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發展水稻機械化的重要內容就是推廣種植機械化,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機械化水平較低,覆蓋面積也有限。筆者對目前國內的水稻種植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找到限制大面積推廣機械化的原因,深入探析其內部元素,提出今后的發展方向,為全面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60
水稻很久以來就是我國的重要糧食產物,作為重要的農作物,其產量和種植方式都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在新時代科學技術發展下給農民們帶來諸多便利,也大大推動農業的發展。但是在我國復雜的條件下,水稻機械化栽培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這也是近些年來機械化低的原因之一。對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研究有利于發展我國農業,對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以及農作積極性的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 探析目前我國水稻種植現狀
機械化的種植包括許多種類型,在水稻種植機器方面,機械化的水平就接近40%,與前幾年相比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在南北方地區大約有6、7個省份的水稻種植機械化面積都超過667km?,傳統的人工種植受到強有力的沖擊。在機械化種植中,又以機插秧為主要方式,代替以往的彎腰插秧方式。彎腰插秧方式不僅效率低下,甚至還會影響到農民身體健康,久而久之就會降低生產積極性。
1.1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
1.1.1 水稻插秧機
在21世紀初,國內的水稻種植機逐漸在市場上占據主要地位。在2010年后,全國購置的水稻插秧機甚至達到8萬臺,從一定程度上決定機械化的進程。這個數字對比與前幾年,增長量甚至達到20%,保證充分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從根本上提高生產效率。在新型水稻不斷涌現的時候,不能運用傳統的插秧技術對新水稻進行種植。自動機械化的水稻插秧機大致分為2個種類,為往復直插式機動插秧機以及滾動直插式機動插秧機。機動插秧機主要用來栽植拔洗苗,可以大大提高栽培的效率。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一些拔洗苗和帶土苗的性狀特點不大相同,因此兩用插秧機的出現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在國外,用途比較廣泛的大多數為帶土苗的秧機,這樣的插秧機栽植出來的幼苗成活率高,有利于提升生產效率。
1.1.2 苗盤播種機
目前,在國內大部分工廠化育秧的設備都是苗盤播種機,苗盤播種機的使用是一次全新的改革,顛覆傳統的手工播種。然而,苗盤播種機也有許多分類,根據相關的工作性質可以分為氣吸式、外槽輪式等,每一種類型的苗盤播種機都有代表產品。在苗盤播種機剛剛問世時,由于技術不成熟,仍然有一些需要手動進行操作。
1.2 水稻缽苗移栽機械
我國的水稻移栽技術位于世界前列,水稻缽苗移栽技術的應用也是對我國農業發展成果的一次建業。在民間,人們常常把水稻缽苗移栽技術稱為拋秧栽培技術。大多數拋秧使用的是手動拋秧,當秧苗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將其從秧盤中取出,將這些秧苗均勻拋撒在田中,每一株秧苗的底部都有土缽,正是靠著土缽的重量將秧苗插進土壤之中。這樣的拋秧技術不僅僅提高秧苗的存活率,還提高農民農作的效率。
隨著科技的發展,缽苗移栽技術也出現相關的機械工具,水稻缽苗移栽機械可以滿足大部分的栽培方式,不論是勻插還是直插等,機械都可以進行相關的調整,用機械代替傳統的人工拋秧,提高農作的效率。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機械為旋轉式拋秧機以及錐盤拋秧機。由于技術不成熟,目前拋秧機的使用范圍較為有限,這項技術的發展還待檢驗。
1.3 水稻直播種植機械
直播機械在目前水稻種植領域的應用也較為廣泛,相比其他機械,直播機械使用起來較為簡便,最大的區別就是直播機械省略育秧的環境,從某種程度上降低成本,然而直播機械的使用條件較高,對田地的環境因素要求比其他機械要求都高,因此,這項技術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2 水稻生產機械化栽培發展趨勢
2.1 水田四輪地理驅動地盤
水田四輪地理驅動地盤是我國機械化生產栽培水稻的發展方向。中國種植水稻機械化多體現在能夠利用現有的機器,例如插秧機和盆栽機等種植器械進行水稻的種植。而水田四輪地理驅動地盤的經濟收益可觀。假如其與農業器械相結合,能夠使得農業器械日常的工作成本大幅度降低,器材設備之間也能夠互相組合,使用度提高,利用的方面以及次數也得到提升;在人力方面,農民在設備器械上的投入也有所下降,從而農民所獲的利益也越高。
2.2 技術可持續發展
農業機械技術的可持續發展是所有后續工作的前提。只有繼續走農業機械技術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讓農業資源一直有所供應,保護其生長繁殖,實現在實際應用中的良性循環。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農業機械技術的可持續發展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就以中國2個地區舉例子。在南方丘陵且較為暖濕的地區,農民可以因地制宜,根據其潮濕溫暖的氣候,選用田間淤泥育秧技術,但是育苗效果受到影響要素大,在后續推廣中,采用工廠化育苗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盡可能地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并提高秧苗品質。而在北方平原且較為干旱的地區,農民大多以機插秧的方式進行育苗,對耕地自身的破壞比較大,破壞土壤的組織結構,事實上是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對中國而言,只有在部分地區著手實行農業機械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在部分地區仍然以曾經的形式對自然進行著破壞。這需要我們引起足夠的重視,走可持續化發展的道路。
2.3 研制大苗插秧機
在廣西,即種植水稻的主要地區,地形多以丘陵分布,且以連作稻的形式存在。在過去的這幾年里,油麥和麥稻的種植區域越來越多。而油麥、麥稻等植物通常秧苗較高,曾經的機插秧技術現在不能滿足此類植物的種植需求。傳統機插秧技術主要是針對中小苗,即苗株在20cm以內的秧苗進行插秧。如果執意使用,可能會對器械設備造成損害。研制大苗插秧機不僅可以滿足廣西丘陵等地的地形要求、生長作物的生存要求,而且可以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保證農民農業所獲的利益。因此,研制大苗插秧機是必要的。
2.4 完善全套設備
中國生產及栽培水稻的產業尚未配備完善的方針和專業的機械化栽培設備。中國的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水稻的主要生產地在廣西,其種植面積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60%以上。現有的機器設備不足以適應雜交水稻的生長過程,使得秧苗在成長中受損,最終導致水稻的產量降低。所以,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完善全套設備是必要的。我國仍然需要在科技研發中重視精細播種,完善及提高相關配套設備,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農作習慣,提高機械化在家家戶戶的利用率,從而使得我國農業發展技術穩步提升。
2.5 實現機械精準化和智能化
實現機械精準化和智能化是日后農業機械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能夠改變傳統依靠重力找準位置的模式,使缽體毯狀秧苗有足夠準確的定位,實現農業統一化的管理,還需要保證秧苗的完整度和準確度。警醒是智能化的方向。比如在水稻成長的過程中,完善出一整套育秧流水線的方案等可以作為接下來幾年主要研究的目標。只有農業機械和人工操作相結合,注意對秧苗的保護措施和提醒功能,才能使農業經濟更上一層樓。
3 結語
在我國當前農業機械技術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空間,榮升為農業強國,但仍然需要在農業器械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走可持續發展路線,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和雙收,使得我國農業機械技術水平快速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馬旭,李澤華,梁仲維,等.我國水稻栽植機械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現代農業裝備,2014(1):30-36.
[2]安玉富,唐文芳.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現狀與發展方向[J].中國農業信息月刊,2012(19):95.
[3]白人樸.關于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路線選擇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1(1):15-18.
作者簡介:磨春禮(1978-),男,大專,廣西賓陽人,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技術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