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寧
摘 要:目前節能減排,低碳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焦點問題,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大力扶持新型清潔能源汽車發展,本文探討了清潔能源汽車的發展對節能減排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清潔能源汽車;環保;節能減排
引言
汽車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低碳經濟要求的汽車產業結構是: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實現低碳甚至零排放。清潔能源汽車能夠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國著重發展清潔能源汽車,提出發展清潔能源汽車的政策,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清潔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
一、清潔能源汽車現狀
(一)清潔能源汽車產生的背景
汽車產業作為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產業,面臨嚴重的能源消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在低碳經濟理念的影響下,消費者會更傾向于選擇環保的出行方式,購買新能源汽車將逐漸成為一種消費主流。低碳經濟發展要求新能源汽車實現低能耗、低排放,要求開發出更先進、更環保的技術。因此,節能減排已成為汽車產業應對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走向低碳發展的客觀要求,清潔能源汽車應運而生。
(二)清潔能源汽車現行種類
新型清潔能源汽車大致可分為三類,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以及乙醇燃料汽車。
電動汽車是以車載電源為能源,驅動汽車進行行駛,運用電動驅動車輪來運行,符合國家對機動車的定義,走在路上也能滿足安全等特點;天然氣汽車是以天然氣為能源的新型清潔能源汽車,現代社會都采用壓縮天然氣的方法,燃燒安全,積碳少,減少氣阻和爆震,可以加強汽車部件的使用壽命,減輕發動機等零件的磨損程度;乙醇汽車是以乙醇為能源的清潔能源汽車,乙醇可以改善燃油的品質與質量,加大燃油的使用效率,還能減少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的排放。
二、節能減排對中國汽車業的重要意義
(一)節能減排是中國汽車業走向低碳發展的客觀要求
汽車產業作為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產業,面臨嚴重的能源消費和環境污染問題。據預測,我國汽車保有量到2020年將躍升至2億輛,未來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和交通壓力等問題將進一步凸顯。從消費者使用汽車的主要成本是油耗,由于世界原油價格一直在高位上運行,汽車產業要想成功應對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走向低碳發展,節能減排已成為其客觀要求。
(二)節能減排是中國汽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
中國是一個人均石油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國產石油增長潛力不大,為了滿足國內需要,必須依賴大量進口。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加劇了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尾氣排放對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能源壓力正在制約中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使人、車、自然和諧發展,節能減排已成為促進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清潔能源汽車對節能減排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
(一)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清潔能源汽車一般都采用清潔型能源,如天然氣、電能等,所需能源結構多樣化,從價格上來說比普通的燃油汽車運行成本要低,用量也更節約。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還主要以煤炭和石油為主,天然氣的消費水平遠遠低于世界水平。隨著石油的價格不斷提高,襯托出天然氣等新能源價格實惠經濟耐用的特點。隨著我國新型能源的開發使用,可以有序減少石油進口,為發展經濟提供更好動力。
(二)促進環境污染的治理改善
清潔能源汽車不同于以往的普通燃油汽車,不會噴出大量的有毒氣體污染空氣,起到了節能環保的功效,而且我國私家車擁有量較高,大力推行清潔能源汽車,可極大的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尾氣排放污染物,有效緩解霧霾等空氣污染現象,更為環保符合國家的施政方針。
(三)促進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突破
作為國家能源戰略和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各大汽車公司紛紛加大了對清潔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各種新技術、新產品不斷被推向市場。以石油為主的汽車燃料結構,正在向以節能環保為目標的清潔能源轉化,在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新想法新技術可以為節能減排產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支撐。
(四)促進節能減排政策法規完善
目前,多地政府為落實“節能減排”戰略方針,將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汽車,對研發生產清潔能源汽車的企業和使用清潔能源汽車的車主在稅收方面出臺相關優惠措施。隨著清潔能源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也會逐步促進如使清潔能源價格補貼政策、清潔能源企業用工管理政策、車輛報廢補貼、清潔能源汽車過路收費等政策標準的不斷完善,可以說清潔能源汽車的發展在不斷促進節能減排方面法律法規政策的不斷完善。
四、結束語
我國應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促進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經濟。更應該確立清潔能源汽車的領頭羊地位,承認該行業在低碳經濟中所起到的支柱作用,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健.清潔能源汽車統領節能減排產業發展[J].運輸經理世界,2017(Z1):50-53.
[2]居爾寧.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盈利財務前景分析——以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6(23):2-4.
[3]張明.我國純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展望及策略選擇[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1.
(作者單位:北京市中關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