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724臺
現階段,伴隨移動通信技術的持續完善,其遭受地面發射源干擾情況也變得日益普遍,這些干擾除了會對正常的廣播通信造成威脅,還會對整個通信業務的正常運作產生嚴重不良影響。為了能夠有效克服此些干擾,利用遭受的相關衛星,能夠比較快速并且準確的明確地面干擾源的具體位置,因而能夠較好的滿足實際需求。
針對同一信號來講,當其經歷過2顆衛星轉發時,在最終傳送至接收站的具體路徑乃是存在差異的,所以,在具體的傳送至接收站的時間上,也是有具體的時間差值,這一差值就是業內所提的TDOA。現階段,針對TDOA而言,通常情況下,有兩種估計方法,其一,將2個基站所傳送的信號所送達的具體TOA差計算出來,從中得到TDOA;其二,互相關技術,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基于相鄰基站,由其所接收到的同一信號,通過彼此之間的緊密運算,從中獲得所需要的TDOA值。針對第一種方法來講,因其在兩基站同步方面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所以,基于實用層面來考究,本文最終選擇采用第二種方法,來對雙曲型蜂窩定位技術開展系統化研究,以此來最大限度的達到定位精度提升的目的。
針對移動通信定位系統而言,其在定位精度方面準確云否,起到決定作用的是所采用的定位技術,而定位技術在整個蜂窩網絡當中的應用情況,乃是決定定位精度的核心所在,但需指出的是,對于蜂窩移動通信系統而言,其處于一種比較復雜、多變的信號環境,乃是不可回避的、難以避免的,受此影響,實際的移動定位精度便會出現大幅降低的情況。針對TDOA定位來講,其在整個移動電話定位當中,處于核心地位,其能準確的將信號傳送至各基站所存在的時間差檢測出來,因而可以比較準確的估算出信號源的具體位置。針對通信基站而言,其能夠對移動電話不斷傳輸的信號進行實時、不間斷監測,并且還能對信號傳送至相鄰基站所需要的時間(TOA),以及之間所存在的時間差(TDOA)給計算出來,針對同一信號而言,其傳送至兩個基站所存在的實際時間差,在某種程度上對一條移動電話相應雙曲線起到決定作用,因此,針對兩條軌跡雙曲線,將其監測出來,能夠明確移動電話的具體位置。依據既往所制定的TDOA定位原理,若可以比較準確且詳細的將信號到達的具體時間差測定出來,那么便能夠比較準確的將移動電話的相應位置給計算出來,所以,針對信號傳送至各個基站之間所存在的時間差,將其估算出來,乃是整個TDOA定位技術的核心所在。
針對雙曲線定位來講,其主要原理即為:已經知曉基站BS1、基站BS2另外,還知曉各個移動臺MS見所存在的實際距離差R21=R2-R1,那么由此便可得知,移動臺的位置一定2基站處,而且還以其為焦點,還需指出的是,其與2個焦點之間所存在的相應距離差,均為R21相應實線雙曲線上。與此同時,基站BS1與BS3之間,以及其與移動臺間,所存在的距離差用公式表示為R31=R3-R1,根據此公式,便能夠將另外一組移動臺的各個焦點之間的距離差恒計算出來,得出R31位于虛線雙曲線上。見圖1:

圖1 雙曲線定位
基于2個基站,測量其同時發出信號,傳送至目標移動終端所用時間之間的差值t21。能夠比較準確的將基站BS1與BS2,以及其與移動臺間所存在的相應距離差給求出來。因此,兩個基站到對應的移動臺見所存在的相應距離差值可表示為R21=c×t21,相同原理,還能得出R31=c×t31,其中,c在公式中所代表的是空中電磁波所具有的傳播速度。而在整個雙曲線定位當中,移動臺的具體坐標值為,而基站的具體坐標值為,(i=1,2,3),由此便可得出下列關系:

