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姜文自嘲道:“電影只有好看或者不好看,沒有看得懂和看不懂,我的電影是酒不是三頓飯,吃慣了飯的人未必喜歡喝酒。” 姜文的電影之所以呈現出色彩斑斕,有著強烈的沖擊力,具有剽悍的想象力,處處流露的幽默感,這是和姜文特殊的歷史觀有聯系。姜文是在部隊里長大的,這個出身在那個年代擁有極為特殊的意義。這種特殊的環境,讓高干子弟對女性和其它男性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優越感。
關鍵詞:優越感;飛揚跋扈;鮮血;酒
二零零七年九月,姜文的新作《太陽照常升起》橫空出世:滿溢的色彩,強烈沖擊力的鏡頭,剽悍的想象力,處處流露的幽默感,歌聲,軍號,槍聲,不斷重復著雄壯與溫柔,瑰麗的夢幻色彩和浪漫主義精神,以及姜文那帶傳奇性的血色人生觀......宛如一大碗美酒,姜文用7年時間的釀造,加入了過多的想象和飽和的情感,讓人亢奮,沉醉,飄逸!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已是當年的寒假了,因為之前一直沒有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所以一拖再拖。看姜文的電影應該是這樣一個狀態:平靜的心情,安靜的環境,洗個澡,邊上放瓶酒,一個人品著。而這次也同樣不負于我的期待,驚喜之余更有震撼。從《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青春悸動,《鬼子來了》中對民族性的深刻解讀,到現在《太陽照常升起》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展現了姜文獨特的電影表現力與創造力。
在拍攝《太》之前,姜文就揚言,我要拍一部放自己血的牛X電影。于是,我們再次看到了“風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而橫空出世的姜文!電影中,姜文對太陽的迷戀讓人想起了自詡太陽的尼采,尼采提出了上帝死了,天才創造了人類全部歷史,姜文說曠世之作需要上帝的關照,天才讓電影變得光芒萬丈。尼采說,我只愛用鮮血寫成的著作。我不知道姜文是否讀過尼采,但是《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所展現出來的美正是一種光明與放縱交織的美。無論是荒涼的西部戈壁,還是東部某小學,整部電影的用光始終是明亮的,這種基調正是日神精神的表現,生命以其光輝燦爛的一面照耀世間,美來源于普天而下的光明與亢奮,而這種光明正是生命意志的蓬勃洋溢!
為什么姜文的電影會是這樣的呢?這和姜文與眾不同的歷史觀有關,我們可以從姜文前幾部作品和他的個人生活經歷中可以看出些端倪來。姜文是在部隊里長大的,這個出身在那個年代擁有極為特殊的意義。當普通人家的孩子都忙著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時候,這些部隊大院里的孩子卻可以輕而易舉地穿上軍裝,成為“最可愛的人”;當同齡人都在北大荒、新疆建設兵團里修理地球的時候,他們還在北京的大街上四處游蕩,去老莫餐廳吃飯,看內部電影,為了追求女孩大打出手;當文革結束,別人都為了一個返城名額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他們又早早辭去公職開始下海經商,當起了“倒爺”。在紫禁城里的皇親國戚被打倒之后,人們稱他們為中國的“紅色貴族”。直接點說,就是高干子弟。我們可以在北京的文藝圈里數出一長串名單:姜文、馮小剛、王朔、葉京……大院里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普通人當然不得而知,人們只能從《陽光燦爛的日子》、《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等帶有自傳性質的影視作品里窺探個大概。很顯然,姜文絕不會像阿城寫《棋王》那樣去拍一部關于“饑餓”的電影,因為他沒有這方面的體驗。在姜文眼里,六十年代最大的痛苦只是不能再公開地摸女人的屁股了,但對于他人而言,則是怎樣才可以填飽自己的肚子。這就是貴族和平民的差異。
