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昱彤
摘 要:文章闡述了法學創新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我們提出了法學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包括變革教學方式,實行“法律診所”;注重與現實結合,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理論結合現實,提升學生素質;完善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法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前言
創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品行兼優的各種人才。創新型人才是人類智慧成果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是高精尖科技的“發明者”和“傳播者”、也是人類文明的“先驅者”和“預言者”。創新型人才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科技創新人才、管理創新人才、學術創新人才等等。法學是社會科學的一種,因此,可以說,法學類創新型人才是科技創新人才的一種。
二、法學創新人才的基本素質模式
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基礎薄弱,專業單一,教材陳舊,教學死板,培養模式老化,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大大影響了人才的專業水平。21世紀既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世紀,也是國與國之間交往更加頻繁、競爭更加激烈的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新世紀的我國法學教育肩負著“科教興國”和“依法治國”的雙重歷史使命??陀^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從辦學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努力培養21世紀我國法制建設所需要的創新人才。法學創新型人才,指的是能順應社會發展需求,為依法治國做出貢獻的高質量法律專業人才,他們應當具有以下優勢:(1)專業功底深厚,能力突出;(2)理論與應用復合型人才;(3)品行兼優;(4)具有較強的開拓創新精神。要培養法學創新人才,應當明確法學創新人才的基本素質和主要特征。人的素質,通過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認為,法學創新人才的基本素質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1)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包括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愛憎分明,誠實正直,清正廉潔,樂于奉獻,有較強的組織紀律觀念。(2)有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功底、多元的知識結構和復合型的全面能力。包括精通法律和法學原理,具有寬厚的人文科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知識,并能熟練地掌握外語和計算機,有較強的觀察、理解、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法學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要培養出優秀的法學創新型人才,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變革教學方式,實行“法律診所”
傳統的教學已經實行多年,碩果累累,達到了傳道授業解惑的目標。但它也存在許多缺點: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案例教學法在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方面不如傳統的教學法,但它在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卻比傳統的教學法要強許多。因此,筆者認為,應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案例教學法結合起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新近引進的法律診所教育卻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方面比上述兩種教學方法更有成效,在多個高校實行的情況來看,效果的確很好。該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而且運作成本過高,但從教學的效果來看,值得推廣。
2.注重與現實結合,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應注重實際,結合現實需求,進行系統性的素質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社科知識水平,這樣既為滿足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打好基礎,也為培養法律人才作基礎性的知識儲備。具體而言,一是在課程設置中要注重法學專業中各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符合法學內在規律要求排列各課程。如我院在實行學分制的年級中,連續兩年出現了決大多數學生在同一學期同時選修了行政訴訟、民事訴訟、刑事訴訟三門訴訟法理論課程的情況,這顯然不符合教學規律,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二是開設可供學生選擇的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學的不同課程。很多院校已經作了這方面的努力和嘗試。三是可增設法律倫理、法律職業道德方面的課程。
3.理論結合現實,提升學生素質
法學專業的學生除了專業能力突出、綜合素質優秀之外,還應該具備其他能力,例如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組織能力、語言和文字能力等,只有具備這些能力素質,學生的創造性才能得到發揮,其職業技能才能得到提高。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除依靠上述各種教學活動外,還可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予以補充。
4.完善評價體系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內,評價學生能力的方法非常簡單——基本都是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能力,可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發現,學習能力強,思維活躍、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能力較強的學生,其閉卷考試成績卻不理想。這表明閉卷考試成績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實踐能力。如我校采取的是,期末考試成績(閉卷或開卷)占70%,平時成績占30%,二者按比例綜合后所得出的分數作為該門課程的成績,這比單純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定標準要優越一些,但實際上平時成績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因為平時成績并沒有客觀標準,只能是老師的印象分。而在上大課的情況下,學生幾乎沒有多少可展示自己個性和才能的機會,因此,印象分也不可靠。筆者認為可建立多種評價體系。可從職業道德、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素養、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包括創新能力)等多方面評價。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提高法學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們認為除了學習理論知識以外,可以建議采取法院旁聽、模擬法庭、司法人員專題報告會或者法學教授教學研討會等多種實踐教學的方式培養人才。通過親身實踐的教學方法,讓法學專業的學生第一時間接觸法律事務,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理論來自實踐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陳丹妮."3+1"法學創新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研究倡——以法律診所為平臺[J].法制博覽,2015,(29):52-53,51.
[2]李冬.基于法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索--以刑事法務實訓課程為中心[J].理論界,2015,(2):168-172.
(作者單位:重慶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