通過對上面的方程進行求解,便能夠得出最后的2個解,這兩個解便是與2對雙曲線呈對應狀態的2個交點。針對所得出的這2個解而言,因其中一個解所代表的是移動臺的具體位置,因此,在進行實際操作時,需要先獲得部分先驗信息,比如小區的半徑等,并運用這些信息,將真實解給分辨出來,運用此種方式將模糊解消除掉。
針對遺傳算法而言,從本質上來講,其就是一種通過進化策略的應用,在整個解空間架構當中,找尋最優解的一種算法。對于染色體向量來考量,其就是通過浮點數編碼的系統化運用;借助于所給出的自適應交叉率以及變異率等,而將各項結果求出來,伴隨當今代齡的日益改變與更新,在實際搜索過程中,要想獲得快速速度以及較準確的精度,并且在此過程中,不會對高適應度的相應個體造成破壞;針對非均勻變異算子來講,其伴隨著代齡的持續增加,同樣會以一種動態的方式,從之前的全空間變異,向局部微調逐漸轉變。圖2為其流程。

圖2 遺傳算法流程圖
自適應交叉率和變異率定義為:

在此公式當中,fmax所表示的是整個群體當中的最大化的適應度值;favg所代表的是平均適應度值;針對而言,其所代表的是處于交叉狀態的2個個體當中,一項比較大的適應度值。針對適應度值而言,如果其相比與平均適應度值,存在偏低情況時,表明此個體在整體性能方面并不佳;另外,如果適應度值相比與平均值,存在高出的情況,那么表明此個體在整體性能上比較好。因此,通過以動態的方式對個體適應度值進行優化,最終所得到的交叉率、變異率等,能夠比較準確的得到準確信息,此外,對性能不好的個體,當御用的交叉率、變異率比較大時,那么對于那些優良個體,需要采取與之相適應、相符合的交叉率、變異率。
非均勻變異算子定義為
(3)保兌倉模式(預付類)-采購階段。參與的對象包括:金融機構、上游供應商、下游制造商、倉儲監管方(物流企業)。前兩者表現為合作關系,金融機構給下游企業提供融資,中間兩個研究對象表現供求關系,全鏈都表現為合作關系。

在整個公式當中,z所代表的是染色體向量;t所代表的時迭代數;而zt所代表的是第t次迭代時相應染色體向量;針對T來講,其所表示的是最大迭代數;針對NM×M而言,其所表示的是對角矩陣,針對其對角線元素而言,如果處于[0,1]區間內,與均勻分布相應隨機數相符,針對公式中的M而言,其所表示的是染色體向量的維數;而對于BU而言,其所表示的是染色體分量最大取值范圍;另外,對于公式中的b而言,其所代表的是對迭代數依賴程度的相關系統參數。
為了能夠將方程式(2)~(4)求解出來,對于本算法而言,則可取如下適應值:


(3)無需額外的輔助信息,利用固有信息,便能獲得良好的計算能力;
(4)其隨機搜索特性乃是內在啟發式的,在實際搜索時,遺傳算法不容易混入到局部最優當中;
將約束函數極大值求出來:

在所列出的公式中,min(1)所表示的是x1上的閾值,而max(1)則表示的是x1下的閾值;同理,min(2)所表示的是x2上的閾值,而max(2)即為x2下的閾值。
運用遺傳算法,將式(7)求解出來的具體步驟為:
(1)對決策變量加以明確,另對相應約束條件加以明確;(2)構建更佳的優化模型;
(3)對編碼方法加以明確:可以運用10位長的二進制編碼串,用于代表2個決策變量,即x1,x2。而針對10位二進制編碼串來講,其所表示的是,基于0~1023間,所存在的1024個數,因此,把x1,x2的定義域實施離散化處理,使之成為1023個比較均等的區域,包含2個端點在內,共有離散點1024個。基于離散點min至max,分別使其基于0000000000(0)~1111111111(1023)區間內,實施相應的二進制編碼。
(4)對解碼方法加以明確:在進行解碼時,需將二進制編碼串(20位長)進行切斷處理,使之成為2個均為10位長的二進制編碼串,然后,對其進行相應轉換,使之成為更為實用的十進制整數代碼,其一一個記作y1,另外一個記作y2。結合個體編碼法和,把代碼yi向變量xi進行系統化轉換,從中便可得到解碼公式:

