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漢市宗教信徒眾多,佛教、道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并存發展,對應的宗教建筑文化底蘊豐厚,見證了武漢地區宗教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的發展史,是宗教信徒活動的主要場所。文章主要對佛教、道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武漢傳播歷史進行簡單介紹。
關鍵詞:武漢地區;宗教;歷史
一、佛教
佛教對我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并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其中武漢歸元寺即為我國佛教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于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法師、主峰法師修建,其不僅是湖北省佛教協會與武漢市佛教協會所在地,而且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和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享有“天下祈福最靈寺”、“漢西一境”等美譽。
佛教在東漢時期開始傳入武漢地區,后經長期傳播與發展,在民國時期達到鼎盛,武漢市現有諸多古寺名剎,其中以具有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稱的歸元寺、寶通禪寺、古德寺、蓮溪寺最為出名。歸元寺以建筑完美、雕塑絕妙、珍藏豐富而聲震佛門;寶通禪寺以“皇家寺院”、“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寺院”而遠近聞名;古德寺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而獨樹一幟,把中國傳統文化的閣亭建筑風格和伊斯蘭的清真建筑風格、印度和緬甸的帕那瓦建筑風格、古希臘神廟的柱廊建筑風格、以及與法國巴黎圣母院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蓮溪寺以“佛學教育基地”而馳名中外,是武漢市一座清凈莊嚴、道風純正、古老又現代的比丘尼道場和佛學院。
二、道教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三國時期由道士傳入武漢地區,后在明朝,由于統治者信奉道教,道教在我國曾一度興盛。隨著我國道教信徒數量不斷增加,請道士或僧人念經拜懺、祈福超生的儀式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官員與士紳的支持下,武漢地區逐步修建了諸多道教宮觀,如武昌長春觀、漢口大道觀、漢陽元妙觀。而在清朝,道教在我國發展開始走下坡路。國民政府成立后,由于長春觀監院侯永德,受到時任國民黨第十三師師長、湖北省警備司令的夏斗寅賞識,獲資對長春觀進行大規模修繕,武漢道教發展呈復蘇趨勢,隨后在1925年,在長春觀監院侯永德的支持下,長春觀舉行了一次傳戒活動,參與人數近五百人,盛況空前,對武漢地區道教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武漢地區的道教分為全真道和正一道兩派,全真道于宋末元初傳入武漢,受制于文獻記錄,正一道傳入武漢地區時間暫不能確定。近代武漢道教公認的四大叢林為:長春觀、大道觀、元妙觀和武當宮,其中長春觀是武漢道教的典型,元朝時全真道長丘處機曾在此修煉和傳教,由此規模日益壯大,并因長春真人而命名,后在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三、基督教
在1861年6月,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離開上海到達漢口,標志著基督教開始正式進入武漢地區。次年,英國循道會調派牧師到漢口傳教,后來武漢地區道教開始施行分區域傳教,倫敦會主要負責長江一帶,而循道會主要負責漢水流域,基督教在武漢地區的傳道事業正式展開。在1868年4月,美國圣公會傳教士抵達武昌,開啟了武漢地區的傳道旅程。截止到二十世紀初期,武漢具有教堂和聚會點多達21處,基督教信徒約2000余人,而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已經有11個差會進入武漢,對后來武漢地區基督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從1861年基督教進入武漢地區,到1949年武漢解放,武漢地區已有的大小宗派教會達10余個,信徒達到6000余人,教堂數量約90座,基督教在武漢地區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與戰爭影響,基督教在武漢地區傳播并不順利,尤其是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人民心中對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抵制心理,洋教的影子揮之不去,很難從心理上去接受西方文化。在基督教傳入武漢地區之初,曾受到當地群眾的極力反對,武漢傳教事業一時間難以開展。武漢群眾之所以能夠接受基督教并使其快速發展,是基督教長期堅持奉獻愛與傳遞愛的必然結果,為消除武漢群眾排斥心理,基督教在開設教堂的同時,開始著力于社會慈善事業,并取得了重大進展,現在已經覆蓋了醫療衛生、養老托幼、助殘扶貧、助困資學、災害救助、公共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領域。
四、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唐朝永徽二年傳入我國,并隨著我國與阿拉伯的交往,清真寺開始陸續修建在我國通商口岸城市、新疆、甘肅等地,并于元朝傳入武漢地區,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淪陷后,武漢伊斯蘭教曾受到災難性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后開始逐漸恢復,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影響并一度陷于停頓,好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國家與武漢市政府的保護與支持下,武漢伊斯蘭教開始穩步復蘇與發展。
伊斯蘭教在武漢地區傳播和發展,主要受到家族遷徙和繁衍的影響。大約在1274年,元朝開始調派一些回族人士前往武昌,擔任地方官吏,隨從與家眷開始長期定居于此。到了明朝,回族人士開始大規模遷入武昌地區,在1364年,明朝軍隊攻占武昌后,明朝開始調派一批回族將領前往武昌駐守,隨從家屬陸續落籍武昌,并在長虹橋地區聚集,逐步形成武昌早期的回民聚居點,隨后,又有諸多對明朝有功的穆斯林人士紛紛來此定居,回族群體不斷擴大,這就有了武漢最早的回族三大姓:馬、定、王,為武漢地區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發展奠定基礎。隨著回族人口在武昌地區不斷壯大,為滿足其宗教生活需求,在1375年,武昌修建了武漢地區首座清真寺,即武昌轅門口清真寺,到了明朝中葉,漢口地區快速發展,江浙一帶與陜西一帶回族商人匯集于武漢三鎮,在武漢地區形成了新的回民聚居點(漢口廣益橋、漢陽頓甲嶺)。到了清朝,武漢三鎮憑借天元的地域優勢,成為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來自于周邊各省的回族商人開始紛紛定居武漢,武漢三鎮清真寺開始大規模修建,如漢口的萬壽宮清真寺、民權路清真寺,武昌的青龍巷清真寺、金龍巷清真寺、起義門清真寺等,后因戰亂影響,很多清真寺消失,得以幸存的只有武昌起義門清真寺、漢口民權路清真寺與江岸清真寺,再加上2011年1月修建的馬家莊清真寺,目前武漢地區僅存四座清真寺。其中民權路清真寺曾先后為武漢市回民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武漢市回民文化協進會以及伊斯蘭教協會的會址,是武漢市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愛國宣傳教育的重要場所。
近代回族人口流動較大,部分回族大學生、工人等陸續定居武漢,武漢地區形成了新的穆斯林群體。據2005年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顯示:武漢市少數民族人口總數6.4萬人,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3萬余人。
參考文獻
[1] 李曉梅.近代武漢宗教慈善事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熊康(2000-08),男,漢,湖北武漢人,武漢外國語學校2015級中美11班
(作者單位:武漢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