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劼 大連海洋大學 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中心
我國在2012年3月由教育部正式印發并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它其中就對未來十年國家的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與戰略謀劃進行了全面部署與設想,希望基于當代教育拓展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推進高等教育的開放性、個性化、靈活化發展進程,為學校提供更為有機、有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環境。在這其中,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已經被提上議程。
大數據技術采用的是先進網絡配合數據庫技術內容,它對推進高校教育的建設開放性很有幫助,能夠為學科教學提供更為靈活、多變且個性化的教學環境,最終建立基于終身學習的教學平臺體系。目前有許多高校都在嘗試應用大數據技術,結合多校區、多層次和多類型的辦學模式、教學內容來解決傳統教學模式所固有的資源及空間限制問題,希望較為靈活多變的開展教學活動,特別是解決傳統中專業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棘手問題。換言之,就是結合傳統教學模式與大數據技術內容實現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資源有機互補與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浪費資源情況的發生。總而言之,大數據技術背景下的高校網絡教學平臺一定是數字化的、共享高效的教學平臺,它充分利用網絡教學模式混合傳統教學機制,以期待獲得最佳的學生專業學習體驗效果。
在大數據技術背景下,高校網絡教學平臺構建速度也有所加快,這是因為大數據能夠滿足當前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更高要求,它提供了滿足學生與教師基本需求的相關資料內容,并提供了更多有價值信息,基于學生表現和學習信息跟蹤實現數據優化、師生(生生)互動、學習信息整合,保證了平臺大數據的有機化與個性化。同時,大數據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過程與學習思維方式理解非常透徹,它可基于過程性與綜合性考量提出恰當的教學決策,進而為學生摸索出一條快速提高學習能力的有效路徑。
當然,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網絡教學平臺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資源,教師能夠根據大數據分析為學生提供更多個性化需求內容,他們可以結合學生學習行為進行深度的數據挖掘,將行為表征、碎片化信息與移動化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實現在平臺上學習,滿足教學過程數據挖掘結合數據集合條件,不斷完善平臺內涵與功能,為高校網絡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大數據技術背景下構建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基本思路應該遵循以下3點展開。
(一)校園與網絡教學平臺集成、實現教育門戶統一
高校網絡教學平臺應該基于校園信息化內涵展開,將校園信息系統與教學過程融合起來并實現二者教育門戶的相互統一。簡單來講,就是要將高校網絡教學平臺中所涵蓋的教務、學籍與圖書資料等等系統內容聯系互通起來,建立專門的校園大數據信息門戶,并結合網絡教學平臺整合教師、學生單點登錄內容,實現登錄身份統一認證,將門戶與大數據網絡教學平臺直接銜接,保證學生隨時隨地都能調用學校已有的教學資源。比如說,大數據技術下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就能為學生提供各種知識鏈接,指引學生在課上或課下完成資料參考與學習過程。
(二)構建學習行為全紀錄模塊、實現考核全面化
要基于大數據技術豐富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內涵,例如創新構建針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全紀錄模塊,為學生的學習行為與考核成果規范化創造條件,優化學生考核成果。實際上,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全紀錄就是當前高校網絡教學平臺最全面的解決方案,它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大數據技術內容,可對學生的資源訪問內容、資源查看時間長度等等進行探究,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給出相應指導,并提醒學生完成學習過程。而系統本身還會設置網絡平臺測試模塊,專門針對學生考核展開,而該模塊也包含了網絡考卷自動評卷功能,能夠在最短時間評卷并總結學生學習問題,能夠讓學生快速反應自身考試過程中所犯錯誤情景,并第一時間作出修正,加深他們對錯誤內容記憶,避免再犯。
(三)采用移動智能終端,隨時隨地滿足學生移動學習需求
大數據技術背景下的高校網絡教學平臺采用了移動智能終端,保證滿足學生移動學習需求。這種靈活化的學習模式非常適用于當前碎片化的學習內容與高速學習節奏,而且它的內在資源相對豐富,可滿足學生與教師基于各種課題展開平臺交流活動,并利用平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體驗氛圍。
大數據技術背景下為高校應用構建網絡教學平臺一定要注重大數據技術性,以下就基于技術角度簡單探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構建過程。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網絡教學平臺所采用的是業內標準三層穩定架構(B/S/S),這其中就包括了Web服務器、數據庫和應用服務器,其中應用服務器與數據庫服務器存在于局域網絡內部,它們和Web服務器是完全剝離開來的,且能完全支持數據庫備份服務器。為了有效提升數據應用安全性,該平臺還專門設置了防火墻,要求其只對外公開http服務器端口,同時擁有平臺認證模式,三層穩定架構所采用的并非是傳統Basic認證,而是基于SSL技術的無縫結合技術,全面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以下主要介紹它的三層架構結構,如圖1。

圖1 大數據B/S/S三層結構系統模型示意圖
(一)表現層
表現層是系統最外層,它能夠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教學界面,保證系統中的所有資源內容都面向學生處于可見狀態,表現層距離學生用戶也是最近的,它能夠接收來自于學生的學習信息反饋,并將系統處理數據的結果再次顯示給學生,形成平臺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二)應用層
應用層主要為整個平臺系統中的服務層、業務邏輯層,它介于表現層和數據庫層之間,專門負責運輸和處理用戶信息數據,針對教師、學生所提出的具體問題進行信息化輸入,即數據稱操作,閱讀數據內容并發送到數據庫中保存。換言之,教學平臺中所有的教學問題、學生反饋都在業務邏輯應用層處理。
(三)數據庫層
最后的數據庫層能夠滿足對數據的讀取與保存操作,它具有強大的訪問能力,能夠對二進制文件、文本文檔或XML文檔進行處理,滿足數據庫層數據訪問存取相關工作要求。在高校,基于大數據下的網絡教學平臺在系統結構設計上相對建議,主要利用Web瀏覽器就能展開教學活動,而平臺部分主要儲存管理和應用各種課程信息、課程資源及評價、統計系統,整體來看它是能完全滿足學生在平臺上的自主學習、網絡交互學習和課堂講授所有教學過程的,它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過程主體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
嚴格來講,網絡教學平臺在大數據技術引導輔助下全面制定了高校教育數據化資源建設規范、利用建設項目促進了高校網絡教學信息化平臺建設進程、并全面更新了其教育理念、途徑了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對高校教學智能化、個性化發展非常有益。
參考文獻:
[1]琚生根,孫界平,陳黎, 等.大數據下計算機網絡虛擬實驗智能分析平臺設計框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12):113-115,120.
[2]吳艷潔.大數據在高校網絡教學平臺中的應用[J].無線互聯科技,2016(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