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昕
作為昔日明星,一向以權益類投資見長的興業證券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興證資管”)業績每經披露必受市場的高度關注。2017年是興證資管獨立成立公司的第三個年頭,較為遺憾的是,經營業績的進一步下滑使其再失發展良機。
2017年,興證資管營業收入4.65億元,同比下滑20%,雖然這一幅度較2016年同期下降幅度收窄了17個百分點,但凈利潤的下滑卻在加速。從2016年的2.75億元到2017年的1.75億元,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36%,較2016年同期略有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確定性增強的2017年里,興證資管“腹背受敵”,權益投資、定增投資等均遭到不小挑戰。年報顯示,產品業績報酬下滑對盈利影響巨大。另據記者了解,持續下降的定增產品規模也對這個曾經的券商資管定增頭部公司造成了新的壓力。
對此,興證資管方面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為了扭轉被動局面,在加強投資能力的同時,公司已確定了兩大新方向:一是將傳統固收投資搭配權益、可交債等創新品種,發展固收多策略投資;二是繼續加強為上市公司、實體企業融資的投行資管業務。
“公司通道業務歷來發展極少,產品基本與投資掛鉤,結構化產品只做定增和量化。減持新規(《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后,定增產品規模少了,創收自然就少了。”興證資管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
從獨立之初的高開高走,到近兩年的連續回落,權益投資市場的不穩定加之曾著力發展的定增業務在近兩年遭遇的政策變化,讓興證資管不得不另尋出路。
資料顯示,興證資管是興業證券的全資子公司,于2014年6月成立,其前身為興業證券上海資產管理分公司,由于早期培育了多只券商集合理財明星產品,興證資管成立之初便備受矚目。以2015年為例,興證資管的資管凈收入7.96億元,其中集合凈收入6.69億元。彼時受益于資產管理規模和主動管理型產品投資業績的大幅增長,2015年興證資管營業凈收入9.28億元,凈利潤3.94億元,迄今為止仍是近年業績的高點。
權益和定增曾是興證資管的王牌,但這二者在不確定性增大的近年都出現了變化。興業證券年報稱,產品業績報酬同比下滑拖累了資管的盈利水平。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有20多只興證資管的權益類產品近一年的總回報為負,不過虧損均在9%以下。
與此同時,2013年開始著重布局的定增業務近年也遭遇了“滑鐵盧”。回顧2014年和2015年上市公司定增的高峰年,興證資管發行的定增主題資產管理產品數量遙遙領先同業,“鑫享”和“鑫成”系列定增產品在業內獨樹一幟。截至2016年底,公司存續定增產品規模超20億元,參與項目數量連續三年在券商同業排名第一。但在減持新規因素的影響下,定增市場不復從前。
2017年初,興證資管總經理郭小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2017年的定增市場并不好做:“很多機構都在搶籌碼,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需求旺盛帶來了折價空間的收窄,并且今年實體經濟也面臨一定的難題。”
“權益投資有好有壞,不是每年穩定;定增屬系統性風險,業務收縮快;而由于極少做通道,不像有些同業規模很大,可源源不斷產生收入。”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不過,由于布局多樣,部分產品的虧損爭議近來一度將興證資管推上風口浪尖,例如員工持股計劃產品出現的虧損。截至3月31日,興證資管近一年6只產品虧損超過四成,其中,除了一只投顧產品鑫匯5號,其余均是“鑫眾”系列。
而“鑫眾”系列就是興證資管員工持股計劃的產品載體。由于每只“鑫眾”產品投資標的都是單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產品凈值漲跌與該上市公司股價直接相關,加上最高可有不超過1倍的杠桿,所以體現出產品(尤其B類份額)波動很大。
“‘鑫眾系列為單一機構(上市公司)定制的產品,不涉及其他公眾投資者。興證資管主要負責持股方案設計、產品創設、融資服務、法律咨詢、上市公司股票買賣交易等服務,該類產品主要體現公司的融資業務能力,與投資管理能力并無直接關聯。”采訪中,興證資管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目前公司已將該類產品凈值調整為定向發布,因此在Wind或其他行情軟件中看到的“鑫眾”系列產品凈值數據并不是最新的。
在業內看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興證資管圍繞投資,業務布局相對較全,十多年堅定發展主動投資管理業務使其在資管行業“去通道”背景下受影響較小,但隨著外部投資環境的變化,如何保持穩定增長的業績,考驗著這只老牌又年輕的團隊。
從披露的主動管理規模占比情況來看,截至2017年底,東證資管主動管理占比高達98%,興證資管主動管理占比為64%,浙商資管占比44%,光證資管占比42%,國泰君安資管占比39%,西南證券占比36%,中信證券占比35%。
據悉,興證資管自主投資研究團隊目前已有將近80人,公司主要業務有投資資管、投行資管兩大類,投資資管包括權益投資、固定收益投資、量化投資、FOF投資等,投行資管主要是員工持股計劃、資產證券化、股票質押等融資類業務。
在“后定增”時代,為迎頭趕上,興證資管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將主要聚焦兩大方向:“一是面向機構投資者、高凈值個人投資者的固收多策略投資,主旨是將傳統的固收純債投資搭配權益、可交債或者其他創新投資品種,發揮公司業務線比較齊全的相對優勢,實現基于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定制投資;二是通過開展投行資管類業務,為上市公司、實體企業提供融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