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玲,劉 英
(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3)
培養新型口腔醫生是當今口腔實驗教學改革大環境下所面臨的挑戰,口腔醫學畢業生應具有醫療、教學、科研等多方面的才能。口腔正畸學實踐性、操作性極強,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必須熟練掌握操作技能[1]。傳統口腔正畸學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實驗為輔,再加上課時數、實驗室條件、指導教師素質等因素限制,不利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學效果不理想[2]。因此,課后對學生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操作機會,以加強其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顯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以我校37名2012級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為對照組,課后不對其開放實驗室;以34名2013級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為實驗組,課后對其開放實驗室,調查了解實驗室開放模式在口腔正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寧夏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2012級和2013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分別作為對照組(37人)和實驗組(34人),兩組學生都采用同一教材,均由同一教師授課。
授課結束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技能操作與理論考試,并比較兩組考試成績。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內容由口腔正畸學教研室帶教教師和實驗教師共同制訂。采用不記名方式填寫,向實驗組發放問卷,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共發放調查問卷34份,回收有效問卷3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滿分100分。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技能操作與理論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

表2 實驗組問卷調查結果[n(%)]
絕大多數實驗組學生對課后開放實驗室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課后開放實驗室利大于弊,解決了學生因操作時間不夠而無法完成實驗操作的問題。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病例(病例是我院正畸科室提供的臨床真實病例)設計實驗項目,能得到指導教師一對一的指導。課后開放實驗室加深了學生對口腔正畸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對于大四學生來說,剛接觸口腔正畸學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操作,感覺抽象,不能很好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口腔正畸學教學安排理論24學時,實驗24學時,平均兩周一次理論學習和實驗操作。每次實驗課將學生分為兩大組,每節課2學時。只利用實驗課的2個學時進行實踐操作遠遠滿足不了本科學生的學習需求。
課后開放實驗室能給學生提供較充足的實驗設施,模擬臨床操作,營造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氣氛,學生將實驗課上所學內容在開放的實驗室進行驗證,由自己安排實驗時間,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操作。學生能大膽提出問題,可以互相交流,集思廣益,提出各種設想,進行各種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調查表明,實驗組學生參與了實驗室開放模式,他們認為此模式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在實驗室及時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強化了實踐操作技能,增強了自信心[3],激發了主動參與實驗的興趣,動手操作能力顯著提高,培養了創新思維[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理論和技能操作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實驗組學生對實驗室開放模式滿意度較高。在今后的口腔正畸學教學中,開放實驗室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與機會參與技能操作,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醫學實驗室在本科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從而提高口腔正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侯彥,胡驍穎,左艷萍,等.改進實踐教學,培養實用型口腔正畸醫師[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08,7(6):599-600.
[2]吳偉華.口腔修復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2):161-162.
[3]陳乃玲,穆玉,王洋,等.實驗室開放對提高口腔專業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效果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11):54-55.
[4]姜晶,趙阿勐.實驗室開放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相結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