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婭文
一、區分照片和攝影作品的必要性
根據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定能看出,我國沒有區分照片和攝影作品,但是這兩者是有很大差異的。
首先,從我國著作權立法的價值追求看,我國在著作權的保護上采用作者權體系的標準,對于作品獨創性要求較高,在這種立法的價值趨向下就表明了不可能將所有的照片都納入攝影作品中給予著作權法保護。尤其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的進步催生了攝影技術、手段、工具的急速進步,傳統的膠卷照片已經被數字化照片所取代,在這種依靠數字化來拍攝的背景下,拍攝過程中獨創性的成分可能會越來越少,因此,如果不區分照片和攝影作品,將會背離著作權法對于獨創性高標準的價值追求。
其次,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大量類似案例,將一些獨創性不高的照片放入攝影作品中進行保護,例如在朱曉明與煙臺萬利醫用品有限公司的案子中,原告利用手術中設備自帶的錄像機對手術過程進行了錄像,被告未經許可商業性的截取其中部分畫面利用,法院以侵犯著作權為由進行了判決。但在這種拍攝中攝制者只是進行了簡單的儀器鏈接,在拍攝過程中并不能體現作者獨創性的選擇和安排,而且沒有技術性和藝術性的體現,攝制者的這種簡單的勞動能否達到著作權法所要求的獨創性,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類似于這樣的案件,導致了實踐中法院在判決時將作品獨創性的判斷標準降低,使一些獨創性不高的照片也被納入了攝影作品當中保護,造成了立法上的高標準和實踐中的低標準這樣一種不協調、不統一的現象。
再者,我國現在正在面臨著作權法的第三次修改,在《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中取消了對于攝影作品保護期從發表起算50年的規定,也就是說對于攝影作品保護期采用和一般作品保護期同樣的規定,即終身加死后50年的規定。這一變動延長了攝影作品的保護期,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對于攝影作品保護越來越重視,對于獨創性的要求更高。但是,在數字化商品普及的情況下,照片中的獨創性成分卻在降低,因此在面臨著作權法修改的大背景下,明確區分照片和攝影作品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國際社會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保護的標準越來越高,加強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也是順應國際發展要求的選擇。
二、照片和攝影作品的區分標準
明確了照片和攝影作品的區分意義,如何劃定兩者之間的界限是關系到照片和攝影作品保護的基礎。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對攝影作品的概念做出了界定,攝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質上記錄客觀物體形象的藝術作品。從上面的定義能夠看到在談及照片和攝影作品時,不可必要的要提到介質,在此需要對介質做出定義,這里的介質指各種能夠再現客觀物體的材料,包括由于現代技術發展而產生的借助數字化工具轉換而拍攝的,例如手機,數碼相機等。因此,在討論照片和攝影作品的區分上,有必要將數字照片包括在內。
要構成攝影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獨創性的判斷是區分照片和攝影作品最重要、最關鍵的要素,即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體現攝制者獨創性的的選擇和安排。對于獨創性的判斷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要求作品是作者獨立完成,二是符合最低限度的智力創造性。在此,對獨創性的第一個問題不在進行討論,重點討論第二個問題,符合最低限度的智力創造性即在作品中能夠體現出作者獨特的智力判斷和選擇,展示出作者的個性并達到一定的創造高度要求。
在智力創造性的判斷中,首先要明確,在作品的形成過程中必須有智力勞動的參與。具體到此問題,在攝影作品的拍攝過程中,攝制者在不斷地選擇拍攝器材、拍攝角度、攝影內容、拍攝效果、拍攝時間、光感等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智力判斷,體現出了攝制者在拍攝過程中獨特的智力選擇和安排,在拍攝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技術性的追求,達到了創造性要求,產生了創造性成果。而對于照片,攝制者在拍攝中付出了自己時間、體力等,但這種付出只能說是簡單的勞動,不能稱之為是智力勞動的投入,達不到著作權法所規定的最低限度的智力創造性的要求,沒有形成智力創造成果。例如,如果攝制者在拍攝藝術照的過程中對于場景、對象、動作、器材的選擇中體現了自己個性化的追求,并且在拍攝中通過不斷調試拍攝的角度,光感,速度等,達到藝術上的要求,對于這樣在多方面綜合的情況下而形成的就能被稱之為攝影作品。但是,一般人拿著手機隨意的拍攝畫面時,對于攝制者來說只是簡單進行了攝影畫面的選擇,對于效果、器材、光線等方面沒有技術上和藝術上的追求,那這樣形成的就不能說具有獨創性,不能作為攝影作品,只能稱之為照片。其次,在智力創造性的判斷上,還要明確著作權法保護的是對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不是思想。因此,還要看這種智力創造性有沒有物化為外在的表現形式,有沒有在作品中體現出作者獨創性的選擇和安排。在判斷照片和攝影作品過程中,如果攝制者只是簡單地器械的選擇,那么在形成的照片中就沒有體現攝制者的獨創性的表達;相反,在拍攝過程中攝制者通過不斷地調整對象的姿勢,選用的背景,拍攝時的光感,在最后形成的表達上展現出了攝制者的獨創性要求,這樣的表達就能放入攝影作品當中受到保護。因此,在對獨創性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可以對照片作如下定義:照片是指在借助相關介質再現客觀物體形象的過程中沒有獨創性的表達的行為,沒有體現攝制者獨特的藝術選擇和判斷。
在照片和攝影作品的區分中還要考慮到科技發展對照片和攝影作品的界定產生的影響。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促進了攝影業的進步,老式的膠卷相機已經被數碼相機所取代,手機、電腦等軟件中都有相機功能,這些的發展都離不開數字化的進步,但是即使是技術發展催生了攝影進步,在照片和攝影作品的區分上仍然要以獨創性為基礎來區分。例如,再利用手機進行拍攝的過程中,并沒有專業相機所具有的功能,在拍攝過程中給予攝制者如果只是簡單地按下了拍攝建,沒有智力勞動的參與,這樣形成的就不能作為攝影作品。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借助于手機拍攝的都不能作為攝影作品,如果在拍攝中進行了場景、對象、姿勢、光線等綜合的選擇,體現了獨創性,就能作為攝影作品受到著作權保護。
在照片和攝影作品的區分上,除了考慮獨創性,還要考慮到主體的對區分的影響。在此,對于照片和攝影作品的主體并不需要明確區分,不能只從主體上判斷出什么人創作的是攝影作品,什么人創作的是照片,不論是攝影師還是普通的攝制者都可能拍攝出攝影作品,也都可能會拍攝出照片。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同一主體在什么情況下形成的是照片,什么情況下形成的是攝影作品?例如,對于攝影師來說,作為專業的攝制者,在拍攝過程中對技術性和藝術性的要求都很高,一般來說形成的結果都能作為攝影作品受到保護。但是,如果是在進行類似于證件照的拍攝,在這樣的拍攝中有各種制作要求,沒有給予攝影師發揮獨創性的空間,不能體現獨創性的選擇和安排,即使是有專業攝影師拍攝形成的也不能成為攝影作品,只能作為照片。在生活中還會出現對于一些由于偶然而拍攝到一些稍縱即逝景象的現象,例如,一個正在散步的人偶然發現外星飛船一閃而過,迅速拍攝到了這一畫面,再這樣的情況下,攝制者在拍攝過程中對于器材,角度,畫質,光感都沒有時間做出自己的判斷,不符合獨創性的要求,只能作為照片受到保護。
參考文獻
[1]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3頁。
[2]德,雷炳德:《著作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12頁。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