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翠榮
[摘 要]我國畜牧業以傳統飼養方式為主,與現代化飼養方式并存的狀態,導致其飼養規模小,品種混雜,粗放經營,不利于畜牧業的發展。因此,本文從畜牧業發展現狀出發,通過分析目前我國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并探討如何應對目前受資金和技術等因素困擾的畜牧業發展,并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以期為我國畜牧業發展提供一條科學、完善的道路,實現畜牧業的生態化發展。
[關鍵詞]畜牧業;生態發展;制約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54
[中圖分類號]F326.3;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06-0-02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我國生態資源利用率逐年增加,但我國畜牧業在發展中存在許多的問題,也逐漸凸顯。生態畜牧業是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系統工程,全面系統地開展畜牧生產活動,使畜牧生產向著高性能、高質量、高效率和安全的方向發展。生態畜牧業關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發展。
1 畜牧業發展的意義
畜牧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生產總值不斷增加,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畜牧業不僅促進了種植業的發展,還促進了農村服務業的發展,吸納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同時,其是改善農村牧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畜牧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小康社會,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合理配置農業資源的一個重要舉措。一方面,畜牧業能極大地促進糧食等農產品以及附加值轉換效率和農業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畜牧業可以為種植提供大量有機肥,降低種植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整個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起到提高效益的雙重作用。
總之,畜牧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2 畜牧業發展的現狀
目前,我國生態畜牧業發展穩定,畜牧飼養量和畜牧產品量上升明顯,且我國畜牧業的生產方式正在不斷的積極轉變,向著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發展迅速,形成了規模化養殖場和許多小規模個體經營并存的狀態,但分散的小型牧場仍占大部分比例,這種小規模養殖不利于規范繁殖。另外,小型分散經營普遍缺乏畜禽產品防控體系和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這是流行病防控困難和影響畜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也會導致分散小農與防疫動態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分散的小規模經營不利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2.1 人口對畜牧業的挑戰
我國人口眾多,基數龐大,對米、面、蔬菜,包括畜產品的需求量巨大,這對畜牧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壓力,且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人們對畜牧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畜牧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2 自然資源缺乏與破壞
自然資源是生產系統,也是我國畜牧業生產發展的主要矛盾。目前,我國自然資源在不斷減少,利用率偏低,日益匱乏的資源損壞嚴重,已成為畜牧業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和障礙。
目前,人們忽視了生態效益,不顧草地的承載力,過度放牧,導致牧場受損嚴重,生態系統脆弱。再加上草原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差,導致草原生態環境加劇惡化和自然資源毀壞。在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在未來畜牧業的發展中不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稀缺將成為我國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2.3 造成環境污染,威脅人類健康
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其規模不斷擴大,大量飼料添加劑和疾病用藥的使用,使畜牧業的發展問題在人們面前顯現。例如,畜牧業的特殊性,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排泄物,如動物糞便,由于缺乏相應的處理和環保措施,或者排泄物處理不當,造成動物糞便大量未處理堆放,導致土壤、水體、空氣污染,其也逐漸成為破壞人類生活環境的不容忽視的污染源。此外,動物鳴叫、家禽羽毛、灰塵、氣味和蚊子、蒼蠅也會污染環境,從而危害人類的健康。
另外,獸醫藥不僅可以促進動物生長,還可減少其體內疾病的發生、傳播,但一些有毒有害醫藥的過度使用和濫用,造成病毒的耐藥性。且一旦這些藥物通過畜牧產品進入人類體內,便會導致過敏反應,甚至誘發癌癥,嚴重損害人類的身體健康,這也是威脅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動物飼料中添加禁用藥物或添加劑,雖然促進了經濟效益快速增長,但畜牧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
2.4 畜牧業缺乏監督管理制度
許多市場單方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畜牧產品的安全性和生態效益。雖然我國制定了包括畜產品的原產地環境標準、畜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動物產品標準和動物產品包裝標準以及儲存和運輸等畜產品標準質量體系。但在畜牧養殖、畜牧產品加工、倉儲運輸等環節,缺乏監督和嚴格的管理制度,一些不法農戶和畜產品加工者逃避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導致一些不符合質量安全衛生的畜牧產品走向市場,嚴重危害消費者的生命健康。
