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海炎
資深媒體人,
著有《快刀文章可下酒》
古今中外,嗜書藏書的美談很多。我國北魏時期的逸士李謐就霸氣地說過:“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家中藏有萬卷書,何須作百城之官來證明自己!
但以前有能力藏書的多是高官巨賈之家,一般老百姓哪有余錢買書?現在就不一樣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般家庭都有寬敞住房了,中產之家還有別墅。說是附庸風雅也好,說是重視孩子教育也行,反正書房就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于是,怎么給孩子捯飭個書房,也就成了一些家長的熱門話題。
今年3月,一篇《家中藏書500本,到底能夠給孩子帶來多大影響?》的網文刷爆朋友圈。該文說,一個以埃文斯為主導的研究團體通過對27個國家的7.3萬多人進行采訪,最后得出結論:成長在有藏書500本的家庭里的孩子,會比成長在沒有藏書的類似家庭里的孩子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而且前者完成大學學業的可能性要比后者高出19個百分點。這種效應的強度因國而異,在中國,這個數字則為6.6年,差不多是平均數據的一倍!
這個結論當然讓我興奮,我家最多時有上萬藏書,去年裝修好大房子后,往書架上一擺,四面墻滿滿地從底塞到頂,比葛洲壩還壯觀,常有鄰居朋友帶著孩子專門來參觀我家書房,說是“沾點文化仙氣”。當我把這篇網文轉到朋友圈,也收到不少羨慕嫉妒的評論:“哇,你們家藏書那么多,孩子真幸福。”
多讀書當然對孩子有益,大部分喜歡讀書的孩子將來克服挫折的能力也會強很多,他會把從書中得到的知識變成自己內心的思想。但我覺得,給孩子準備的藏書也并非越多越好,埃文斯團隊還有另一個結論:家里書架上每增添一本都有助于孩子的學業前進一步,但對不同家庭來說,收益并不是一樣大。對于出身受教育最少的家庭的孩子來說,家中藏書的效應更大。因為這些家庭藏書甚少,以至于每添置一本都顯得至關重要。這意思就是,藏書到達一定量后,每增加一本書的邊際效益在減少。
為什么會這樣?我最近才算想明白,書架上的書籍展示的是某種特定世界觀和思想體系,每個人的藏書都有其內在的邏輯。拿我自己來說,我的藏書肯定是我近些年比較想看的書,中華書局版“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就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由于我的閱讀趣味,孩子貿然進入我的書房,就好像模糊看到樓頂有好東西,卻怎么也找不到爬上去的樓梯。我當初是怎么爬上來的,有時候我自己也記不清了。機緣這東西很微妙,當初可以被我當樓梯的入門書,現在未必適合孩子。比如,我給5歲女兒買了“敦煌涂色系列”繪本,她就不喜歡。我給讀初一的外甥買了龍應臺的“人生三書”,至今也沒激起一點水花。
所以,作家余秋雨說得對:“單單繼承一個書房,就像貼近異己的生命,怎么也溶不成一體。”藏書如果不被讀者渴求,就只是呆滯的一排。讀書需要生命經驗的配合,書房應該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而逐漸豐富。
基于此,給孩子準備藏書不能貪多。學校指定讀的《朝花夕拾》《駱駝祥子》等當然要備,唐詩宋詞、四大名著、莎士比亞全集這些經典也要備,但這些總共500~1000本足矣。至于其他你認為重要的書就沒必要備了,想想某些不成才的教授子弟吧,枯燥無趣的知識反會給孩子壓抑感,甚至讓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得不償失。
梭羅曾有名言:“屋里沒有書房,就好比吉祥之家沒有燕子窩。”但“燕子窩”不是搞個書房就了事,而是應該在家里營造讀書的氛圍。所以,我更建議家長:裝好家庭書架后,也要少打麻將,也要多帶孩子逛逛少兒圖書館,那里的書比較適合孩子,選擇也多,孩子說不定哪天就碰上對他一輩子起決定作用的書了,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