這種特殊的環境,讓高干子弟對女性和其它男性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在《太陽照常升起》 中也表露無疑。片中的三個女人正代表了男人心目中三種女性的形象:母親、妻子與情人。通過母親(周韻)的敘述,我們得知房祖名那從未露面的父親是位戰斗英雄,他只消站到女孩面前直接而簡單地表達出“我看上你了”,這個全校最漂亮的女孩馬上就毫無招架之力,甚至在他死去之后,還會帶著腹中的遺孤從大城市來到丈夫出生的小山村生活一輩子,每天去樓頂上吟誦:“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確,昔人早已離去了,短暫的婚姻只留下一個孩子和一堆永遠也寄不出去的信,上面寫滿了愛人的名字:“阿遼莎……”。老唐和唐妻的關系中也有相似的地方。只要男人寫一封信,一個出身南洋、長在上海洋房里的華僑女孩立刻就不遠萬里來到大西北與他結婚。男人甚至在電影直截了當地對妻子說:“我可以把鞋搞大,也可以把你的肚子搞大。”(想到現實生活中,姜文也正是如此身體力行,真的把女主角的肚子搞大了。)婚后,男人可以與學校里風騷的女醫生毫無顧忌地調情,但當妻子因為受不了冷落而紅杏出墻,他立刻就端起象征男人權威的獵槍,對準妻子的頭冷冷地警告:“你這樣做是要出人命的!”陳沖扮演的校醫則是另一種女性的代表。她風情萬種,熱情似火,而且來者不拒,既可以狂熱地愛慕著梁老師(黃秋生),也毫不拒絕與姜文眉來眼去。她作為“情人”的代表,和周韻代表的“母親”、孔維代表的“妻子”,共同組成了男性心目中一個完美的女性整體。《太》一片充分體現了姜文作為男性代言人對女性的話語權:男性需要的女性是三位一體的。他們既需要一個好母親來為自己生兒育女,并且從一而終,又需要一個可以用來征服,并且能夠崇拜和仰慕自己的妻子,最好還擁有一個情人來調劑日常乏味的生活。再看影片中姜文飾演的老唐——孔武有力,大男子主義,對妻子的占有大于對她的愛,對情人也不拒絕逢場作戲。他是男性權力社會中道德準則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影片從各種角度展現了老唐彈無虛發,每發必中的高超槍法。獵槍,在此成為父權和夫權的絕對象征,它不僅暗示了男性強大的性能力,也成為對更弱勢的同性以及小輩們炫耀武力的手段。
姜文一直是個很牛的人,很強勢,這幾乎已經成為他一種固定的形象而被媒體定格。誠然姜文是優秀的他的演技與導演水平可以進入中國一流演員與一流導演的行列。但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牛”“拽”并非完全來自于他的才華本身,而是源自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優越感,一種對女性和弱勢同性的優越感,一種貴族對于平民的優越感。
現在有各種各樣關于《太陽照常升起》的評論,其中的焦點在于影片的接受度上,許多人說這是一部看“不懂”的電影,與姜文以前的電影風格截然不同,跳躍的節奏、跳躍的故事、絢爛的色彩,不少人認為音樂、畫面好的沒話說,但很多段落卻看不懂。這的確是個事實,因為《太陽照常升起》本身就不是給所有人準備的娛樂大餐,姜文把過多的信息、飽和的情感、漫溢的空間統統放入這部結構和節奏都非常西化的作品中,從而讓這部電影形成一種分層的理解肌理,你能看到哪一層都是你自己的理解。對此,姜文自嘲道:“電影只有好看或者不好看,沒有看得懂和看不懂,我的電影是酒不是三頓飯,吃慣了飯的人未必喜歡喝酒。”他太關注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堅硬、霸道或者有點自戀的姜文,他的飛揚跋扈、他的細膩真誠都在這部新作里有所呈現。在中國,姜文的地位和名聲就像西方的馬龍·白蘭度一樣——他倨傲,強悍,他灑脫,自由,儼然就是“巴頓將軍”。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那樣的百感交集,《鬼子來了》是那樣的反傳統,到了《太陽照常升起》我開始慢慢走入姜文的內心了,它是那樣的隱晦和絢麗。喜歡姜文的電影,一如喜歡看他大大咧咧地來來去去,對你永遠表現出一種輕蔑與漠視。
作者簡介
操健詞,金華市孝順高級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學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孝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