的比例相差無幾。也就是說,文史類大學生里,對魯迅思想的評價大約是褒貶不一的,但是正面評價是要遠大于負面評價的,半數以上的人肯定了其文章和思想的價值。可見,由于時代差異導致的閱讀障礙很難克服。
3、今后閱讀建議
問卷中,筆者設計了“您有沒有在大學重讀過中學教材中的魯迅作品?(如果有新感受請填出)”這道題,目的在于調查出,在升學考試的要求之外,有沒有人重讀課文,并有新的體會。魯迅是中學語文課本里最熟悉的名字,中學時代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文本,來了解魯迅,因為魯迅的文章和其他現代文比起來頗為晦澀難懂,時常需要老師的講解,所以他們對于魯迅的認識也就局限課堂上老師給的 “標準答案”了。升入大學后,魯迅作品不再收入課本或數量大減,此時如果重讀,則或許會有新的感受。
調查中,重讀過的占54%,沒重讀過的占46%,卻沒有人填寫新感受,筆者認為,除了是上文分析過的幾個理由之外,魯迅形象的“典型化”也或多或少的禁錮了讀者們的思維。
文史類學生在閱讀魯迅的時候,應該懷著一種 “尋回魯迅”的期待。學生們要做的是在閱讀的同時激活魯迅, 要親近魯迅, 就要把他帶進當代的問題當中去。因為把魯迅經典化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他頂禮膜拜, 而不是用一種對話的方式來面對魯迅[3]。身為已經成年、即將融入社會、審美意識逐漸成熟的大學生,我們要重讀魯迅,重新審視,用自己的大腦來闡釋魯迅作品,和魯迅對話,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走近他,領悟魯迅思想的光輝。
鑒于中學時作為必讀課文的“權威”和魯迅本人的人格魅力在大學生心目中仍占有不輕的分量,再加上專業需要和自身感興趣,文史類大學生對魯迅作品是有一定閱讀需求的,若要推廣魯迅作品,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質量,這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在這里,社會、學校、老師的宣傳和引導是必要的,隨著關于魯迅的講座、傳記、作品解析系列叢書的出現和推廣,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魯迅,想去閱讀他的作品,從而真正理解這位偉大的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從而汲取他作品思想中的菁華,用以當世,讓這味幾十年前的“藥”,在今天依然能夠治愈殘留至今的中國國民劣根性的“疾病”。
注釋:
[1]彭定安. 魯迅的經典意義與當代價值[J].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1-15.
[2]張福貴,劉藝虹. 魯迅研究的思想意義與學術理性[J]. 東北師大學報,2006,(02):92-96.
[3]羅崗 ,李蕓. 閱讀魯迅的當代意義[J]. 中文自學指導,2004,(0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