3 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3.1 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
人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遵循自然、生態建設與實際生產協調發展的原則,合理發展,優化利用率,促進草原建設,以保證生態平衡發展。同時,我國要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提高效益的必然要求。
3.2 繁育新品種
我國可以通過品種改良,加強地方品種培育,引進新品種,大大提高疾病防控水平,降低農業風險,從而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3.3 提高農民意識,完善基礎設施
我國要通過加強教育、指導,提高認識,使農民轉變觀念;改變畜牧方式,擴大規模,適應畜牧業的發展;合理安排畜牧產品市場,滿足當地養殖動物的發展需要等措施,促進生態畜牧業的發展。而且,這些措施有利于建設畜牧業基礎設施,增加市場畜牧交易,完善市場化管理體系,讓農民經營管理,農民受益,促進農民組織往更加專業化的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從而拓展畜牧生產和銷售渠道。
另外,我國還可以注重品牌建設,提高質量,出動地方品種資源,著力打造品牌畜產品,發展有機畜牧產品。
3.4 合理化布局
畜牧業的發展規劃,要合理布局,與當地實際情況相適應,充分考慮當地自然資源的承載力,做出科學規劃。我國還要引導有關部門改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為發展畜牧業,銷售畜牧產品創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完善服務發展體系。加強養殖場環境衛生和消毒是必要條件,加大對動物和動物產品的投入,加強學習、培訓和管理。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中,做好常見病防治工作。
4 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4.1 調整品種結構
首先,要調整畜牧業的品種結構,使其品種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建立和完善現代畜牧業相關物種的遺傳體系和生殖改進機制,加大品種改良推進力度,不斷加強其生產能力,同時不斷提高畜牧業的產品質量,從而進一步增強動物的疫病抵抗能力。其次,進一步調整當地畜牧品種結構。積極推進畜牧業的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改革,并結合畜牧業中牲畜品種的區域性、環境適應性和當地居民的消費特點,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規模適宜的、經濟效益高的畜牧品種結構。最后,畜牧業的群體結構調整必須根據不同類型動物的遺傳特性進行繁殖和培養,并根據品種結構確定動物種群的比例,從而逐漸形成合理的畜牧專有性結構,進而達到低投入、高回報率的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畜牧種群結構。
4.2 轉變畜牧業模式
首先,我國要盡快改變傳統的畜牧養殖模式,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的現代畜牧業模式轉變,并繼續加快步伐扶持一批畜牧業和大型企業,同時,使畜牧獸醫行業向標準化的模式轉變。其次,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傳統畜牧業增長模式主要依靠畜牧數量增長,但這已不符合我國的發展模式,因此,應盡快提高畜牧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管理水平,形成依托現代畜牧獸醫科學的集約增長模式,提高以文化知識為基礎的強大專業技能。最后,資轉變源利用方式。傳統的養殖方法是消費型,以牲畜飼料增加為主養殖方法,但這一落后的養殖方法,制約了我國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因此,應盡快向畜牧資源節約型以及環境友好型的方向發展。
4.3 更新行業模式
一是畜牧業要不斷提高生產力,進一步解決我國食品安全的問題。二是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積極促進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高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水平,改變營養和管理結構,提高畜牧產品的質量水平,進而提高畜牧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三是更新產業結構,繼續促進畜牧產品加工、生產,延伸畜牧獸醫產業鏈,從而提高畜牧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四是更新產業技術。不斷提高生產線設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轉換,完善現代畜牧獸醫食品工業和管理制度,提高動物主要疫病和傳染病的防控能力,從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畜牧獸醫產業發展。
4.4 產業創新
一個完整的行業要有創新的想法。首先,畜牧業和獸醫工業的發展要逐步轉變觀念。在現代畜牧獸醫行業、動物養殖發展模式方面,要學習發達國家,并利用世界市場畜牧產品分銷模式的規劃理念,確定畜牧業的發展戰略。其次,要創新管理。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源動力,因此,要建立系統的、科學的目標管理體系,將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有機結合,引領畜牧行業發展。
5 結 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發展非常穩定,畜牧產品和人均生產量增長明顯,畜牧業也逐漸由傳統畜牧業向生態畜牧業轉變。本文對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今后的發展對策,以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惠,楊奎花.新疆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6).
[2]李興林,宋敏,馬俊建,等.山區發展生態畜牧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貴州畜牧獸醫,2015(4).
[3]鮮坤.發展山區畜牧業的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