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黃睿 張皓博 尹衍林 田鐵剛
[摘 要]傳統教學模式具有諸多弊端,已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需求,而信息化教學則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根據信息化教學的優缺點,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及方法,并提出一種以傳統教學為基底,以信息化教學為輔助的教學模式,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能提升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教學模式改革;大班授課;小班輔導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91
[中圖分類號]G6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06-0-03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不但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而且其已深入當今社會生活、生產經濟、文化發展等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提高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創新前沿。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科研組織和社會服務模式,推動文化傳承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質量全面提高。”
1 信息化教學的優點
目前,信息化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及建設已成為國內各大高校開展教學研究工作的重點,除了配置完善的校園網絡和基礎硬件設施外,越來越多的高校在搭建數字化平臺、創建數字化校園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信息化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在不斷沖擊傳統教學理念的同時,其多樣性及靈活性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學具有以下幾個明顯優勢。
1.1 具備豐富的教學資源,可實現知識的遠程傳播及共享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互聯網已成為當今社會信息的主要傳播方式之一,教師通過互聯網所擁有的數字圖書館、高校教育教學網站、各類信息源和學習論壇等多種教育資源,可以隨時隨地根據個人需求快速收集、獲取相關信息資料,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成本。另外,互聯網還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分享教學資源的平臺,在實現不同地區學員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探討的同時,也為學員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因此,許多高校將教學資源網絡共享平臺作為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核心。
1.2 教學手段及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由于信息技術本身的特點,各種各樣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例如當下備受國人熱議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興教學模式,在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也以其優勢不斷沖擊著傳統課堂,大有顛覆傳統課堂之意。而且信息化的課堂教學所提供的教學環境相對活躍,單調的教師、課本、黑板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多種媒體以圖片、動畫、視頻等各種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1.3 實現高效率管理及考核
自動化管理模式已廣泛應用于學生的各種信息統計中,同時隨著新技術的推進,一些新的管理手段逐步走入一線課堂。例如,基于Android系統開發出來的學習管理APP,學生可將軟件裝在手機中,隨時查看上課信息,快速簽到、進行在線測試、提問問題等,教師則可通過軟件隨時發布教學資源和信息,實施快速點名、實時監控課堂、輔導答疑等,在有效改善和加強課堂管理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為了更加便于考試的組織與管理、提高考試結果評價的準確率、避免人為失誤等,自動化考核模式也逐步應用于各類學習成果的驗收環節中。
1.4 具有個性化教學的特點
信息技術與教學模式的融合,不僅可以簡單地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教具,還成為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媒介。因此,隨著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日益成熟,教師在課堂的主要地位已逐步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則開始向指導學生探索討論、主動思考方面傾斜,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被灌輸知識,而是具備了自身的學習和探索意識,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選擇學習內容。另外,信息化教學的共享特性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高信息技術水平。豐富的資源不但適合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地學習,為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還為培養學生信息的獲取、分析與加工能力營造了理想的環境。
2 實現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信息化教學理念不夠深入
到目前為止,尚有許多教學工作者沒有重視信息化教學,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也有所欠缺,甚至片面地認為信息化教學就是簡單的多媒體運用,用PPT、投影等手段代替傳統教學的板書。這種認識僅僅是將對信息化教學理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并未從意識中深刻理解信息化教學理念的涵義。還有部分教學人員出于習慣,對于信息技術要求較高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有所抵觸,不愿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另外,多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自律性不足,無法快速適應模式多樣、自主性強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因此,即使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有所不滿,但出于長年養成的學習習慣,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轉變學習狀態。
2.2 新型手段多,實際應用困難
雖然目前提出的各種新型的信息化教學方法有很多,但通常會受制于實際情況。例如,對于學生人數較多的大班授課方式,不宜采用多樣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教學人員無法輕易改變授課模式,在多數情況下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從而存在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秩序不佳、師生互動難度大、知識掌握情況差和整體聽課效率低等弊端。另外,新型教學方法在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也加重了教學人員的負擔,教學人員需花費大量的精力制作教學資源,不利于推廣形式多樣的信息化教學。
2.3 無法有效整合和利用資源
