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玲玲 呂月婷 劉斌
摘要:本文對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首先簡要概述了加強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的必要性,其次詳細闡釋了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的控制要素,接著深入剖析了當前我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最后筆者針對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的隱患進行了客觀全面的反思總結并提出了幾點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旨在從根本上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進步,希望本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相關的專業學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分析
引言
城市中的濕地公園是城市寶貴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建設與修復濕地公園,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而且能維持區域的生態平衡,增強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最終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濕地自然資源,解決現有的城市問題,是當前濕地課題研究的熱點話題。因此,剖析城市濕地公園存在問題以及探究其規劃設計研究要點對于未來更好地建設濕地公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 加強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的必要性
濕地是一種較為獨特的生態系統,它可以實現地球上的水陸相互作用并在其中起著過渡作用,濕地由于自身類型的豐富多彩而為人類營造了壯觀的自然景象,還可以有效的防止洪澇災害并確保土壤不受侵蝕,同時隨著我國近年來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快速向前推進,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還對土地資源進行過度人為的開發利用而嚴重威脅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健康安全,因此必須要加快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對于維持生物多樣性與加強區域生態環境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它能充分利用濕地海綿般吸水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并疏導雨水的排放,濕地公園還使得與大氣之間進行持續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同時生態系統的良好自我調節功能可以起到降低除草劑使用的概率與減少殺蟲劑使用的作用,盡可能吸收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增加空氣中的含氧量。
2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現狀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對于城市環境的改善非常重要,但我國現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現狀不容樂觀。
2.1 過于強調綠化,生態不穩定
我國現在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其中在很多方面還有一定的誤解。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過程中過于注重綠化,而且為了盡可能打造完美的濕地公園,規劃中人工造景大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穩定,非常不利于我國城市化生態文明建設。
2.2 過于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降低
城市濕地公園在提供生態供能之外,還可以通過提供觀賞景區及其他游玩項目來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但現在我國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過于注重經濟效益,使得濕地受到一定的損害,最終生態效益大打折扣。
2.3 缺乏宏觀規劃,未能實現可持續
城市是一個整體,城市濕地公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我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中對于這一思想沒有正確的認識,在規劃過程中缺乏宏觀方面的考慮,使得城市整體規劃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對于我國城市化進展的科學性、整體性都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3 我國城市濕地公園存在的問題
我國城市濕地公園發展起步較晚,沒有現存完整的相關理論可以借鑒,使得已經建成的濕地公園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3.1 缺乏科學認知近現代在營造濕地景觀時,“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的思想誤區、單純濱水公園的設計理念和盲目錯誤的發展思路使得現有的濕地公園不夠生態化,沒有濕地公園應該具備的功能效應;模仿性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致使場地缺乏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現有的設計師與決策者缺乏對濕地公園系統的理論認知,片面理解濕地概念,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使得原有的珍貴動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蓄水防洪能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帶來了安全隱患。
3.2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不合理的水系規劃、單調的植被設計、過度的人為破壞,再加上缺乏系統的后期管理與維護,使得濕地植物種類匱乏,動植物棲息與繁衍受到嚴重影響,導致很難維持整個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3 管理不到位,社會效益低
目前,我國對濕地公園的后期維護重視程度不高,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明文規定資源管理的制度、職責、監管機制,而且缺乏對管理人員的高素質、專業化培養,導致濕地公園后期的景觀效果不佳,沒有發揮其最大的生態效益與社會價值。
4 促進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的有效策略
筆者在結合自身多年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設性的有效對策,旨在切實滿足好廣大居民的生活需求。
4.1 充分確保濕地的系統完善性
①注重統籌兼顧好延續鄉土文脈經典與維護濕地生態環境多樣間的關系,堅持“全面保護、生態優先、合理利用”的方針,合理發展科普教育、休閑游覽等功能,進而促進人類活動與生態系統和諧并存;②以大面積自然濕地為主,避免保護、防止過度開發濕地,盡量按照水系的自然特點建造生態廊道,對于濕地資源較好的濕地游覽保護區要嚴格限制游人數量;③注重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綠地率或高覆蓋率控制區,退化濕地恢復區的植被規劃要加強精心養護,在引進物種前還要加強對生物安全的動態監測。
4.2 加強對植物的配置與水體岸線的設計
多種類植物的搭配不僅有利于形成富有對比沖擊層次感的效果,還在視覺效果上相互襯托,同時有效對水體污染物進行凈化,因此應多選擇包括水生、沼生與濕生三類在內的植物品種,將各種層次上的植物進行搭配設計并從功能上綜合全面考慮,還要嚴格按照土壤中含水量的差異和水深選取和放置植物。
4.3結合地方的文化性
文化背景對于營造景觀特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每個城市有各自的特色,也包含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應考慮這個因素。了解并挖掘城市的特色文化,將其以某種形式融入濕地景觀設計中,強化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實現景觀的文化彈性。為實現這一原則,在景觀營造設計中,應順應場地的地理特征,尊重當地的民俗風情,運用地方性低碳材料,結合景觀小品形成極具特色魅力的濕地公園。
4.4 增強濕度的生態化
減少人為干預,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具體規劃設計時,一方面根據區域不同的保護力度確定人為的活動程度。特別是對生態核心區應加以保護利用,減少人工痕跡,順應基地的自然條件,合理利用場地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度的生態價值與功能效益。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濕地自身的可循環能力,形成自我完善與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
5 結語
在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時,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運用景觀生態學知識,保護和利用生態資源,并通過創新性的設計思路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創建一個具有穩定生態系統、深厚文化底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應具備恢復生態結構的功能,利用自身修復力能保持景觀協調性的能力,維持長久生態平衡的潛質。同時,濕地公園應滿足不同使用人群的活動需求,使人們從自然中學習智慧,樂中受教。濕地公園建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因地制宜,遵循“恢復·重生·延續”的設計原則,科學合理利用現有的濕地資源,充分發揮濕地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為人們提供一個怡人的自然景觀場所。
參考文獻
[1]張曉晨,李佩佩.針對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提出的幾點思考[J].科技致富向導,2017(13):147~149.
[2]潘啟慧,徐亞瓊.淺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規劃設計方法[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5(16):173~175.
(作者單位: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