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氣韻生動”與魏晉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提出的“傳神寫照”在理論上兩者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但兩者之間又有不可忽視的區別。“傳神寫照”和“氣韻生動”都要求表現對象內在的精神,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但比較兩者,不難看出,“氣韻生動”比“傳神寫照”更強調再“傳神”上的審美,可以說“氣韻生動”比“傳神寫照”更具體更豐富,表現了中國繪畫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同時氣韻在繪畫理論中慢慢的確立為成熟的美學范疇。
關鍵詞:氣韻生動;氣韻
“氣韻生動”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重要審美范疇之一,它指作品中蘊含的生機、氣勢、節奏和意蘊。氣韻理論源于先秦、兩漢時代的“氣本原”說,即認為充溢于宇宙間的“氣”是構成萬物與生命的基本原質。氣韻最先見用于品評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氣質和儀表風尚;繼之被轉用于文論,用以討論作者的思想個性對作品藝術風格形成的影響和意義。
南北朝時南齊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謝赫的《古畫品錄》,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繪畫專著。這部專著中系統的提出了“六法”論,千百年來被奉為中國繪畫創作和批評“千載不易”“萬古不移”的金科玉律。“六法”的提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標志著中國繪畫真正成為獨立的一門藝術,更標志著中國繪畫已從外在環境、事件、形狀、姿態的如何鋪張描述轉向生動的表現人的內在精神、氣質、格調、風度方面來。它使中國繪畫真正走上通過有限的可窮盡的外在藝術語言或藝術形象去傳達和表現某種無限、不可窮盡的人格思想的新階段。
一般來說,山水畫的獨立成科,是從盛唐時期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等人開始的。其中李思訓的主要貢獻是發展了金碧重彩的工筆山水,而吳道子、王維則對減淡重墨法的協議山水的發展有著大的貢獻,開拓了中國畫重筆墨的新傳統,并對宋元以后文人畫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寫意山水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重在體現畫家本人在山水中所寄托的情思、思想和人生趣味,因此,繪畫活動所具有的主體形意識明顯增強了,畫家本人的精神因素在繪畫作品中的地位與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了,因此這與氣韻生動本質要求有著極大的相似。從唐代作家評論山水畫的詩歌作品中可以看的很清楚,如杜甫在《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說: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聞君掃卻赤縣圖,乘興遣畫滄州趣。又如岑參的《劉相公中書江山畫障》言:相府征墨妙,揮毫天地窮。始知丹青筆,能奪造化功… …富貴心獨輕,山林興彌濃。喧幽趣頗異,出處事不同… …再如孫逖《奉和李右相中書壁山水》中所言:廟堂多暇日,山水契中情。雨鞋高深趣,還因藻繪成。這三首為山水畫所作題詠,都共同突出了畫面中的“趣”,并且與畫家的出塵之思緊密聯系在一起,畫中的山水實際上成為畫家本人超脫情懷的象征之物。從本質上講,畫面中洋溢著山水之趣,也就是畫家精神氣韻的根本體現。魏晉南北朝的元氣論包括了三個方面:第一,氣是概括藝術本源的一個范疇。鍾嶸《詩品序》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就是說,宇宙元氣構成萬物的生命,推動萬物的變化,從而感發人的精神,產生了藝術。我們知道山水要求個意境,畫山水之人寄情于景,以景抒情,這就是鍾嶸的氣之動物,物之感人。
第二,氣是概括藝術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一個范疇。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活動,就是氣的運化,它既是生理活動,也是心理活動,是藝術家整個身心協調一致的活動。而山水畫家注重山水氣脈相連,人的精神氣脈相連,這都是氣韻生動的體現。第三,氣是概括藝術生命的一個范疇。這說明氣不僅構成世界萬物的本體生命,不僅構成藝術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整體,而且也構成藝術作品的生命。我們常說,一幅山水畫有了靈氣,有了生命就是這種氣體現到位的表達。
當然關于“氣韻生動”首次被斷為四字連續,正是始于唐代的繪畫理論家張彥遠。他在《歷代名畫記》中引用謝赫六法理論時,就提到:“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六曰傳移模寫。”張彥遠在每個數字后面加了一個“曰”字,非常明顯地說明“氣韻生動”等法理需要連讀。由此而知張彥遠的這種理解符合唐代以來因山水畫獨立發展而產生的新的審美理想,強調繪畫創作不僅需要傳寫對象之精神氣韻,更重要的還要體現畫家自身的精神氣韻;張彥遠主張繪畫要“意在筆先”,追求“筆不周而意周”的境界,都說明畫家之意地重要性,也體現了寫意審美觀念在唐代的確立。此后,經過宋元明清的畫家的努力,文人畫逐漸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以體現畫家內在氣韻,高逸品格為主的美學思想也逐漸成為繪畫的正宗理論觀念,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畫的什么特性。由此可知“氣韻生動”在山水畫中的畫里畫外都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就說明“氣韻生動”的內涵已經逐漸從六朝時期的人物畫擴展到了山水畫中,并從注重畫面上表現對象的氣韻生動逐漸轉移到創作主體內在精神氣韻的高度重視。時至宋時,名家輩出,山水畫已經達到了頂峰,畫面中渾整靈動的氣韻體現出宋人獨特的環境感知與環境體驗的審美理想,其純粹而本真的生動氣韻,完整地呈現了自然環境的美與善。它精確剝啄自然界吮吸萬變的天真生趣——生動的氣韻,并且以一種審美判斷和審美批評的獨特眼光將自然環境丑陋猙獰的因素排除在外,進行必要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加工,從而使畫中山水意象理想化,典型化,形象化。同時,畫面通過視覺元素,用筆變化再以獨特的格調烘托出創作主體,也就是畫家本身,的高逸情調與精神品格。因此,通過山水寄托情思,寄情于景,以景抒情,就成了宋代山水畫的又一特征,名曰“意境”。
“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是說作品的“氣韻”歸于畫家的修養是否到家,而作品的“神采”則歸于畫家的筆法是否精熟。那么要想創作出“氣韻生動”的作品,從根本上要從自身的修養入手。董其昌認為盡管“氣韻”有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的因素,但也有學習而得的渠道,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可使自身胸中脫去塵濁,又可使作品“氣韻生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他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帶任何功力凡俗的色彩,而是純粹出于培養人格精神,涵養胸襟氣度。藝術是“人品的載體”。蔣驥《傳神秘錄》上說“人品高,學問深,下筆自然有書卷氣,有書卷氣,既有氣韻。”第一流的人品方能有第一流的藝術,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的不得不至。藝術就是人的懷抱之寄托,精神的形態流露,心的外現,學問的結晶。因此,要有創作出“氣韻生動”的銘心佳作,需要廣大藝術工作者除去浮躁之氣,去除庸俗之氣,潛心讀書,潛心錘煉自己的道德情操,涵養浩然之氣,博洽學識,精進技藝。“三分春色描來易,一段神韻畫出難”。“氣韻生動”的作品需要藝術作者窮其一生。勤勉砥礪,不懈追求。
作者簡介
許瑜婧(1996-)女,漢族,福建省漳州市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研究方向:中國畫。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