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環境法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文化的視角,分析了環境法律文化的概念、內在結構、作用等基本理論,認為環境法律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強環境保護,必須加強環境法律文化建設。
關鍵詞:文化;環境法;環境法律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對于文化這樣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的界定,往往是非常復雜的,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代漢語詞典》把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的文化含義是:一個特定社會中代代相傳的一種共享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包括技術、價值觀念、信仰及規范。
從上可看出,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部分,或者認為文化包括物質、制度、風俗習慣和思想與價值四個層次。根據其組成內容的不容,可以分為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法律文化等。法律文化即屬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環境法律文化的概念
所謂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作用基礎上國家政權所創制的法律規則制度,以及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態度價值,信念、理念、觀念、心理感情、習慣及理論學說的復合體。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法律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同時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深受所在社會的文化的影響。因此,所有的法律文化都是由社會成員創造的,法律文化不是上帝啟示和賜予的,也不是人的天性中本來就包含的,法律文化的“公平、正義、平等”等觀念是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產生的。人類的法律文化代代相傳,不斷積累,便形成了更加細化的專業法律文化,環境法律文化即是法律文化不斷細化的結果。
由于文化、法律文化的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因此,要對環境法律文化給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就顯得更加困難。本文提出的環境法律文化概念是法律文化概念的子集。從語義學角度來研究環境法律文化,它應該是由環境與法律文化兩個部分構成的,環境是法律文化的定語,用于限定法律文化的概念,意思是指這部分法律文化只涉及環境相關議題。也就是說,它是基于環境保護法律規制行為而產生的一種法律文化現象。我們使用環境法律文化這個概念,不過是為了便于表述而采取的一種策略,用來指代那些與環境法律有關的法律文化。如果說法律文化是一種觀念,或者是這種觀念與外在物質的結合。套用這樣的解釋,環境法律文化也是一種人們關于環境問題法律應對的觀念及其外在表現的形式———環境法律規范、制度、組織等。當然對于環境法律文化概念之界定亦有不同的觀點。也一些學者認為所謂的環境法律文化,即是指人們在特定的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中,經過長期的創造活動,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于環境的法律觀念、制度以及環境法律的實踐等方面的綜合體。
三、環境法律文化內在結構性分析
法律文化是一種描述法律社會行為和態度的穩定模式的途徑,其中包含了眾多因素,從制度事實到不同行為的模式。在法律文化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將法律文化中的眾多因素進行分類研究。這種研究的路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法律文化的方法。我國著名的歷史學者龐樸先生曾在20世80年代提出“文化結構三層次”學說。基于此學說,王申把法律文化也分為三層次:物質層次——法律組織機構;心物層次——各種法律制度及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風俗和習慣;心理層次——法律價值觀念、法律思維、法律意識。而劉學靈把法律文化劃分為兩個部分:結構層面和結構內核。結構內核就是蘊藏于深層結構之中,輻射于各層面之上的法律文化的邏輯起點和價值基礎在法律結構內核中的體現。劉作翔則把法律文化分為深層結構——法律心理、法律意識和法律思想體系,以及表層結構——法律規范、法律制度、法律機構和法律設施。對法律文化進行結構性分析,除了能夠使其研究范圍被進一步明確,盡可能減少因其概念的模糊性導致的研究困難之外,更有一層意義在于,法律文化的結構性分析提供了一種研究法律現象的方法論。劉作翔在《作為方法論意義的法律文化》一文中,引用梁治平的觀點認為法律文化這一概念不應該被認為是具有對象化的法律內容,而首先應該是一種研究立場和方法,即用文化的解釋方法來研究法律。作為方法論,法律文化是一種用文化的眼光認識法律現象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所以對法律文化進行結構性分析,就為法律研究者從不同層面對研究對象進行剖析提供了途徑,避免了法律文化的研究者深陷在糾結法律內容的泥沼之中。
環境法律文化當然地擁有法律文化的特征,它也可以區分出不同的結構層次。對環境法律文化的分析應當從區分結構層次的角度來進行。根據前述的法律文化結構層次,可以將環境法律文化的結構層次劃分為環境法律表層文化與環境法律深層文化。前者是指環境法律規范、制度、組織和設施等;后者是指環境法律觀點、法律意識和法律思想體系等。
四、環境法律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環境法律文化的教育作用
環境法律文化能約束、規范人們的環境思想和行為習慣,對人們的環境法律行為具有導引作用。首先從法律文化上講,法律本身就具有強制引導人們走向現代社會的文明階段的作用。環境法律文化以生態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為基本內容,遵循生態環境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以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它把國家和社會關于環境保護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通過固定的行為模式和法律符號,使之內化在人們心目中,并借助人們的行為進一步傳播。從而對人們當前和今后的思想行為起到規范教育作用,引導人們自覺遵守環境法律,抵制違反環境法律的行為。最終達到保護環境,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二)環境法律文化的評價作用
環境法律作為環境保護的行為規范,是衡量人們環境行為的標準和尺度。環境法律文化作為環境法律的抽象和反應,具有判斷、衡量人們的環境行為的作用。環境法律文化能評價人們的行為的正確與錯誤、善良與丑惡。環境法律文化通過這種評價作用,影響人們的環境價值觀念,達到指引人們行為的效果。比如,通過培養良好的法律文化,人們養成良好的環境法律意識,就能根據環境法律文化價值觀念,評價自己和他人的環境行為,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三)環境法律文化對環境法治的促進作用
法治始于立法,但關鍵是實施。環境法律文化對環境法律實施的促進作用,有這樣幾點:首先,環境法律文化能為環境法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環境。其次,法律文化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司法、執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提高環境執法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環境法律文化能幫助司法、執法人員在實施法律時正確面對和處理以下三種復雜情況:一是對法律的理解可藉此更高地從精神上予以把握;二是法律沖突時,可依其作價值序位的排列與選擇;三是法律缺漏需要衡平時,可作為自由裁量的內在依據。這些都是具體的法律知識所不及,惟法律文化之所長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王樹義、吳宇:“論環境法律文化的同質性”,《法學評論》2010年第2期。
[2]楊開華:“論環境法律文化基本原理”,《攀枝花學院學報》2012年4月刊。
[3]李文苑:“環境法上的環境概念探析”,《環境大視野》2007年第4期。
作者簡介
馬子琛,男,西北政法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2015級研究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