(5)對個體評價方法加以明確:把個體所具有的適應度,以一種比較直接的方式,當作目標函數值,也就是F(X)=f(x1,x2),然后,根據實際需要,從中選擇個體適應度的倒數,并將其當做相應目標函數:J(X)=1/F(X)
(6)遺傳算子設計:在對運算算子進行實際選擇時,針對交叉運算而言,其運用的是單點交叉算子,而對于變異運算而言,其所選用的是最為基本的變異算子。
(7)對遺傳算法相應運行參數加以明確:M表示的是群體大小,終止進化代數G,Pc所表示的是交叉概率,而Pm則表示的是變異概率。
基于上述步驟,便能夠將此約束函數的極大優化值給求出來。將(x1,x2)求出,使此約束函數獲得極大值。針對移動臺來講,其具體的位置坐標為(x1,x2),可將其當作Taylor算法的初始值。
為了能夠比較準確的對算法的性能進行驗算,運用相應測試函數,對其實施系統化測試。針對此函數而言,其乃是比較典型的變峰、多極值點函數,在具體的定義域中,其極值點不止一個,當采用的是測試優化算法時,較難保證能夠將此函數的最優解求出來,

圖3 染色體初始位置分布圖
基于此圖可知,橫軸是染色體的初始位置的作標點,而對于縱軸而言,是曲線對應的函數。
針對遺傳算法而言,其能夠以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將全局的最優點找出。


圖6 函數最優個體適應度值變化曲線
上圖是最優個體適應度值的變化曲線,由此可得出,遺傳算法在具體的收斂速度方面,還是比較快的,另外,經過一定過程的推進后,其趨向于平穩。由此可知,通過遺傳算法的運用,不僅在既定的適應度函數中,其乃是以一種非規則的形式而呈現,而在非不連續狀態下,也也能比較較好的將全局最優解給求出來。

圖7 遺傳算法的最優解(1) 基點(0,0)

圖8 遺傳算法的最優解(2) 基點(1,2.5)
當對適應度函數所持有的基點位置加以改變時,便能從中獲得遺傳算法的最優解,但是會有不同的結果。
用戶從始發點到2個基站之間所存在的距離差,可以通過對用戶到這2個基站之間的TOA差來來明確。其中所存在的關系是

圖9 接收機與目標位置示意圖
將種群數設定為100,那么可得出T=140,b=6,Pc1=0.40,Pm2=0.05。另外,在具體的評價指標方面:MV所表示的是平均估計坐標,也就是說,E[(x,y)];都是方誤差:通過獨立運算,次數為10000次。那么可以得到如下仿真結果:表1中,Taylor欄所列出的就是采用Taylor算法所得到的相應仿真結果;而針對遺傳算法欄而言,其就是采用遺傳算法所得到的相應仿真結果,為更加方便的進行對比,可以選擇如下參數:將種群數設定為100,而將迭代次數設定為T=200,另外,在雜交率方面,則設定為Pc=0.15,針對變異率而言,即Pm=0.25,b=6,進行獨立的運算,運算次數為10000次。在上表中,第1欄10lg(cσ)就是依據蜂窩網通信系統等因素來加以明確的。

表1 Taylor算法和遺傳算法MV比較
綜上,通過開展系統化的仿真實驗,最終結果表米昂,以遺傳算法為基礎所開發的TDOA估計算法,有著比較穩定且優異的性能,可以獲得解的精度高,特別是在有較大噪聲的環境中,其相比于Taylor算法,在穩定性上更為突出,在搜索速度上更快,在精度上也更高。
[1]郭華.TDOA定位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算法[J].西安郵電學院,2007,12(1):19~24;
[2]陳積明,林瑞仲,孫優賢.無線傳感器網絡通信體系研究[J].傳感技術學報, 2006,19(4):1290~1295;
[3]王洪雁,宋玉,裴炳南.基于數據融合的TDOA定位方法研究[J].微計算機信息, 2007,(24):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