目前,國內各大高校建設的信息化教學資源雖然豐富,但是零散、不成體系,缺乏有效管理,相同課程或類似課程之間無關聯性,使學生無法快速了解并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而且各大資源平臺之間缺乏相關聯系,缺少開放可重復利用的教學素材,因此,教學人員要耗費大量時間收集可利用的信息和資料,從而使許多優質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資源浪費。
3 信息化教學的改進措施
3.1 加強信息化師資隊伍建設
在信息化教學的推進中,打造一支具有先進教育理念、掌握先進信息技術的信息化師資隊伍尤其重要。因此,高校可以通過強化培訓或比賽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學人員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視程度和技能水平。同時,高校要努力轉變教學人員的觀念,讓其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學理念的內涵,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深入學習信息化教學方式,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為實現信息化教學奠定基礎。
3.2 重視教學資源的收集、建設及更新
高校要大力支持教學人員積極參與優質教學資源的制作,并對其開發或獨創的教學資源給予獎勵支持及知識產權保護;積極組織信息化教學創新或技術應用類的比賽,圍繞教學工作量評價、職稱晉升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或評定要求。同時,高校要重視教學資源規范管理,由專人負責統計、整理教學人員精心制作的各類習題、課件、教案、影像視頻等資料,按照年級、學科、專業、課程或類似課程進行分類歸納。此外,高校要注重整理其他教育教學平臺提供的各類資源鏈接,供全體師生學習使用,在減輕師生材料搜集負擔的同時,能夠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3.3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活動
例如,大班授課方式存在學生人數多、教師難以監管等問題,尤其是學生的出勤問題,若按傳統方式,教師在統計出勤時需耗費許多課堂時間。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如可以利用學習管理軟件或APP,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等方式進行簽到。另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編制課堂在線測驗或組織在線階段性考試等。學生可通過手機進行答題,直接將學習情況反映給任課教師,便于教師快速把握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有效改善和加強課堂管理的同時,還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3.4 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慎重推進信息化教學
雖然信息技術在網絡課程、微課、慕課或翻轉課堂等授課模式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教學人員和學生提供了許多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若教師想在實際課堂中進行推廣運用,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針對某一重點知識,若采用課堂播放學習方式,難免會有教師逃避教學任務之嫌;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探討匯報,多數學生會存在僥幸心理,將匯報任務推卸到個別學生身上,以此躲避學習;若采取布置學習任務或是提出具體問題等方式,讓學生依據網絡課程或微課等課程自學,往往會造成部分學生為完成任務用手機或電腦單純掛課而不看、不學的現象,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反倒因為缺乏監管力度,使學生養成隨便對付、敷衍了事的學習態度,相對于傳統教學,更是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注重推行形式豐富的信息化教學的同時,要重視其使用方法,無論采用的技術先進程度有多高,也必須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密切結合起來,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而不是盲目、武斷地只為“信息化”而實施教學。
4 教學模式的提出及其效果分析
由于多數學生對于傳統教學方式依賴性較大,學習自主性不高,再加上國內多數課程的授課模式為同一教師大班集中授課,學生人數多,導致授課教師很難輕松運用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的授課模式。因此,現將傳統授課方式與信息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大班集中授課,小班靈活輔導”的改革模式。
以某一門課程為例,該課程可由2~3名教師共同完成。整體課程學時分為大班學時和小班學時兩部分,其中大班學時仍然采用傳統授課方式授課,由一名教師以主要知識點講解授課為主,要求能夠有效完成大班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力求縮短枯燥理論的講授時間,同時下達適量學習任務,如課程或實驗的預習、具體知識點的練習與鞏固等,要求學生在課下或小班授課時間通過微課、慕課(可由主講教師錄制)等形式進行自學。另外,課下學生除了可以利用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外,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郵件等形式將問題反饋給授課教師。
小班學時則分為自學時段和檢驗時段兩部分。自學時段中,輔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嚴格監督學生的自學情況,對于學習狀態散漫的學生及時給予糾正,以注重學生自制力的培養為主。檢驗時段中,輔導教師則需依據主講教師下達的學習任務,通過在線問卷平臺、試題制作等各種軟件設置課堂測驗和階段考核試題進行在線測驗,讓學生在課上利用手機進行答題。在線測驗最大的優勢便是學生在提交試卷后可直接查閱自己的答題結果,掌握自身的學習情況。輔導教師則可以通過終端直接查看學生知識點掌握程度的有關分析圖表,及時進行講解和輔導,或采用翻轉課堂、研討式、情景模擬式等手段組織討論和答疑,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另外,主講教師除了可以根據測驗結果適當調整授課內容外,也可利用網絡快速收集統計所有學生的在線測驗成績,作為課程檢驗的重要材料,將其計入最終的考核成績中。目前,該教學模式已針對具體課程實施完成一學期,為檢驗其教學效果,該課程的期末考試方式仍然采用傳統筆試考試,經統計分析,相比于以往同專業相同課程的期末成績,此次期末卷面及格率和優秀率明顯上升,同時學生對于基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 結 語
在分析信息化教學特點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并以大班授課模式為例,提出了一種新的高校現代信息化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傳統教學模式為基底,以信息化教學手段為輔,將傳統授課方式與信息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能夠提升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減輕教學人員的負擔,實現對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對于推進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耿俊.淺論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特點及在本科院校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50).
[2]呂釗.信息化教學在《微機原理》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3(15).
[3]周紅春,王亞希.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
[4]王永斌.淺談傳統精品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J].考試周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